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冬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居在人体胃里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常常导致人体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较弱以及对细菌的抵抗力较低,因此Hp感染容易出现在小儿群体[1]。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三联或四联疗法对Hp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三联疗法相对于四联等其他治疗方案用药更加简单,安全性也相对较好,因此对于Hp感染儿童较多使用的是三联疗法,三联疗法主要通过服用抑制Hp在患儿体内的活动和繁殖的药物,达到根除Hp的目的。但目前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疗效逐渐减弱。近年研究[2]显示,将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制成活菌体代谢物的生物制品,适量给患儿服用后不仅有益于人体身体健康,对Hp感染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3-5]显示,益生菌结合三联疗法能增强人体肠胃对外界细菌的抵抗力,促进Hp的根除,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临床上尚缺乏统一标准。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由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成,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致病菌,因此本资料选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进行临床辅助,观察其对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根除率等影响,旨在为临床上治疗Hp感染患儿提供数据支持。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300例Hp感染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50)和对照组(n=150)。观察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4~12(8.01±1.82)岁;体质量16~36(25.97±4.62)kg;慢性胃炎68例,消化性溃疡82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4~12(7.96±1.83)岁;体质量15~38(26.47±5.32)kg;慢性胃炎71例,消化性溃疡79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标准[6];年龄<14周岁的儿童;无脑血管疾病史,患儿家属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伤严重的患者;对本次药物过敏者;意识模糊难以配合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给予奥美拉唑(厦门恩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871)口服治疗,根据患儿体重按照0.9 mg/ kg的标准给药(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每天一次;给予阿莫西林(安徽安科恒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532)口服治疗,根据患儿体重按照35 mg/ kg的标准给药,每天1次;给予克拉霉素(宁波双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424)口服治疗,根据患儿体重按照15 mg/ kg的标准给药,每天1次。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65)口服治疗,1~6岁患儿0.21克/次,6~13岁患儿0.21~0.42克/次,3次/天。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估:痊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细胞炎性因子恢复正常水平;显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有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无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无任何改善或更严重。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之和与总例数的百分比;(2)Hp根除率:观察2组患儿Hp的根除情况,于治疗结束停药2周后,采用13C-尿素呼吸实验(13C-UBT)进行Hp检测,13C-UBT显示超基准值(DOB)<2.5%表示Hp为阴性,反之为阳性;(3)临床症状:治疗前后,评估2组患儿的腹痛、口气重、恶心临床症状,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4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4)血清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的3 mL静脉血,分离得到血清,采用ELISA检测IL-6,IL-8,TNF-α。试剂盒购自美国RB公司;(5)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头痛、皮疹、嗜睡、便秘等。统计2 组患儿治疗后复发例数。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与Hp根除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3.33%(P<0.05);观察组Hp的根除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8.67%(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与Hp根除率比较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腹痛、口气重、恶心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口气重、恶心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腹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IL-6、IL-8及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4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13.33%;观察组复发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Hp感染与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Hp会在人体的消化道内产生一种使胃液分解成尿
素的尿酸酶,从而损伤胃黏膜细胞,进而出现胃溃疡、胃炎等Hp感染相关疾病[7]。临床上要改善以及预防相关疾病就需要对Hp进行清除,根除Hp能有效提高Hp感染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标准三联疗法指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联合疗法,是临床上常用于根除Hp的标准方法,但长期滥用抗生素使Hp耐药性加强,治疗效果也逐渐减弱[8]。适当补充益生菌可有效平衡宿主肠道内部的菌群,且有部分益生菌还能产生杀灭Hp菌株的有机酸。本资料选用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中,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可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有着免疫调节的作用,在肠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且能产生乳酸和醋酸等有机酸物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粪肠球菌可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机体免疫反应,且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有效抑制致病菌。及时补充有益菌可有效促进因抗生素破坏的肠道恢复,提高肠道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免疫力。既往研究[9]显示,仅仅对Hp感染的患者进行标准三联治疗已经达不到患者期望的预期,疗效也在逐年衰减。本资料结果发现,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Hp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说明益生菌联合三联标准方案对Hp感染患者的疗效更佳,Hp根除率更高。李常娟等[10]研究中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辅助含呋喃唑酮与含克拉霉素四联方案进行Hp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本资料结果与其结果部分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Hp感染引发的相关消化道疾病是由于Hp定植于胃黏膜上所引起,其中益生菌产生的有机酸可抑制Hp的繁殖与细菌活性,有抑制Hp在胃黏膜定植的作用。而益生菌结合三联疗法对能有效提高Hp感染的患者疗效以及Hp根除率,提示临床上可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Hp感染患者进行辅助临床治疗。
本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的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对于口气重、恶心等症状具有明显效果,说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辅助三联标准方案对能有效改善Hp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周烨等[11]研究也提到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标准三联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本资料结论与其部分一致。Hp感染的患儿体内的IL-6、IL-8、TNF-α等炎症因子浓度会明显上升,从而出现疾病相关症状。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IL-6、IL-8及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益生菌联合三联标准方案能有效降低IL-6、IL-8、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缓解患儿的炎症反应,且药物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标准三联治疗疗效下降,联合益生菌可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胃肠抵抗力,从而帮助提高疗效。且既往研究[12-15]显示,三联标准方案治疗可降低Hp感染患儿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加上对机体胃肠道有益以及对宿主的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益生菌,二者联合使用,帮助平衡肠道菌群,且无副作用,有利于降低复发率。翟琦等[16]研究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四联疗法对Hp阳性感染所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本资料结果与其结论部分一致,提示临床上益生菌辅助三联标准方案治疗儿童Hp感染更加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益生菌辅助三联标准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Hp根除率,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