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茹
摘 要:“做中学”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各种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践行“做中学”,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能力,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展开“做中学”课堂实践,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做中学’的有效发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旨在寻找到可以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做中学”;实践策略
一、借助生活元素,创设“做中学”教学环境
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的活动需要符合学生的主观愿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活动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挑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借助生活元素营造更加熟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沉浸到教师设置的教学场景之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活动探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并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增强实践活动的活动效果,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带领学生学习《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时,教师首先通过一个与时钟有关的谜语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拿出实现准备好的时钟模型,并询问同学们家里都有没有时钟,得到学生们肯定的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的时间数字,询问有没有同学可以在时钟上显示出这些时间呢?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会产生强烈的自主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在时钟模型上调出正确的时间。
这种通过学生数序的生活物品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二、开展小组活动,落实“做中学”教学目标
小组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传统的小组活动中,教师通常对学生干预过多,导致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束手束脚,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基于“做中学”理念下的小组活动,教师就需要做到減少对学生的过度干预,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让学生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增强学生“做”的效果。
三、设置课外实践,巩固“做中学”教学成果
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基于“做中学”下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要设计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
四、结语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积极开展“做中学”的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落实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对我国数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 吴存明. 让学习深刻发生——“让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寻[J]. 阅读,2020(ZE):37-39.
[2] 张林丽. 在“做”中“学”数学——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20(3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