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道德观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进路

2021-02-13 05:45汪立超陶迎春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观思想道德榜样

汪立超,陶迎春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239000;2.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观念的渗透、冲击和影响下,一些人陷入道德失范泥潭中。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1]缘此,更需要立足实际,坚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放眼世界,坚持世界优秀道德“为我所用”的战略思维;惠及于民,强化道德的人文关怀;关切时代,彰显道德的时代价值,形成以“何为德、为何德、如何德”为内核的新时代道德观,丰富和发展道德观,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将新时代道德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实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新时代道德观的生成逻辑

1.1 理论逻辑:对马克思唯物主义道德观的坚持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唯物主义道德观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功能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突破了旧有道德研究的弊端,实现了“由神转向人、从人的自然性转向人的社会性,并通过探究社会性进而深入到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过程”[2]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不是纯粹的臆想物,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434。缘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于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思想道德建设惠民、思想道德建设利民、思想道德建设为民。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自觉地把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实现人的本质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作为终极道德关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始终把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线。这一点,既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践行新时代道德观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近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唯物主义道德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的道德观。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培育“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信”的道德教育思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思想。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践,从道德认知、道德养成、道德实践等方面创新性地发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为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天地。总之,从思想道德理论演进以及理论自身内容变迁看,新时代道德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1.2 时代逻辑:对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统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5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与国之间在思想文化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日趋尖锐复杂。这对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势,擘画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宏伟蓝图。

保持民族精神独立要重视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应对复杂多样世界形势中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蜂拥而至,不可避免地与本国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发生碰撞,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危”。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发展的复杂形势中深刻洞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较量的激烈性,反复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在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中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4]

社会信息化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载体、新渠道、新应用、新平台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以及道德选择,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些人缺乏道德认知,加之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过滤能力不强,难以辨别隐藏于多元化信息之中的非主流道德价值观,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感知、关注和认同不够,易被错误的道德价值观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介潜移默化地向人们宣扬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蒙蔽人们的视线,扰乱其心智,弱化道德意识,动摇理想信念,影响“三观”的形成。“互联网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5]。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好党性原则“定盘星”,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占据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为信息社会特别是网络道德治理定原则、把方向、谋举措。

新形势下社会道德状况刻不容缓。党的层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层面,一些教育工作者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在各种“糖衣炮弹”面前迷失方向,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缺失,学术道德观念淡薄,私欲膨胀、心浮气躁,不能潜心问道,背离了“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影响了思想道德基础的夯实。家庭层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的缺失也不断地冲击着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鉴于以上,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妥善处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道德问题显得尤为紧迫。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放眼未来,提出系列关于道德建设的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1.3 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新时代道德观提供了最为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给世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道德,不仅“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6],也可以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源泉、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章)彰显了伟大的中华儿女责任担当、使命肩负的向上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展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彰显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兼行并进、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这些从国家、民族的层次上给出了德的规定性。“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孙过庭《书谱》)的基本道德规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待人处世原则,“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这些对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提升传统道德文化的品质,让道德文化所内涵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发扬,“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全盘接受传统道德文化亦或全盘否定传统道德文化的做法都是有害的。

新时代道德观既不是简单重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母版”,也不是世界优秀文明“模板”的削足适履,而是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进行时代化发展的“新版”,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践行新时代道德观的路径

2.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既涵盖了个人的德,更涵盖了国家、社会的大德,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作用,对激发各族人民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亲近感和情感认同、提升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增强道德自觉行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国之德,是引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旗帜和灯塔。“入心”意在“传道者”要明道、信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信、真学、真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喜闻乐见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根基。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8]“深挖”意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德育资源与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如何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人民群众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各族人民勠力向“强起来”不懈奋斗,为“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实”。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价值观唯有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人们真正感知它、领悟它,才能真正发挥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做实”意在要整合和创新性发展各类资源,发挥政府、社会等各方面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群众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接地气的、有温度的。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思融入其存在之境中,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2 完善学习道德榜样的体制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期,社会主流道德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一些人质疑道德榜样存在的合理性,冷落甚至仇视道德榜样,给尊崇道德榜样、学习道德榜样以及道德践行带来不小冲击。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如何解决道德榜样的认同问题、道德榜样的学习问题以及道德榜样的制度问题,这是当下弘扬道德榜样精神必须正视的问题。

