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1-02-03 03:45潘亚萍
甘肃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措施区域活动

潘亚萍

【摘要】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融入科学精神,引导并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在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071—03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推动了社会的高速运转。作为社会中的成员,我们要想更好地融入其中,就应接受、理解并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我国教育部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用以指导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宽松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借助各种科学探究材料调动感官,体验探索的乐趣。因而教师可以借助区域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应注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科学实验材料,构建探索环境,能够启发幼儿用观察、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思想情感。幼儿的思想情感发展尚未成熟,在学习、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躁易怒、失落、挫败等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优化过程探究,激励幼儿不断探索,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还可在失败后及时疏导,让幼儿形成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再次,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与同伴相互交往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体会合作、分享的快乐。最后,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协调身体各个部分深入感知科学知识,并将感官体验融入科学探究实践中,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及方法获得科学知识[1]。

1.材料投放不合理,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材料的投放、环境的构建是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游戏的基本前提。但是,一些教师在材料投放中缺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考量,导致材料设计不合理,难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或者材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或是材料的投放不能投其所好,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或者环境的设计缺乏科学元素,难以调动幼儿自身情感等等,影响了其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2.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幼儿不能主动探索。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幼儿按部就班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忽视在区域活动中的自发探究,限制了幼儿对科学知识理解的主动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不完整,强调幼儿的探索结果,导致许多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体会比较片面,难以深入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的目的性很强,往往担心幼儿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而对活动干预过多,让幼儿失去了自由探索的乐趣,影响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自主发展。

3.缺乏合理的评价反馈,无法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化。区域活动是自由的,幼儿在材料的支持下、环境的启发下主动开展游戏,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过度强调幼儿自由游戏的过程,忽视了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导致活动过程陷入无序、散漫的状态,难以真正实现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相关措施

1.注重材料投放,建构科学探究环境。在区域活动设计中,教师应重视材料的投放与环境的构建,让幼儿能够在材料的启发与环境的熏陶下,自主、安全地进行科学探究。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材料的趣味性放在首位。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只有生动有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立体动物模型、钓鱼磁盘、铁屑画等趣味性较强的材料,用材料自身具备的特性吸引幼儿的关注和参与。其次,强调材料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幼儿的思维能力、肢体协调配合能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材料的投放顺序,并设计一些便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的材料内容,如“光的色散”中的三棱镜、“水的毛细现象”中的多色花等,让幼儿在绚丽的情境中能够主动观察。再次,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活動主题中提供不同的实践材料。如在进行摩擦起电的科学游戏中,教师可以提供色彩、形状不同的摩擦物让幼儿自行选择,自主探索。最后,重视材料的教育价值,例如小木块、回形针、硬币、棉花、花菜、泡沫板、苹果、大木板等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同的材料组合能够探索不同的科学主题。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应预设各种组合的可能性,并进行启发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科学教育价值,提升材料的利用效率。

在区域环境构建中,教师首先应重视幼儿的安全,充分考量每一个材料、实验过程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纠正,做好安全防护,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其次,教师应注重环境中科学元素的融入。例如教师可在科学探究区域的墙壁上装饰科学实验相关的各种图片,展现科学探究的相关要求等等,让幼儿在隐性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对科学的认识。最后,教师应重视环境的自由度,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体验中提升科学素养[2]。

2.注重过程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第一,强调探索过程的趣味性。幼儿天生对周围环境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活动指导中应注意保护幼儿的这种天性,尽可能增加实验过程的趣味性,让实验探究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摩擦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可以利用变魔术的方式为幼儿展现摩擦起电的过程,让幼儿对“变魔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参与,进而提升幼儿对摩擦生电现象及其背后知识的了解兴趣。

第二,注重幼儿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探究和学习多是从提问开始的。幼儿对未知世界充满了疑问,教师在活动指导中不应该打压这些问题,而应该引导幼儿将问题表述出来,并鼓励其结合实验进行探索。例如有的幼儿对于“水盆中小黄鸭浮上来、小石头沉下去”这种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可以此为切入,鼓励幼兒看一看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在水中能够沉下去、哪些物体能够浮起来,并将物体归类,尝试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等等。这样的探索设计能够让幼儿沿着自己提出的质疑不断前进,最终了解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

第三,强调探索过程的科学性。在活动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科学态度培养,让幼儿做到“眼见为实”。例如在“好玩的磁铁”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求幼儿以自己的观察、分析的结果作为科学的依据,不能胡乱得出结论,也不能跟着其他小朋友的思路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四,注重科学探究与生活的联系。例如为指导幼儿了解“声音”的特点,教师准备了长吸管、玻璃牛奶瓶、清水、剪刀等用具,并指导幼儿在玻璃牛奶瓶中放入清水,用剪刀在长吸管不同部位剪三个口子,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让幼儿使劲向吸管吹气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再听一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实验设计无论从材料还是从过程来看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幼儿能够在生活背景中了解声音变化背后的原因,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注重评价反馈,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区域活动设计中,教师合理的评价反馈能够让幼儿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发展过程,反思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因而,教师对幼儿的自主探索行为应及时鼓励,对于不懂就问的幼儿及时赞赏,对于探索方向错误的幼儿及时加以指导和干预等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区域活动,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效果。

在活动评价与反馈中,教师还应坚持科学活动的内容、形式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观察与评价,分析幼儿探索过程的有效性;更应分析幼儿科学态度的发展,结合评价反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正确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从而提升其科学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总之,在幼儿教学指导中,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识到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并设计教学对策,为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引导。

[1]阮玲燕.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教育观察,2020(16):23-25.

[2]冯柳.当种植活动与STEM相遇——略谈在种植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85.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措施区域活动
结合新课标要求对高考物理实验题命题特点的分析和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