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五个基本环节 提高教研实效

2021-02-19 19:10刘再平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效小学数学

刘再平

摘   要:教研工作有其特殊性,研究的行为与目的皆在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课堂。基层教研工作内容虽千头万绪,但概括地看其工作路径则以思考根本问题、明确解决思路、研究具体操作、创新解决问题以及展示推广研究成果等五个环节循环往复。从“思、明、研、创、展”环节下功夫、要实效,是提升教研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基本环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4-0053-04

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于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虽然受地域教育发展水平、发展目标、师资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各地的教研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但基于教学的根本问题、基本的教学思路、相关的教学方法展开研究,以及如何展示研究效果等,是教研工作内容共性的方面。下面结合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的研究活动,重点围绕“思、明、研、创、展”五环节,即思考根本问题、明确解决思路、研究具体操作、创新解决问题以及展示推广研究成果等基本环节,介绍如何谋划开展工作,提高教研实效。

一、思根本问题

什么是根本问题?基于什么角度去确定根本问题?这是首先要思考的内容。审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需要从整体出发,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方面,但课堂才是教学最为主要的部分,是课堂将上述诸方面联结在一起,共同影响、相互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诸问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决定着一切教学行为,所以,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又是根本问题中的根本。

从教研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看,我们必须要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找问题。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百花争艳,繁花似锦,也可以说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当自主课堂、高效课堂、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一系列新提法、新主张、新实验、新模式冲击我们的时候,人们不免迷惑:课堂教学该向何处走?怎么才能走好?这是目前教学研究人员,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许多教师反映,现在的数学课不会上了,是该讲,还是该学?怎么讲,怎么学?一个连教学方向都茫然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发力吗?想发力又朝哪里使劲呢?基于这样的形势,我们果断地把教师们最为关切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作为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回顾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历程,二十几年来,本市先后开展了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实验,进行了引导自学法的推广;2013年部分学校开展了生本教育实验。特别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指明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标》的精神,各县区各自结合以前的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从当时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虽然我们有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尊重规律、尊重差异”“以学为本、教为学服务”等共同的课改共识,大部分教师也能够认识到学的重要,可从各县区展示的课堂教学情况看,上述共识还没有转变为常态的教学行为,讲依然多于学,教师控制学生实施牵引式學习的多,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客观地看,本质上“以师为本”的现象十分普遍。从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出发,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任务迫在眉睫。

基于教学现状的反思、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并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型之路。

二、明基本思路

只有明确的教学改革方向,是不足以满足教师的上课需求的。因为虽然清楚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但是在遇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他们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基本的教学思路,使他们清楚让学生如何学、自己如何教。

从教与学这一对基本的教学关系出发,从教学实践出发,先教后学、先导后学、自学辅导、先学后教都是比较明了的教学思路,各有其的合理性和适用环境。我们既要看到并正确判断一种思想、模式的重要性,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审视、修正、改进和发展。在教学思路的选择上,我们反对一刀切,要结合具体内容的特点,选择是“先学”,还是“引导学”。在课堂上我们强调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当学生的思考方法、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需要帮助时,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引导、管理。其目的就在于科学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概括地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教必教,不教而教。” 这里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并非传统教学顺序“先教后学”的严格颠倒。“先学”是指鼓励学生尽可能先学,“后教”是指教师依据学情有针对性地施教。当学生先学有困难时,教师可以事先引导,达到面向全体,最大程度保证成功先学的目的。“先学”并非只指学生独立学习,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组间讨论、相互质疑、补充完善等,都属“先学”活动。从教师的角色看,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没有具体讲解行为,只是负责组织学生间的交流,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通畅、深度地交流,并就交流适时进行恰当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初步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交流方法,提高交流技能。“后教”包括在学生的困惑处、争议处、思想发掘处等加以引导。“后教”也不排除在学困生先学过程中加以个别辅导。“先学后教”并非在一堂课上学、教的活动各一次,根据不同内容,可能多次循环。“不教而教”是指现在引导学生学知识、学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养成习惯,就是为了将来学生能独立学习,不再需要教师教学。

有了这个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处理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就有了基本的参考。接下去,教师就可以放心地而不是犹豫不决地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研究了。

三、研具体操作

在分析思考问题时,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要把自己学习的、思考的内容放在课堂上审视,并经过课堂实践。践行“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有了明确的方向、基本的教学思路,还需要深入思考教师在上课时所遇到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又会反映出共性的一面,我们可以将它们概括成基本问题逐个加以研究。三年来,我们组建了市级课堂转型研究团队,队员由各县区数学教研员及部分市级骨干教师组成。从基本的教学思路出发,进行了大量的课例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先后深入地研究了哪些内容可以先学、怎样设计先学的问题、教师价值引导的点、如何把握课时目标、如何处理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如何把握课堂练习、如何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必然遇到的真实的问题、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使基本的教学思路具有可操作性,教师才能独立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理念、方法等才能落地。

