李美森
【摘要】沟通是每个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否进行有效沟通,在二孩家庭中,大孩的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为此,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用“同理心”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需求;二、用“录像机”的语言,客观地描述问题;三、用“倾听者”的角色,拉近沟通的距离;四、用“共同体”的情感,表达感受并监督。只有在这样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才能从内在处去解决问题,教育孩子,从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二孩家庭;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和谐
笔者去年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时,班里一个男生小宇每天都只顾着玩,下课就到处“飞”,课堂上也不用心来学习,教师说他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经与家长沟通后,得知了背后的原因:妈妈生了个妹妹,刚上幼儿园,而且妹妹很乖,妈妈经常把小宇和妹妹拿来对比,批评他做得不好,导致小宇的潜在心理是通过“异常行为”引发父母的关注,争取得到更多的关爱。在通过一些努力帮助小宇成长的同时,引发笔者对二孩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父母该如何面对大孩的教育?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许多家庭结构从“2+1”过渡到“2+2”,父母的中心就自然转移到二孩身上,而大孩则要重新学习并逐步适应与父母之间新的亲子关系,这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加以关注和引导了。而引导的前提是通过有效的亲子沟通,了解大孩的心理和需求,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与大孩进行亲子沟通呢?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的研究显示:沟通效果的 55%取决于外表,38%取决于传达的方式,只有 7%取决于传达的内容本身。不难看出,沟通时父母的态度、形式、角色、带给孩子的感受,比具体的语言内容更重要。
一、用“同理心”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父母把关注点转移到二孩身上后,对于大孩的关注及耐心会有所减少,这就会造成大孩心理的不平衡,千方百计想办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会故意不写作业,等教师来找家长,父母就会来关注我了;有的对于父母经常性地把自己和弟弟(妹妹)进行对比,甚至会萌生“破罐破摔”“逆反”的想法,反正妈妈不爱我了,不管我了,老说我不乖,弟弟(妹妹)多听话,那我就一条道走到黑,或者我就故意这么做,气气她。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是大娃,心里会想什么呢?他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不希望别人来抢走他原来专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家长在有了二孩后,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更应该站在大孩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理,给予大孩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公平处理两个孩子的各种问题。理解与真诚能让大孩感受到友好和关爱,能更好地促进沟通与教育的效率。
二、用“录像机”的语言,客观地描述问题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现在对孩子说的大都是“你总是粗心大意,这里丢几分,那里丢几分,跟你说了多少遍,你都没长进”“你看看,房间乱得像狗窝一样,还不快去收拾”之类的话,这些都是指责的语言,你想,孩子会接受吗?他会拒绝跟你交流。日复一日,孩子对于家长的批评会自动“屏蔽”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并反驳我们。艾利斯说过:“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如果换成用“录像机”语言来试试,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加以任何评论,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如,在疫情宅家期间,孩子必须利用电子产品进行网课学习,当父母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玩游戏,還没有完成作业,会说什么?有的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说:“你还不去写作业,一天只知道打游戏,无心向学,手机还拿得这么近,看你近视了怎么办!”孩子可能会反驳道:“我只打了一会游戏!每天就老是说说说。”如果你用“录像机”说话,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我推开家门,看到了你坐在沙发上,拿着一个手机,双手快速地按动按钮,脸上反射着手机白色的光,脸跟手机的距离大概是十公分。”笔者想孩子听到了这话后,马上会把手机放下来,不好意思地看着你。笔者想,客观描述问题,有助于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使沟通能顺利进行。
三、用“倾听者”的角色,拉近沟通的距离
卡耐基说:“如果你想成为善于沟通的人,那就先做善于倾听的人。”倾听并不只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理解对方的信息并建构积极的意义。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如果总是用成年人居高临下进行指责和教训的语气,会让孩子沟通的欲望被打压,渐渐失去与家长交流的想法。因此,碰到问题时,家长最好先询问孩子行为的原因或者想法,注意询问时的语气、语调,当孩子表达想法时,家长适当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回应,如,轻轻点头表示认同;说:“原来是这样啊”;“你刚才提到了……你是说……”表示确认等等。通过倾听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想法和需求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拉近与孩子沟通的距离。
四、用“共同体”的情感,表达感受并监督
莎士比亚说:“世上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并不是别人的行为导致你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导致你的感受。当遇到不满意的事时不要急于作出反应,先分析自己的想法,比如,我生气,是因为我的什么需要没有满足,孩子的行为违背了我的什么价值观?然后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我感到……因为我……”如上面的事例,在描述你看到的情境后,可以这样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在玩手机,怕你学习没能跟上;同时也感到担心,因为我看到你在玩手机,怕你的视力会下降。”当你客观地描述事实并坦诚表达感受后,孩子多半会意识到问题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与他是在一起的,是关爱他而不是指责,更能自觉地纠正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们还可以希望他用什么行动来满足我们,即做什么。当然,不能以命令的口气来提出要求,而可以用“我希望你……”如上述例子,可以提出:“妈妈希望你在学习和娱乐之间应该有所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同时要注意保护你自己的眼睛”这样的要求。提出要求后,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参与、监督问题的纠正。这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与自己“在一起”的情感,有助于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提升教育的效果。
在“二孩家庭”的教育中,父母遇事不要急于批评大孩,应该多站在大孩的角度想一想,找寻他内心深处的需求,采用一些沟通的技巧,让亲子关系更和谐,使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在沟通中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