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和转述中深刻思维

2021-02-22 08:53王瑶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对话教学

王瑶

【摘 要】在当下大容量、快节奏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各种资源稍纵即逝。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进度,在智慧的暂停和适时的回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转述能力,并在友好的氛围中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一定的转述,以期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刻,形成相对完善的感悟、体验和认知能力结构。

【关键词】对话教学 学会倾听 转述能力 深度思维 感悟体验

一、趋向阅读分享、吸纳的再思维

善于倾听是一种能力,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讲话并再次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更是一种能力。在课堂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再一次的转述,或者自己的再思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以实现阅读感受、体验、品悟、经验的分享与每一个个体的有效吸纳。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中刷子李的“奇”时,很多学生都将目光关注在课文中对刷子李与众不同的“规矩”上,从他穿着一身黑干刷白的活、一天只刷一间屋子、每刷完一面墙必休息等描写,来说刷子李的特点。应该说,冯骥才这样的故意凸显刷子李的与众不同的笔法,对于学生写身边没有这么奇特的普通人,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真正值得学生学习的倒是他一改常规“从好到好”的写作思路,选取了刷子李的“不好”来衬托他的“好”这样的不走寻常路的谋篇布局方式。同时,课文除了介绍刷子李刷墙的经过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曹小三“崇敬—质疑—崇敬”的心理变化这条暗线,从而将整篇课文紧凑、连贯起来。

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再思考:“大家说的刷子李的这些奇,都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听说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刷子李的‘奇’,他的徒弟曹小三可是亲眼看到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有了新的发现:“曹小三看到刷子李刷墙的水平很高,蘸了粉浆的板刷愣是不掉出一滴。”“刷子李刷墙很白。”“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很美,连响声都像音乐般动听。”“为了证明刷子李刷墙真不会掉一点点粉浆,作者还借曹小三两次仔细搜索来突出师傅的技艺高。”“曹小三误把小洞当白粉浆点儿,让我们都跟着心一提,最后又豁然顿悟,这样一起一伏,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面对这些碎片化的思维,笔者没有急于加以评判,而是让学生自我回味、理解,继而试着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刚才所听到的再次跟大家分享:“大家的见解都很独到,现在老师想听听比较全面的认识——作者是怎样把刷子李的‘奇’写出来的?”这样,在主问题的再次统领下,学生纷纷梳理自己的思维,结合刚才发言学生的思考,形成相对完整的表达,并对作者谋篇布局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且,在大家的互相借鉴下,刚才发言被他人认同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结合自己的观点将其他学生发言的要点整合表达的学生,也在吸纳中完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这一番对话,大家都在倾听和转述中,进行了阅读感受的分享、吸纳和进一步强化。

二、指向閱读思辨、梳理的再思维

因为每个学生的阅历不同,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水平也存在着客观差异性。而且,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偏于感性、片段、跳跃式,所以在充满口语化的对话交流表达中,往往呈现出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意识流的随意性表征。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这种浅表性思维引向一定深度,就需要好好组织适切的活动,引导他们积极思辨、梳理整合。

如在讨论、交流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中孙膑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思维过程时,很多学生都站在既成事实和结论的角度来看待孙膑策略思维的过程。这样从已知结论反过来看发展过程,显然是了无趣味的,学生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游离于课文之外,毫无悬念地让故事自然推进。而事实上,这篇课文始终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最后才恍然大悟。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采用吊胃口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近孙膑,揣摩他的心理和思维。如在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孙膑从几场比赛中看出了什么?这些信息可能会让他产生哪些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孙膑看出了比赛双方马整体的实力相当,双方都习惯性地以强对强、以弱对弱。”“正是这样的习惯性思维,让孙膑觉得不按常规出牌,或许能赢得胜利。”这时,有预习了课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将结论抛出:“孙膑根据自己的观察,采取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得了比赛。”笔者顺势而问:“是啊,孙膑此时已经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想出了对策。这对策是怎样的呢?”由此,学生主动进行思路梳理,按照马的出场顺序有条不紊地说出孙膑的计划。

但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此。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辨:“孙膑为什么能够这么胸有成竹?他就不担心齐威王随机应变或者田忌将军的不配合吗?”“事实上,孙膑是通过放弃第一场的消极方式,换来了后来两场的胜利。这样的放弃,对不对?”学生在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洞察孙膑彼时的心理历程中,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得有条有理,并被孙膑善于思考、冷静分析的性格所折服。

为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笔者引入新的话题:“《田忌赛马》的故事广为流传,就在大家都在称赞孙膑独到的军事智慧时,有人提出质疑:‘孙膑偷偷调换了马出场的顺序,从根本上说,就是改变了大家原来共同遵守的比赛规则,这是不是有作弊的嫌疑?’对此,你怎么看?”

如此,将学生的对话引向思维的更深处,学生在认真倾听别人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中,一步步将孙膑的思维过程揣摩清楚,并对“规则”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类似头脑风暴式的“认真倾听—受到启发—表达见解—生发争鸣—产生共鸣”的对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历练。

三、力求表达优化、创意的再思维

理解的渐趋深刻、思维的不断发展,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对于学生的见解和观点,要迅速做出判断,抓住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引导他们将最初粗糙、模糊的表达逐渐优化为有条理、个性化、有创意的完整表达,以此敞亮他们的思维,实现分享的价值最大化,表达质量的最优化。

如在阅读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一个学生在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大意之后,最初讲述的是:“有一个姓杨的人家的孩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他家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小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小孩說:‘我没有听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显然,这样的表述,人物称呼和关系杂乱,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但笔者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热情鼓励他:“听了你的讲述,我们知道你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故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讲这么好,很了不起!你愿意再给大家讲一遍吗?”在他讲完之后,笔者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你觉得他这次讲的和第一遍相比,哪个更好一点?好在哪里?”接着,笔者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让你来讲,你还会做哪些改进?”

在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笔者适时给予启发性点评:“你将旁边的注释带入句子说意思,这种方式叫直译。”“你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进行讲述,这样的方式,我们把它叫作意译。”“你关注到了文中的中心句,还有孩子的年龄。听你这么一讲,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客人热情招待,彬彬有礼。”“‘孔君平话音未落,这个孩子就回答道’,你很好地诠释了‘应声’这个词。”……

如此,学生在一次次激励下,互相借鉴,使这篇故事不断完善,渐趋优化。杨氏之子的快速反应、不卑不亢、以同样方式回应的为人智慧和应答智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萨特将阅读称为“被引导的创造”。文本在作者完成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圈好了它的内容和思想并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若想作品拥有生生不息的张力,那就需要读者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判断。当读者融入的思考越多,文本的生命意义就会越丰厚。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个性表达、优化表达、创意表达,其实就是在不断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学生积淀语感、积累表达形式、掌握语言表达规律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课堂师生积极对话、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对不断推进的语文课堂适时适度地按一按暂停键,对刚刚发言学生的话语进行一番转述,这既是对发言者无声的肯定,也是检验其他学生倾听能力、转述能力的策略。同时,这样有意识的重复,对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刻,尤其对于那些思维尚未同步的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充裕的时间里,可以冷静地思考回味、理解接收,真正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从而使得课堂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对话教学
让智慧美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以自主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思维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基于深度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
浅议对话教学中启迪小学生英语思维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研究
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