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统华
脑梗死具有发病急,致残、病死率高的特点,并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发病后需进行及时救治,通常在患者发病后的3~6 h内进行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治疗效果最为理想[1-2]。急性脑梗死是指脑供血系统突然中断,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导致其发生各种功能障碍,如语言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通常患者会表现为头晕、头痛、说话含糊不清、肢体活动不灵活、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会发现其脑组织存在低密度影[3]。老年急性脑梗死相对于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后遗症发生几率更高。血塞通能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灌注量、增加脑血流量,对心肌和脑缺血有一定改善作用;脑苷肌肽可以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改善其预后。本研究中,将结合临床实践,对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此种疗法在促进患者脑血液循环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2月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患者的临床病症表现均与急性脑梗死病症的诊断标准相符,且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且已排除心源性脑梗死、脑肿瘤等引起的脑栓塞患者及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异常、对本试验药物过敏等患者[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性病症、发病原因、发病后接受治疗的时间、梗死面积及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1)基础治疗: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等。然后针对患者的脱水、血压高、血糖异常、脑损伤等情况,给予补水、降压、降脂、脑保护等基础性治疗[5]。(2)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患者血塞通注射液注射。血塞通注射液由血塞通400 mg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制而成,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时间为14 d。
部分患者因自身体质的问题,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主治医师应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如确认为正常药物反应,可要求患者继续接受治疗,此类不良反应在停药会自行消失。如果患者在用药前存在脑水肿症状,可适当加用甘露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主治医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有出血倾向,要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具体方法:(1)基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2)在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的基础上,增加脑苷肌肽药物滴注治疗。脑苷肌肽注射液由脑苷肌肽6~10 ml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配制而成,同样采用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时间为14 d[6]。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为:(1)基本痊愈:患者功能缺损问题明显改善,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了91%~100%,各项功能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2)显效:患者功能缺损问题明显改善,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了46%~90%,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或明显改善;(3)有效:患者功能缺损问题有一定的改善,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了18%~45%,各项功能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4)无效:患者功能缺损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部分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或者评分提高。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利用检测仪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对2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检测指标包括: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最小值(Vmin)、颈总动脉血流最小流量(Qmin)、脑血管外周阻力(Rv)[7]。
1.3.3 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头晕、恶心等。
2.1 临床疗效比较 采用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采用血塞通治疗的对照组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4)。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Vmin、Qmin、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Vmin较治疗前增大、Rv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Qmin较治疗前增大,观察组患者脑循环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中各有1例出现胃肠道出血和心悸,另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且在医师调整药物配比后,不良反应很快消失;对照组中各3例出现胃肠道出血和心悸,另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及2例出现皮疹。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30)。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急性脑梗死,通常是由脑部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8]。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短,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通常在发病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通常会有头痛、眩晕、吞咽困难、说话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情况严重者会陷入昏迷[9]。通过CT扫描可以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患者存在血管狭窄、闭塞的问题。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血压,保持患者呼吸通道通畅,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预防、治疗呼吸道感染等[10]。在具体治疗时,通常采用注射液药物治疗。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如血塞通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等,但结合临床实践发现,采用这些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后遗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仍然较高,脑循环改善情况也不够理想。因此,在本研究中,提出了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滴注疗法,并通过临床实践,将此种疗法与血塞通注射液滴注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无论是从治疗总有效率,还是患者脑循环改善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血塞通注射液滴注疗法,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采用血塞通治疗的对照组的81.48%。且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其脑循环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更佳。本研究中,主要根据脑血管动力学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循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2组患者Vmin较治疗前增大、Rv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Qmin较治疗前增大,观察组患者脑循环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采用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进脑部供血动脉血管的畅通,有效降低脑循环阻力,提高血流速度及血流量,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脑循环系统的修复,促进患者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中各有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和心悸,另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且在医师调整药物配比后,不良反应很快消失;对照组中各3例出现胃肠道出血和心悸,另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及2例出现皮疹。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采用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说明该治疗方案较安全。
综上所述,脑苷肌肽药物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脑循环系统的修复与改善,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