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明
【摘要】古诗词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魅力的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方法是把古诗词一句一句直接翻译,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偏重于强化学生的古诗词记忆,没有深入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知识缺乏自己的理解,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传承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的宝贵文化遗产。一些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的古诗词被收录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魅力的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由于现在社会跟古代在年代上差距的较远,在文化上又有很大不同,在表达艺术、遣词造句形式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学生对于理解古诗词,教师教授古诗词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在过去或者现在的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方法,讲课时模式比较单一,这是很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笔者结合自身古诗词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出一些方法,以期和同仁相互学习。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关系密切。教师如果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就照本宣科地讲解古诗词,学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当于找到了打开古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历,进而引导学生去揣测诗歌的意境或感情基调。就算对诗歌的内容并不熟悉,但对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已有初步的感悟,这样才能很快地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后续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字面上让学生体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所蕴含的情感,是比较难的。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学生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知道了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遭遇,对作者要表达的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情也有了初步的体会。
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由教师来介绍,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笔者认为,高学段最好是让学生课前收集,这样既为课堂上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能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创作背景的介绍不应该过全过细的,否则会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
二、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熏陶。”古诗词在创作上非常讲究音律的和谐和美感,大多都讲究押韵,句式大致工整,语言精练,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强,优美动听,容易记住,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诵读的功效,事实证明,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传统方式之一,也是提升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的说教很难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清晰的理解,而通过指导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态,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情感感知得到增强,语感得到培养,原本篇幅短小、结构单一的古诗词,也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这首诗歌时,教师在指导“萧萧梧叶送寒声”的朗读过程中,“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而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秋风吹落树叶,心里十分孤独。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则引导学生要读出凄清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这里的“客”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称自己是“客”?(下转第31版) (上接第30版)原來是诗人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做客一样,不由得地勾起了思念家乡的情感。因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则要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教师耐心的指导,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也就蕴含在学生的诵读声中。
在指导学生的诵读时,要让学生对语句的停顿、语速、声调读准,把握节奏,体会韵律。要采取多种诵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诵、男女生合诵等灵活运用,可以配以合适的音乐,使学生较快、较容易地与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体会所表达的情感,不知不觉中体会古诗的魅力。
三、利用科技,体验意境
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并且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在大部分的古诗词创作中,很多诗人都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侧重对景物的描写,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以达到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目的,创设出或喜或悲的意境。而对于意境,如果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学生无法获得切身的体会,更不会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画、文字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将诗歌中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能引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其境,体验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体会古诗词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古诗词会是事半功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