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丽
【摘要】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实施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任课教师视角讨论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理念来引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从课程内容、教师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具体落实三个层面论述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同时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在自身素质和德育意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实,各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学者们也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归纳与实践经验总结。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库,以“课程思政”为篇名作为检索詞,以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期刊为检索对象,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研读发现,目前关于课程思政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课程思政的经验总结以及课程思政的课程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通过任课教师来实施。但在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中,却很少有对任课教师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落实到课程思政中,需要教师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
(一)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含义以及国家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四者的核心是民富国强。每个学生应该了解其内涵和意义,并积极践行。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四者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每个学生都应该树立与之相应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以高标准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四者的核心是品质美德。每个学生都应该以此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课程内容层面,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内容特点,联系思政教育的思路,挖掘出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行为规范层面,要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做出严格要求
对于教师,要在仪表教态、遵纪守时、认真备课、课堂言行、爱护学生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如提前到教室、收拾干净讲台再离开教室等,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表现。对于学生,要对其课堂行为做出严格的行为规范,如不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尊重教师、帮助同学等。
(三)具体落实层面,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如何对待工作、学生和周围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才会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除了要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还要在教学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比如,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文明、和谐”的理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平等”的理念以及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友善”的理念。
(二)增强德育意识,在学校和课堂上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如果没有德育意识,传道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身为榜样的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刻刻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的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四、 结语
高校任课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得高校校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价值准则认同的典范,成为我国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5]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59-63.
[6]李江.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5-17,18-20.
[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8(03):64-60.
[8]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5-17.
[9]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10]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8-2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