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亮 安超群 李 凌
(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2.苏州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1]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400 多所,在校生达1100 多万人,无论是院校规模,还是在校学生数量均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
教师作为知识、思想、真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任,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第一要素。[3]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进入新世纪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4]
201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兴国必先强师”,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等战略部署。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模和质量。[5]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要打造“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破五唯”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6]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破学历和文凭限制,吸引更多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7]
当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如火如荼,作为核心任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8]。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仍然存在来源单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企双向流动不顺畅、管理体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质量参差不齐、青年教师发展定位模糊、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短缺等问题,已越发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
因此,如何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改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学识扎实、技艺精湛、专兼结合、活力四射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顺利推进、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是2020 年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主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认证产业的创新发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广东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检测认证服务产业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其发展目标是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国门,这对于“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意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5个专业,实施“龙头引领、骨干支撑、链式融合”的组群逻辑。应用电子技术作为国家骨干、省一类品牌、省示范专业,是群内的龙头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省二类品牌专业,是群内的骨干专业。龙头和骨干专业辐射带动其它专业,共同服务检测认证产业链的发展。
当前,专业群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1 名,珠江学者讲座教授1 名,南粤优秀教师1 名,省专业领军人才1 名,省高水平技能型兼职教师3 名,传感网应用开发等X 证书培训讲师8 名;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2 种,精品教材7 种;央财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2 个,建成安全规范、可靠性、EMC等特色实验室20多个。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专业群先后获2017 年、2019 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近五年来以技能竞赛推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奖8项,省级奖89 项,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超过90%。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检测认证产业规模国内领先,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不足:(1)检测认证设备分散、检测数据相对独立,严重影响检测认证机构的一体化、智能化发展;(2)检测认证等相关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开展检测认证试验的效率比较低;(3)检测认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高层次、专业化的检测认证人才缺乏。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检测认证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因此,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谋划建立健全覆盖整个智能检测创新链的综合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检测认证产业,服务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网建设,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间质量检测相互认可机制,为提升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依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优势特色,针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建立成员多层次的培养方向和发展途径(如图1 所示),构筑个性化成长通道,实现团队教师的精准培养。依据教师专业特长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师资,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图1 教师多层次培养方向和发展途径
通过专业群“华南电子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心”技术技能平台(如图2所示),以“名师”“学者”“大师名匠”“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引领,多渠道、多方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全面打造一支具有德艺双馨、校企互通、结构合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和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图2 华南电子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心支撑教师发展
以“华南电子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心”为平台基础,逐步推进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由教学名师领衔,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以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为辅构建,模块化融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鼓励支持教师学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开发和建设。
团队教师通过开展各级教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推进产学研合作等,将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成果落实到课堂上,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上述成果的积累,团队教师可通过“青年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校级名师→省级名师→国家级名师”分层多递进阶段培育,逐步被培养成各级教学名师。
以“物联网与大数据、高端医疗器械等教育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开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设置“珠江学者”岗位,引培珠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师特点培育高端医疗测试、5G 系统射频器件与电路开发等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和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科技团队的教师、学生通过各级别项目的申报、实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积累,同时,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实现“青年教师→研究助理→科研骨干→科技新星→省级学者→国家级学者”等分层多递进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
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质量兴国”等国家战略,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社会培训事业部等,通过引进行业知名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建立专家工作室,培育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深度参与企业项目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多途径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师名匠,建立以“大师名匠引领、存量师资激活、新生力量增效、兼职教师添色”的师资队伍新格局。
团队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产学研项目、申请专利、成果转化等,将社会服务的成果落实到课堂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上述成果的积累,团队教师可通过“青年教师→技师/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省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分层多递进阶段,逐步被培养成大师名匠。
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进入学校,充实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技巧以尽快与教学岗位接轨,并推动教学改革的成果转化。建立专家工作室,培育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兼职教师可通过参与主持产学研科技攻关项目,实现“院系级技能型兼职教师/产业教师→校级技能型兼职教师/产业教授→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等分层多递进式培养,逐步成为懂理论、会实践、懂上课、上好课的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
以产教融合为引领,实施分批次、成建制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学习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并结合专业群的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量身定做教师队伍建设标准,逐渐看齐或超越国际标准。从师德建设、团队组成、科研促进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编制教师团队建设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制定《教师团队管理办法》《教师目标考核办法》等,形成团队管理制度汇编。
开发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系统,对团队教师进行测试,研判其职业生涯,规划其成长路径,以省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在华南电子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心、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撑下,建设智能化教学创新实验室,构筑教师在电子产品检测认证、电子产品技术开发、电子产品调试维修等技术领域的成长通道,通过“目标制定活动、培训进修活动、特色教研活动、一师一优活动、企业锻炼活动、结对帮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实践评鉴活动、专题发表活动、业务比武活动、典型引路活动以及诊断改进活动”等12项活动载体,切实保障教师分类发展得以顺利实施。
根据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改革职称和聘岗文件制度,破除教师招聘或引进过程中的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倾向。学校在专业(群)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竞赛指导、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开展、X 证书开发与试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同时,将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作为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先评优和绩效激励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广大教师的动力。
依托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契机,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健全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模范先进等多元化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强化教师地位的提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利用学习强国、学院交流群、每周的线下学习活动等,开展党史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学习,让广大教师能学懂、弄通,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定期邀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分享典型事迹和教书育人心得体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群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强化教师队伍立德树人、志诚报国的责任担当。依托教工党支部,建好党员教师队伍,发挥党员教师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师德师风的榜样和中坚力量。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教育教学设计、实践、反思以及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环节,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每学期组织一次“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发展的首位,贯穿于教师管理的全过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引导全体教师队伍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勉,不断提升自我。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其建设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成效。教师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资源,如何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本文提出的通过整合专业群教师资源,“专、兼、培、聘”相结合,建立专业群内教师分类发展、个性培养的新机制,能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动力,营造出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态势。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