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礼平,束瑜
1.丹阳市妇幼保健院消化科,江苏丹阳 212300;2.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镇江 212001
结直肠息肉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属于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肠癌患者群体中约60%~80%经肠息肉进展而来[1-2]。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应用,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不断提高,而通过及时手术切除息肉,则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但如息肉切除不完全,仍然存在较高的癌变风险,故在进行结直肠息肉治疗中应该尽可能做到息肉的完整切除[3]。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方法较多,最新欧洲胃肠镜学会(ESGE)指南中指出,对1~9 mm的结直肠息肉,采用内镜下套圈器冷切除术治疗有较好效果,术后并发症低[4]。另有研究指出,6~9 mm息肉进展为癌的风险较高,故应该强化内镜治疗[5]。为进一步验证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价值,该次研究以该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直径5~10 m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就该方法与采用高频电刀热切除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直径5~10 m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范围内,男女不限;②均经内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直径5~10 mm;③单发或多发不限,但如为多发,研究息肉仅取肛侧最近、直径符合要求且最先治疗者;④临床资料完整,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肠梗阻或有家族息肉史或其他肠道疾病者;②6个月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者;③近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④息肉直径不满足要求者;⑤结直肠癌者;⑥特殊生理时期者;⑦肠道准备工作不佳,肠道准备量表(BBPS)<6分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8~74岁,平均(52.28±7.15)岁;BMI(22.68±2.10)kg/m2;BBPS评 分(7.91±1.52)分;息肉直径5~10 mm,平均(7.95±1.01)mm;病理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12例,腺瘤38例,无蒂锯齿状腺瘤10例。研究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1~72岁,平 均(53.18±7.42)岁;BMI(22.95±2.24)kg/m2;BBPS评分(8.10±1.54)分;息肉直径5~10 mm,平均(7.87±1.12)mm;病理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11例,腺瘤39例,无蒂锯齿状腺瘤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肠道准备,术前2 d进少渣食物,术前1 d使用营养粉代餐,并在术日前1 d晚口服2 L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国药准字H20020031,规格:500 mL),在术日上午继续服用2 L,并配合服用二甲硅油(国药准字H51023869,规格:50 mg)袪泡袪黏液。在手术切除息肉前,均先在息肉黏膜下注射亚甲蓝(国药准字H32024827)生理盐水混合液,在息肉侧缘能够清晰可见,息肉抬举实验结果为阳性后,则可进行切除。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刀热切除治疗,高频电刀功率设置为35 W,先采用圈套器套取息肉后,缓慢收紧圈套器,采用高频电刀切除。研究组采用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在采用冷圈套器套取息肉后,缓慢收紧圈套器,直到机械性勒除组织即可。术中仔细观察切除部位边缘,判断是否完整性切除。
①完整切除率,对病理标本切缘和底部组织观察,评估息肉完整切除情况。②手术相关指标,设定为整块切除率(内镜直视下切除整块息肉率)、切除时间(从注射亚甲基美兰到收集标本所花费的时间)、息肉回收率。③手术不良事件,分别从术中、术后2周内两个阶段进行评价。常见包括穿孔、出血。其中无法自凝,需要内镜下采取止血措施则判定为出血。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息肉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比较[n(%)]
两组整块切除率、切除时间、息肉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术中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不良事件比较[n(%)]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并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已经至第3位,病死率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临床、病理以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结直肠息肉有着较高的癌变风险,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约1.5%~9.4%[6-7]。为了实现对结直肠癌的有效预防,积极进行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与治疗很有必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已经有显著的提升,而内镜下切除息肉也逐渐替代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高频电刀热切除术、黏膜剥离术等均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8-9]。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对患者的损伤小,患者预后良好,恢复迅速,安全性高[10]。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差异,该次研究就高频电刀热切除治疗与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5~10 mm结直肠息肉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完全切除率更高,安全可靠,且迟发性出血、穿孔等的发生风险更低,故推荐对直径较小息肉者首选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对结直肠无蒂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6.67%(P<0.05),提示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完整切除息肉的效果更好。原因在于:①通过黏膜下注射亚甲基美兰生理盐水,能实现对息肉与更大范围黏膜、黏膜下层、肌层的分离,可扩大切除的范围[11];②通过抬举病变,也能够便于套圈器套取息肉,避免了机械勒除时冷圈套导致的缺损处凸起残留的问题;③注射染色注射液也能够凸显病灶与正常组织的边界,可进一步提高完整切除率;④术中出血少,输液清洗,可对残留组织及时再次切除,故可保证完整切除率[12-13]。谈涛等[14]研究中,C组在采用圈套器冷切除治疗后,对亚蒂、有蒂息肉的治愈率为97.3%,高于高频电刀热切除A组的69.2%(P<0.05),也验证了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价值。而研究组整块切除率、息肉切除时间、息肉回收率分别为98.33%、(3.39±1.38)min、9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该方法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效率较好,回收率高。
在术中出血以及穿孔上,研究组术中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不会导致出血、穿孔发生率的明显增加。原因在于,虽然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未采用电凝止血,但注入溶液可对黏膜下血管产生填塞效应,也可增加黏膜组织间隙的液体量,进而能发挥出压迫止血的作用[15]。为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考虑可通过注射明胶、羟乙基淀粉等的方式,提高液体的黏度,并可配合低浓度肾上腺素促进血管收缩,以进一步提高止血效果,但具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医务人员也应熟练操作,在进行圈套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松弛有度,因为过快操作由于机械性切割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过慢则可能发生穿孔,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默契配合,控制手术的时间,减少对肠壁的刺激。而在术后不良事件上,研究组术后2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10.00%(P<0.05),提示研究组迟发性出血、穿孔等的风险更低。目前较多研究指出,电凝是造成迟发性出血、穿孔等的高危风险因素,这是因为在电凝过深、灼烧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将导致黏膜下血管、组织的大幅度损伤,而切除伤口属于烧灼伤,细胞组织变性、坏死,故存在伤口扩大的风险,所以容易演变成为迟发性出血、穿孔[16]。而采用冷圈套器切除则属于机械性损伤,仅损伤了伤口临近的少部分细胞,对远部细胞无损伤,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也减少了术后迟发性并发症的风险[17]。谢娇等[18]研究中,观察组在采用内镜下冷圈套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后,术后2周未发生出血、穿孔,而采用热圈套切除黏膜组术后发生出血5例、穿孔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佐证了冷圈套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迟发性并发症少的结论。但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术后也需要强化饮食管理,避免过早饮食,防止由于肠蠕动加快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还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伴有腹痛、便血等症状,一经发现及时止血、卧床休息,必要时需要及时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保障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对5~10 mm结直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治疗效果理想,完全切除术率高,术中出血风险小,术后迟发性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与有效性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