解决认同问题。人们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度是其价值功能实现的关键。一方面,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对道德榜样的准确认识是弘扬和践行道德榜样精神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顺应时代的呼声、群众的心声,深挖道德榜样精神,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榜样的精神要义,增强道德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解决情感认同问题。对道德榜样的情感认同是弘扬和践行道德榜样精神的关键环节。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把握人的情感认同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引导,将学习道德榜样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增强人们对道德榜样的理解,促使人们从自我情感向高境界的道德情感转化,从而达到主体性道德情感目标的升华。学习道德榜样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深刻认识他们是在什么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指引下做了什么,明了“为何而做”及“该做什么”。

解决宣传学习载体问题。一方面,抓好媒介载体建设。随着信息社会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媒介对受众个体及群体在社会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特别是自媒体手段,打造全新的融媒体道德模范传播平台,以诸如网络公开课、抖音、快手等公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道德文化进行传承和转化,让宣传学习道德榜样手段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使道德榜样精神广泛发散出去、传播开来,引发公民共鸣,推动榜样精神的共享,提高公民品德修养,激发公民道德情感。一方面,抓好实践载体搭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学习道德榜样就是为了把其精神外化于行,做到学以致用。注重学习与实践相配套,以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为抓手,积极搭建群众想参与、能参与、敢参与的道德实践平台载体,着力打造融立德、树德、践行道德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和精神家园,形成人人尊德学德、处处守德用德的生动局面。

解决德法兼治的治理机制构建问题。一方面,加强道德纪律建设。加强道德纪律建设是弘扬道德榜样精神的关键之举。道德榜样的言行举止备受公众的关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一旦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将会对公民道德文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削弱民众的道德认同度和对道德榜样的信任度,不利于道德榜样在全社会的推广和建设。因此,要加强道德榜样的道德纪律建设,严格规范道德榜样的自身行为,杜绝道德失范,使道德榜样始终发挥引领新时代中国道德风尚的作用,达成道德榜样精神深入人心,由内及外、知行合一。一方面,建立和健全榜样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处理好宣传学习道德榜样和关爱道德榜样的关系。首先,要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确保具体可见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得以实现,维护道德榜样的荣誉和形象;其次,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针对目前社会上恶意丑化、亵渎道德榜样的现象,必须通过法治手段给予回击,维护道德榜样的基本诉求和正当权益,确保道德榜样始终引领新时代中国道德风尚。

2.3 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

道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德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讲道德就是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政德关乎人民幸福,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9]首先,领导干部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以天下为公,以爱民敬民为怀,立德立言,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用自己的德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利益民族、建功当代、垂范百世,成为“立身行道明大德”的好干部。其次,领导干部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头传承传统美德,践行社会公德,惩恶扬善、弘扬“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宗旨,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移孝做忠守功德”的好干部。最后,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带头说实话,敢于向人民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人和事亮剑,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带头办干净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成为“孝悌修身严私德”的好干部。

道德对于教师来说,是其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是“四有”好老师的排头兵,是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先锋队。这决定了教师群体必须始终走在育人育德的前列。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10]教师唯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道德修为,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路上正确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道德对于青年来说,是其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关键。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素养的晴雨表。青年人的道德观形成确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首先,筑牢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桥头堡、主阵地的地位。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成才成长各个环节中。学校要不断拓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场域,如优秀文化纪念馆、革命陈列馆、时代楷模纪念馆等实地,向学生全面展示优秀传统道德故事、革命道德故事、新时代道德故事,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提供良好平台,增强道德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其次,以培育良好家教家风为抓手,发挥家庭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功能。家风好是子女教育得好的前提,是社会风气好的基础。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要善于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创建活动,做到身体力行,为子女健康成长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后,以社区为平台,继续延伸和发展青年思想道德新领域。整合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源,创制各种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教体活动,推进德育教育的社会化、开放性。简言之,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动态式立体型青年德育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旨在拓展“以德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推进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扎实效果。

3 结 语

总之,新时代道德观彰显时代性、继承性和开创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定方向、找出路、赢民心,这将极大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中国的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观思想道德榜样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