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

2021-02-09 06:46杨静
黑河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整合传统文化

杨静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我们整个课程,让这些理论生动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体现。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如何在思政课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关键词]思政课;传统文化;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体现。作为中华儿女,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我们全体国民的血液中、精神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世界大地。如何在思政课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曾经有百年时间,我们盲目追捧西方的所謂文明,嫌弃自己国家种种都不如西方,似乎我们只有追随了西方国家才是正确的,我们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一度被冷冻、被遗弃、被忽视,事实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西方的影视剧、港台剧和各种新媒体对我们的侵蚀和影响,使我们觉得西方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节日,处处效仿和追捧西方的一切,耳濡目染的是愚人节、复活节、圣诞节、狂欢节,西方的价值观在无形中改变了我们的意识,上至专家教授下至普通百姓,有相当一部分人视西方为神圣天国一样,我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扭曲竟然还不自知。与此对比的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并没有能够触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统节日的历史知道的更少的可怜,如果再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将会遭到严重的流失甚至消亡,也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她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厚德载物是这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五千多年的文明我们不应让她就此中断,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有责任和有义务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所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复兴之梦,促使我们更应该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思政课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义重大。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和栋梁,所以有必要全面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二、思政课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生思政课教学中还需结合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特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结合课改创新教材和教学模式

思政课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优秀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学习态度。针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需要,相对应的课程和教材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形式要生动灵活,实效性强,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吸取精华,可增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视听资料,如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国学视听资料等,借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以此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结合中职生实际加强教材的改革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计划地纳入思政课教材,形成有中职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探索有效的适合中职生的教学方式,可以逐渐渗透浸润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炼的讲解、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大势所趋,教师要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师团队,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内化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

中职学生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同的是理解能力增强了,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在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改革集中宣讲模式。如何在思政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师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依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目标,将爱国、处世、修身三个主要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研学旅行纳入中职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开展 “爱国情、强国梦、报国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 “同理心、包容心、友善心”社会关爱教育;开展 “守诚信、懂规则、知荣辱”人格修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一代的责任的观念,体验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培养学生做自信、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引导学生心存善念、尊老爱幼、尊重自然、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做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的承载者,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三)利用网络资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统计显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在飞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网络,如何借助网络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广泛的宣传空间?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近每个人?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设立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栏目如:国学知识大家学、传统节日知多少等,思政课各班级也可以适时在班级群里发布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文,建立传统经典数据库,举办一些有奖知识问答,在线阅读、在线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乐趣。最终让学生达到知——了——行的目的。

(四)新时代对于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具体工作的指导。《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才能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心地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思政课就是起到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结合学生实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教材中的“去中国化”多了“洋味”“中国味”淡化;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还没有系统完善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也正如我们要恪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太多需要我们传承的精华,同时也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要顺应时代潮流,当今世界的竞争趋于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国家的“两创”方针就是立足于实践,把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达到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达到思政课和传统文化双措并举,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04) .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整合传统文化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