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刍议

2021-02-23 13:34肖云川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9期
关键词:师德师高校教师思政

肖云川

摘要:随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前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师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是人,高校作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更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2]高校教师正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師,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为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提供保证;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时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过程绷紧意识形态教育责任红线;要守土守则,守土尽责,潜心研究,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科研等阵地的引导作用;要守好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力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者,让高校始终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清醒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政治关系纷繁复杂,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构建和价值塑造形成严重冲击。这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敌对思潮通过网络、电影、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布大量抹黑中国的虚假信息,传达并渗透西方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日常学习与工作环境。宗教文化的广泛存在,多元文化的逐层冲击,使人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等误区,严重影响部分青年师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认识和管理虚化问题,认为只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机制相对落后,有些该讲清楚的问题因为没有讲深、讲透,没有抓住学生兴趣而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学校阵地建设不牢固,报告、讲座审核不严,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的空间,全过程育人有待提升等等。

二、准确把握教师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3]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播种思想和塑造人格的历史责任,拥有课堂教学和言传身教的天然优势,自然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小范围的成长导师、毕业导师等等。可见,教学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与行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4]。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做人做事,培育学生成长成才,要时刻增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博学的知识熏陶学生,以模范的言行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坚定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观点和实践总结传达给大学生。

三、促进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主体作用

1.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培训硬度,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教育底色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把落实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持续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立师德师风常态化培养考核机制。一要注重培训的效果,以实为先,要求培训过程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无论从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还是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上,都要体现入心入脑见行动的要求。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专家学者的党建课程讲的很受欢迎,听者很受教育,说明大家还是真想学,学真知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明确并履行自身的意识形态责任,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张,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二要做好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框架和内容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5]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党支部)组织培训时要有重点的研究和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部门特色的课程,引导教师研究新时代的国家发展实践,从中总结提炼四个自信。

2.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水平,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高校课程之中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绝对不能把它们当成两张皮,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重心都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信仰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核心是要入脑入心,磨砺坚定意志,践行实际行动。前者重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挖掘、利用并整合所有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引领功能。后者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针对学生接收效果不好的问题,急需提升以上两个课程的建设水平,要善于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道理,用现实事件说明道理,用经典理论解释道理,多说学生听得懂的实在话,少说空洞无味的教条话。因为学生与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的理论修养,认知水平不一样,不能把原文读懂读透,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解读,进行价值引导。在课程思政中,要本着多种一棵树,能撑一片林的理念,多挖掘开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共产党员模范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育人资源,用历史、用案例、用事实讲清育人道理。在资讯开放的时代,网络上,电视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思政公开课程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就是中国》、《名师大家讲党史》、《开学第一课》等等。这也就需要高校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教研能力,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互动起来,把道理娓娓道来。

3.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强度,进一步强化教师纪律和规矩意识

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要求,自觉提升自身政治与道德修养,坚守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教学工作中以身示范,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现在高校都有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制度,大家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存在高度一致,问题是如何落实好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处置害群之马。一要加强组织引导,营造良好风气。引导广大教师既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的能力,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德为先,以德施教。二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发挥制度管人、育人的作用,形成集宣传教育、督查考核、奖励惩处、关心关爱于一体的管理机制,促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更加持续有力。积极塑造一批具有较高思想境界、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尚师德师风的教师楷模,利用校园媒体宣传表扬先进事迹,发挥榜样作用,弘扬师道尊严,打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三要强化师德考评,将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操守表现纳入考核标准,彰显奖优罚劣。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年终考核等各环节,采取师德“一票否决”,对错誤倾向和苗头要及时纠正,及时教育;对违纪失德、拒不改正的教师要严肃惩处,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四要加强纪律约束,教师既要保持科研创新的能力,又要坚守学术规范的规矩。严格把关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保证课堂讲课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教师要加强自我纪律约束,自觉肩负起意识形态责任,所言所行始终要与党保持一致,不传播损害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言论,发挥示范作用。

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教师意识形态监督机制

高校各级党委要高举意识形态建设的大旗,全方位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统筹规划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确保高校不变色,不变质。一要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师引进、考核,课堂讲座、网络视频、第二课堂等直接接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把好关,严格规范教学活动思政内容导向。二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出了问题要逐级追责。对重点人群切实加强监管,建立管控清单和措施清单,绝不能置之不理,形成隐患。三要增强对教师日常管理和关心关爱。通过日常谈心谈话、听课制度、召开领导联系年级座谈会制度、院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关注教师意识形态动向。同时,发挥党的群众路线优势,多走近教师,多开展暖心行动。日常工作中多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在教职工有困难、遇到重大变故等特殊时期,给予关心关爱,让广大教师心情舒畅,爱岗敬业,更加团结一致跟党走。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关键在于要坚持党的领导,着力于教师队伍意识形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只有发挥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好,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国家建设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4]严书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的要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0):38-43.

[5]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 .求是,2015(3):17-19.

本文是河北省党建研究会2020年课题项目,课题号:GXDJ2020B118

猜你喜欢
师德师高校教师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