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2021-02-13 05:45承友明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立德高校学生

承友明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信息工程系, 安徽合肥,230051

高校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立德树人”实施路径,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立德树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培养品德高与道德素质高的人才,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更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基本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无缝对接,不断增强教学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拓展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1 “立德树人”的内涵剖析

“立德树人”一词起源较早,它最早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重点强调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内涵十分深刻、语义深远。

1.1 “立德”的内涵

“立德”是指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突出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从而努力培养高校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树立优良的德行[2]。具体言之,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要做到“立德”,就要用“德”字来培养学生,凭“德”字来选用学生志愿者,依“德”字来评价学生,以“德”字来监督学生,紧紧围绕“修德”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浓厚的“立德”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促进广大高校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等,真正培育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

1.2 “树人”的内涵

“树人”是指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突出对高校学生人才综合技能教育,通过合适的教育积极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从而努力培养高校学生优良的专业素养,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言之,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要做到“树人”,就要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目标,促进高校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1.3 “立德”和“树人”的关系及“立德树人”整体内涵

“立德”离不开“树人”这一终极目标,“树人”也离不开“立德”这一基本前提。在教育实践中,这二者要齐驱并进方能奏效。 “立德”与“树人”这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总而言之,“立德树人”理念包含两个方面的要义:一是回答“立什么样的德”的问题,主要是指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及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具体言之,树人之德是指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3];二是回答“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体言之,结合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树什么人”是指要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广大高校学生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今后工作中做到尽责集体、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有为善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将“立德树人”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主渠道,而且也是引领高校培养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课程。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1 “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融合是提升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引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征程中,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4],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以“立德树人”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深化教育和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高素质人才,实现高校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确保高校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 “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融合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必备条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客观规律的引导。按照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和要求,“立德”的根本任务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必然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深入理解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5]。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紧贴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等新变化,有效地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结合高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勇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方式,紧紧围绕教学新目标,不断提升教学成效性。深入研究社会热点等各类问题,真正做到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说服力,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

3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思想重视不到位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人才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关注度不够充分,过度重视“教书”,轻视“育人”;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不够明显,从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的基础优势、能力优势、价值优势的有效发挥;还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能有效帮助高校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端正的价值观,不能更好地担当起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2 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措施缺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认识到,高校作为我国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知”和“行”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对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具体措施比较缺乏,具体表现为,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抓实干的具体落实途径不多甚至空白,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案不够健全,对高校学生提高德育素养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不够全面,对充分挖掘并调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环节、各方面育人因素的激励措施较少,没有全面打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育人盲点与断点,最终导致“立德树人”理念未能真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3.3 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性的科学评价不够健全

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比如,采用理论知识的考核、将学生平时表现成绩计入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获得学分等。有的高校还将学生德育教育跟其他课程一样当作可以测量的知识体系,在这些评价手段中,对学生德育修养情况的评价比较缺失,还没有真正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性全面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全过程,缺乏考量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具体手段,没能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测验评价的必要内容,导致学生只注重抽象形式化的道德条目,轻视现实生活化的道德实践,从而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3.4 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教学内容不够创新

目前,高校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仍然侧重对学生知识性的传授,导致知识性理论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高,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教学内容不够突出,从而挤压了教学课时,导致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资源投入不多;另外,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不够充分,重点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不够明显,专题讲解“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缺乏;除此之外,不少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过度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内化,对课程内容的外化运用较为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多。

4 “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积极推动“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紧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高校和学生实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4.1 构建“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要针对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收集与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的材料,开展相关的辩论赛、诵读大赛、创意作品设计大赛等,让每一位高校学生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广大学生参与教学中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综合素质拓展这两个维度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道德教育、人文通识教育等结合点,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构建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道德专题教育课、人文通识选修课、系列道德主题公开课、人文经典导读课“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以此为着力点,构建“递进式”的分层教学模式,依据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系统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块,低年级侧重道德修养教育,高年级侧重于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因素,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讨论模式、互动模式、问题模式等[6],引导学生重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提水平,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除此之外,按照坚持“立德树人”的要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融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全过程,突出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全面把握实践要求,引导高校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努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高校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4.2 将“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深度融合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案例教学法、导入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谈话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新媒体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中,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立德树人”理念的熏陶,以道德引领促使高校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7]。除此之外,高校可采取内外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空间从课堂延伸至校外,定期安排学生前往企业、农村、博物馆等进行参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活动,将“立德树人”引入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实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向自身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品质顺利转换,确保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适时播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与纪录片,紧贴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积极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与情感体验,增强感性认识,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成效的目的。

4.3 将“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机制深度融合

坚持“知行统一”的考核思路,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体系,实现对学生知识考核与品德评定一体化。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出勤考核”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机制,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考核以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后递交实践报告为主,将学生日常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行为状态等各类日常行为均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机制。具体言之,可采用以下考核方法:一是目标考核法。制定“立德树人”成效考核目标,并细化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具体目标,构建道德测试体系,量化道德合格率、道德优秀率、知行统一率、道德综合发展率等具体指标[8];二是过程考核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考核,通过测试学生的道德状况,全面查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学生的优点、弱点、需求点、关注点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总结考核法。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学生参与的各类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并将成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发言、讨论、辩论、课外实践等活动,并将学生表现情况纳入考核环节,从而引领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优良道德品质养成二者并重。

4.4 将“立德树人”与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合

教师要积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努力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按照“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的思路,实现言教与身教并重。在日常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促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教师身上感受“立德树人”。同时,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立德树人”专题培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提升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和水平,从而促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就是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推进“立德树人”的实施途径,按照“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等理念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计划[9],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目标高度融合的基石。

4.5 以“立德树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创新

一是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同课异构,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机紧密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效对接,将专业知识、“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去,突出道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是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10]。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要由课堂上的“演员”角色转变为“导演”角色,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答疑等多种有效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开设“立德树人”专题讲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6 将“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深耕细作,全面打通知识点横纵向历史脉络,编写“立德树人”相关专题教学材料和课外阅读材料,将“立德树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以“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紧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帮助高校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1]。除此之外,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编写“立德树人”专题教学讲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时代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信息选择力。

5 结 语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就要切实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立足于培养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的新型高素质人才[12];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和要求,有效引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入手,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有效将“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导向作用,从而实现“德育”与“智育”“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理论课立德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