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师项目式研修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以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培养为例

2021-02-27 18:16詹秀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教研修研讨

詹秀玉

(厦门市海沧区晨昕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7)

李玉影名师工作室是厦门市首批特殊教育学科名师工作室,是集特教改革、特教科研、培养指导和成果推广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名师发展共同体。如何建构特殊教育名师培养的有效机制?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建构特殊教育教师项目式研修模式。通过该模式的运作,探索特教理论与特教实践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的教师培养机制,为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项目式研修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项目式研修源于项目式学习理念。项目式学习理念是1981 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以杜威“做中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项目式学习具有学习的本质特征,即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活动;又有“项目”的特质,即强调真实情境、系统思维和产品输出,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水平,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2]它可以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借助多样的信息化学习工具开展探究活动,设计并制作完成项目成果,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能力。[3]项目式研修与项目式学习具有上述相同的内涵,但项目式研修是深度的、高层次的“研究”和“进修”,能够激发人的深层动机、深层体验和深层理解,激发人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4]其参与对象范围较广,文章主要指教师。因此,项目式研修是指教师在项目成果的导向下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度学习和思考、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学技能的不断磨练,向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方向发展。

名师工作室是优秀教师的发源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5]名师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名师团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并以培养骨干教师、名师,造就高层次科研团队为己任。因此,项目式研修模式契合名师工作室的服务主旨,对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名师团队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项目式研修要在真实的教学、教研情境中进行,需要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融会贯通。二是项目式研修以任务为驱动。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朝着专业发展目标而努力,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三是项目式研修需要在团队合作基础上完成项目成果,有利于教师之间深层对话、交流互鉴,从而产生思想共鸣,碰撞思维火花,激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实现“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四是项目式学习是以“产品”为导向,是学习输入和成果输出的双向过程,教师能将缄默知识转化为看得见的教学或研究成果,有利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幸福感。

二、项目式研修特点及支持

(一)项目式研修特点

项目式研修是围绕着一定的研修主题,教师以成果或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任务为驱动,在真实的教学或教研情境中开展的研修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理论的系统性。因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师必须掌握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能解决特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理论修养。如培智学校课程有效实施,教师既要学习培智课程理念、课程调整、课程评价等系统理论,又要学习协同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方法论。2.过程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师研修模式侧重课程学习、专家讲座等传授式培训,而项目式研修体现过程的实践性,强调教师在“做中学”“研中学”“例中学”,培养教师学以致用的能力。[6]3.成果的丰富性。在研修过程中,教师通过专题阅读、学习研讨、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一系列研修活动,最终在案例设计、微课创作、优质课展播、公开教学、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4.发展的多元性。工作室倡导教师发展各美其美、百花齐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教学风格、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思考、实践、探究,呈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性。项目式研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旨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能和创造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项目式研修的支持

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的意见》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式的新支点。作为名师团队应自觉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成为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工作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功能为教师项目式研修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手段。1.云培训。工作室选择了ZOOM、腾讯会议、钉钉直播等软件等开设“云会议室”,不仅可以克服工作室成员分散各地、无法集中研修的困难,而且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特教专家开设“云讲座”“云互动”。互联网为教师培训研修搭建一个“隔空相聚”“云端培训”的平台,给教师的研修活动带来便捷。2.云教研。一方面利用“云会议室”开展集中教研,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群开展随机教研。如笔者所在的小组,在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发送在微信群,同组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阅览、点评,提出建议,非常灵活机动。3.云课程。因目前培智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工作室鼓励教师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七门必修课程,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建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微课等在内的资源包。4.云课堂。主要指教师直播课。如疫情期间,教师开设了大量的直播课,有给学生授课,也有给家长做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集“教、学、研、训、评”为一体,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

三、项目式研修建构与实施

工作室的教师研修活动是一个大项目,在这个大项目下设立了项目模块,含教师阅读、研讨、教学、写作、研究五个领域。整个项目式研修设计分为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评价阶段,并将五个项目模块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前后连贯、互相渗透的项目系统。

