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欣
(宁化第五中学,福建 三明 365400)
生物世界与日常生活为初中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景素材,教师要针对课本内容,以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把知识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体会探究带来的成功感,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限制,对有些课本知识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问题情境方式,同时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面临且无法回避的问题。[1]做到将不易理解的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课文内容某个知识分解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几个问题情境形式,逐渐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适时适宜地创设活动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深入课堂问题,激发探究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构建反射的概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掌握得更清楚,可以先让几对学生到教室前面轮流演示膝跳反射,然后让同桌相互演示。根据膝跳反射的动作要领演示并提问: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还有哪些例子类似膝跳反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讨论,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既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又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师要把这种生活体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养成。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并把它当成教学的主线,以恰当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于教学难点而言,教师应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的巧妙点拨,化难为易,激发探究兴趣,营造有益于探究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探究其难点形成的原因和寻找突破的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类比等,形成清晰的网络化结构的知识。
例如,教学反射弧的结构时,可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感觉烫手的过程,探究、讨论:手接触烫手的东西时,缩手和感觉到烫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反射有什么意义?然后,让学生尝试写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反射的反射弧,通过多个不同反射活动的分析对比,学生容易区分反射和反射弧的不同。在区分反射类型的教学中,仍需充分结合生活实例,探究反射的类型,并进行分类。先让学生说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反射的实例:如学骑自行车时会经常摔倒;上课听到教师的提问会习惯性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过斑马线时红灯停、绿灯行等,教师将其板书到黑板上,再让一些学生判断反射所属的类型。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探究实例,给予学生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侧重于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学生逻辑思维体系的引导和拓展。[2]例如,让学生体验“测定反应速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各小组讨论、设计、完善探究方案,再制定小组实施计划,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反射概念的认识。
因此,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生活现象,创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便会充满生趣,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增删、拓展、加工,运用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探求的信心,提高探究效果,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正确方法。
课本标题常常起到统摄知识内容、点明主题的作用。[3]为此,借助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心脏”一节时,利用课题直接引出探究的内容:心脏被称作输送血液的“泵”,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解释什么是“泵”,引发问题探究:与“泵”有关的结构是什么?促进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和对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利用直观形象的实物引发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例如,在观察心脏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已解剖好(露出四个腔)的新鲜猪心,引导学生归纳心脏结构特点。再用一系列注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且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你观察到心脏内部几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2)这四个腔的心壁厚薄有什么不同?心脏的四个腔是否都相通?这与心脏左右腔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血液在心脏内有序流动,是哪个结构在起作用?(4)心脏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推断它有什么功能?利用实物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状态下掌握所学知识。
课文中有些知识是以插图的形式呈现的,是静态的,学生不易理解,甚至容易造成思维混乱、理解偏差等情况。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扎实掌握。如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有序流动?“打吊针”或“肌肉注射”时,药物是如何到达身体各个部位的?这些问题都可运用多媒体动画创设问题情境,让不易理解的知识内容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更具体可感的记忆。
课堂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衔接新旧知识,建立知识体系。例如,教学“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时,在学生掌握呼吸道的结构组成和各自的作用等本节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拓展问题,学生较易理解接受。如感冒时为什么造成鼻塞而呼吸不畅?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青少年在变声期,不要大声喊叫(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保护声带,让学生了解保护声带的重要性。再如,新冠肺炎、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肺炎、禽流感等都具有传染性,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针对问题自由讨论、思考,积极发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如,在“合理营养”一课教学中,可先展示一张精美诱人的食物图片,提问:你喜欢这张图片中的食物吗?它符合合理营养的要求吗?怎样判断?现在有不少同学喜欢吃烧烤、方便面、辣条等零食,这些食品虽然可口,但被称为“垃圾食品”,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常吃的食物安全吗?能满足我们的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吗?在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性以后,再提出延伸性问题:怎样为自己和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这种联系日常生活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容易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和学习兴趣,不仅能够理解“合理营养”的具体概念,对自己平日如何健康饮食有所了解,而且增进与家长交流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