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兰
结肠息肉是肠黏膜在长期刺激下发生的隆起状增生,直肠、结肠是其主要病变部位,属于良性病变,但有50%的癌变概率[1]。目前临床上对于多发性结肠息肉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可能与炎性反应长期刺激或遗传有关,治疗手段以内镜下息肉摘除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高,因此改善预后、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包含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在人体内代谢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从而改善肠道环境;同时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的菌群能直接与肠黏膜上皮粘合,建立生物屏障,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繁殖,并抑制致病菌活性,达到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水平的作用[3-4]。本研究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用于多发性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行多发性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6~63(47.52±5.06)岁;病程1~10(5.36±1.13)年;息肉直径0.5~1.9(1.07±0.26)cm。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4~62(46.23±4.87)岁;病程1~9(4.51±0.97)年;息肉直径0.4~1.9(1.03±0.25)cm。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理类型为多发性腺瘤样息肉;(2)腺瘤直径<2 cm;(3)既往无结肠息肉切除史。排除标准:(1)合并有胃肠穿孔、肠梗阻、黑斑息肉病等患者;(2)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3)腺瘤息肉已发生恶变者。
1.3 方法 2组患者围手术期均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健康教育、肠道准备,术中麻醉、补液,术后饮食、运动及用药指导等。对照组术后1周予以马来酸曲美布丁胶囊(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713)每次0.2 g于餐前30 min口服,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每次2.0 g于餐后30 min口服,每天3次。2组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予清淡饮食,多食富钙食物及新鲜果蔬,适量增加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出院后定期复查,配合随访。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测定肠道菌群水平:采集患者的新鲜粪便0.5 g并置于匀浆瓶中,以连续稀释法将其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取稀释度为10-1、10-3、10-5、10-7、10-9的稀释液各0.5 ml,按涂布法分别接种于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对应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皿购自泰州百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其中大肠杆菌、肠球菌于35 ℃孵箱培养24 h,双歧杆菌、乳杆菌以抽气换气法培养48 h,并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算每克粪便湿质量中菌落形成单位的对数值。CFU/ml=(标本质量+稀释量)/标本质量×稀释度×菌落个数。(2)结肠息肉复发情况:2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统计术后3、6、12个月的复发率。(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部胀痛、便血、腹泻、食少乏力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5]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肠黏膜无明显异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有所缓解,肠黏膜炎性反应略有好转;无效:症状未缓解,肠黏膜炎性反应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2.3 结肠息肉复发率比较 2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结肠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肠息肉总复发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0,P=0.02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复发情况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3,P=0.114)。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多发性结肠息肉通常为良性病变,但其病理学类型较多,早期症状较少且不易察觉,因此在长期刺激下增加了癌变率[6]。据统计,85%~90%的结直肠癌患者是由结直肠腺瘤恶变而致[7]。对于结肠息肉直径<2.0 cm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需承受反复行息肉摘除术的痛苦,长此以往增加了癌变的风险[8]。据调查显示,结肠息肉术后5年内的复发率逐年升高,最高可达60%,整体息肉再发率为71.6%,且息肉个数越多复发率越高[9]。秦文燕等[10]发现,腺瘤患者肠道中乳杆菌、拟杆菌属、粪球菌属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菌属较健康人明显减少,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结肠息肉复发因素之一。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的菌群能通过壁磷酸直接黏附于肠黏膜并释放出大量活菌,使肠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膜并构成生物屏障,抑制致病菌生长,从而调节并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11]。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还可通过代谢产生的乳酸、醋酸对肠道进行酸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同时激活肠上皮细胞,增强肠黏膜防御功能,改善肠道敏感性[12]。有研究发现,长型双歧杆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对肠道运动及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其可抑制非正常菌落的繁殖,进而调节肠道菌群状态[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观察组患者总复发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5.56%(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平衡调节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术后肠道的快速恢复,且可增强临床疗效,防止术后复发,同时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用于多发性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治疗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和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对降低术后复发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