(一)项目式研修准备阶段

项目准备阶段要提炼工作室教育主张、拟定工作目标并建立共同体。首先提出教育主张。工作室根据特殊教育理念和当前特殊教育发展需求,提出“差异·融合”的教育主张,其含义包含两个层面。教师层面:尊重欣赏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专长和教学风格,鼓励每位教师发挥教育智慧,施展教学才华;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文化。学生层面:关注差异、适性教育、开发潜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倡导赏识悦纳、平等尊重、融合共进、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二是拟定目标。工作室以《厦门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为指导思想,从提高师德、培养骨干、推进改革、开展科研、定点帮扶等方面制定工作目标。其三是建立名师发展共同体。工作室由1 位领衔名师、6 位核心骨干成员和36 名各片区优秀青年教师组成。6 位核心骨干教师组建6 个小组,分别带教5-6 名青年教师,帮扶一个教研片区。每个小组围绕着“差异·融合”的教育主张,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讨论拟定研修目标和内容,形成求同存异的教育思想和研修格局。

(二)项目式研修实施阶段

1.项目启动。一是确立项目主题。工作室分期制定项目研修主题,围绕着研修主题制定阅读、培训、研讨、教学等一体化研修计划。根据特殊教育专业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工作室确立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运用”“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特殊教育教学评价”等项目主题。二是建立项目研修模块。借助网络平台设立五个项目模块,分别为“悦读者”“研修者”“好课者”“融合者”和“喜人者”。“悦读者”是指教师的读书活动。“研修者”是指工作室开展的专题研讨活动,组内研讨、大群研讨、专家讲座相结合。“好课者”主要开展特殊教育课程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微课研发、课堂

直播、现场教学等活动。“融合者”是鼓励教师或家长讲述融合教育故事、宣导融合教育理念、展示融合教育成果。“喜人者”是展示教师成长足迹和风采,以及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工作室把研修项目分解为五个小模块,嵌入到工作室建设过程之中,可以并列或交叉进行,灵活机动,易于实施。

2.项目研讨。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工作室借助北师大特殊教育研究生团队力量,开展“1+2”项目研讨。工作室小组成员项目主题与研究生的研究专长相匹配,每一个小组分别对应2 名博士生或研究生,按“组内研讨——群员研讨——跨界研讨——专家指导”的流程实施。在项目研讨中,研究生团队侧重理论阐述与指导,工作室成员侧重教学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双方展开深度对话,进行理论与实践磨合,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特教思想,形成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项目成果。如在“课程调整”项目研讨中,发现教学环境是课程调整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培智课程的有效实施。小组成员将“课程调整”主题项目聚焦在“培智学校教学环境调整”上,运用教学环境理论,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炼出培智学校教学环境调整的具体策略。这一研究成果为培智学校课程调整提供新的视角。

3.项目实践。项目实践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和魂。因此,教师在研讨活动中所学到的教学理论应回归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工作室注重从多元化角度设计实践项目,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件制作、微课录制、公开教学(讲座)等,把实践项目落实到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中。项目实践以来,项目实践“产品”颇丰,成果显著。工作室成员公开教学(讲座)20多场,12 名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疫情期间向全国推送优秀微课100 多节,其中20 多节培智学校新编教材微课被《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录用。撰写案例分析、各级各类论文、读书心得累计130 多篇。

(三)项目成果评价阶段

1.成果分享。根据上述五个项目模块,工作室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五个相应栏目。无论是阅读分享、课例分析,还是主题研讨、课堂直播,都要求教师在微信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研修成果,如“悦读者”栏目,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好课者”栏目,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课件、录制的微课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向全国特殊教育同行分享特教资源,展示特教智慧;“研修者”栏目主要报道工作室与北师大研究生团队、全国特教专家开展研讨活动取得的成果。

2.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有自评、互评和他评。自评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研修情况进行反思和修正。互评是工作室成员给团队伙伴提出建议,如在“云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弹幕及时发表评论。他评包括领衔名师、专家教授、全国各地特教同仁对工作室的项目内容提出建议,对研修成果进行鉴定。如每期的主题研讨,首先,每个小组和北师大研究生团队分别选派代表轮流发言;接着,邀请全国特殊教育专家进行点评和鉴定;最后,工作室领衔人对研讨主题进行总结和深化。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研讨和提炼,使项目成果升华为较科学严谨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从学生成长角度反哺教师的发展。疫情期间,工作室以助残日和六一儿童节为契机,开展了“云赛事”,通过上传学生生活技能、绘画美工、音乐律动等视频,直观展现学生学业水平,并以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

实践表明,以成果为导向的项目式研修是名师工作室教师培养的有效模式,也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项目式研修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将特教理论与特教实践融会贯通,有利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特殊教育教师在团队协作、实践探究、成果创造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幸福感,从而不断激发自身向名师、卓越教师攀登。

猜你喜欢
特教研修研讨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