例如,哪些内容适合独立先学,哪些内容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哪些内容又需要师生全程参与共同活动?这些问题是具体的,能否解决也是教学思路能否落地的关键。遗憾的是,这样的问题从来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靠什么来解决呢?只有靠学情分析和教学实践探索规律。在具体的课例实践中,研究学生在各个具体内容中的认知表现,观察分析不同教学内容是适合先学,还是需要教师引导。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课堂转型团队成员承担课例研究外,还定期组织课例研讨会、召开课堂转型交流会进行深入研究。累计进行课例研究近200节次。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初步探索了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与“教”关系处理的一些方法。例如,对于初始概念和再生知识的教学内容而言,初始概念(加减乘乘除等基本运算;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基本量;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的教学,常常是数学视角的变化点,需要引入新的数学地刻画事物的方式,当然也是知识体系中最根本最具抽象性的部分,学生一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数学活动效果较好。而再生的知识,包括进一步的运算或解决问题等内容等则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而言,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活动经验方面的缺乏以及该领域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研究实践,我们认为该领域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适合教师与学生全程参与、共同活动效果更好些。

再如,对于适合先学的教学内容,先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教学实践中,先学的问题在容量上“偏多”、知识本质“偏离方向”的现象比较普遍。问题偏多,说明对学生研究不够;知识本质偏离方向,说明对基于教学的学科知识研究不深。二者便是当下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原因。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先学的问题设计上,我们探索总结出了如要抓住数学本质、基于教学重点、遵循认知规律等具体的设计原则,经实证检验,教学效果较好。

另外,结合教师教学实际,我们还探索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转型实践研究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常规,以规范教师的日常研究和教学行为。

四、创解决办法

有人说教研员就是个二传手,上有课程专家引领,下有骨干教师实践,教研员只要将上层专家的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准确地解读传达给教师就行了。事实上,教研员工作不止要做好上传下达,特别是在新时代强调教研服务重心下移基层学校,着重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其独特价值在于帮助教师研究解决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给教学实践带来的新问题。而解决这些新问题,常常没有现成的方法拿来使用,需要教研员与教师一道摸索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挥洒汗水、调动智慧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创造的过程。

在践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即便是教育教学专家们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也即便是有一些教师在类似的教学问题上有所尝试,其观点、方法要么笼统、要么个别化,具有不适切性。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或选择、或组合、或改造、或探索创新。其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在继承中创新,在组合中突破。经过三年多的课堂转型研究,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本市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具有突破性: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教必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思路的提出,比较科学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利于一线教师理解把握,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2.依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灵活选择学习思路(独立先学、引导学习、全程师生共同活动)的研究,解决了学习方式一刀切(所有学习过程都采用独立先学)的问题,让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学习过程更具科学性,学习效果更有保障。

3.我们主张对于适合学生先学的教学内容,设计先学的问题时要遵循五个原则:基于知识本质;基于教学重点;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初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面向全体,简单易学。先学问题设计原则的提出,让老师知道了如何设计先学的问题,以保障学生先学的效果。从而使“先学”落地生根。

4.“以學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就如何发挥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我们提出了六个价值引导策略:即教在认知的困惑处、教在技能的示范处、教在思想的提升处、教在经验的积累处、教在知识的沟通处、教在习惯的养成处。这些策略的提出,在突出学生“学”的课堂上,较好地解决了教师不知道在何时何地发挥、如何引导以及引导什么等普遍关心的问题。

五、展研究成果

交流是研究问题的最为基本的方式之一,没有交流,就没有学习、研究、推广。基于“以学为中心”这个课堂转型主题的研究,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搭建了多个、多次交流的平台,具体包括一次启动研讨会、七次经验交流会、两次课例研讨会、三次“山庄讲堂”同课异构活动等,以广泛、深入地交流展示各研究小组、各县区、各学校之间的课堂转型研究成果,树立榜样,并及时研讨相关的问题。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本市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转型经验交流会,主要展示交流课堂转型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每所实验学校需要展示多名数学教师的课例,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中八所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共展示优秀课例98节,每所学校都有10名以上的教师在全市规模的会议上作课,这样的研究展示活动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全市展示交流都是各县区选拔最好的一、两位优秀教师上课,并不能据此充分说明课改的方向与教学思路的可行性。而让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也不讲学历高低、更不看是否是骨干教师)都能按照要求上课、上好课,是较好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证方式。这种交流展示让广大一线教师看到了榜样,学到了方法,增强了自信,也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

目前,本市小学数学课堂转型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在各县区教研室的推动下,从最开始的十四所实验学校,已经推广到县区层面。基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本市小学数学课堂转型研究将走向深度学习研究、走向精品课例研究、走向实效评价研究。

猜你喜欢
实效小学数学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英语课堂实效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