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福明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其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中国的红十字运动研究始于 20 世纪90年代。近年来,随着地方档案馆的陆续开放,学术界对红十字运动、红十字历史的研究逐步增多,挖掘和整理了大量档案资料,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补充和订正了现有文献的不足,成立了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由此,关于红十字运动和红十字历史的研究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高校是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主阵地,立德树人视域下,积极构建高校红十字工作的路径,对于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了非常关键的阐释,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红十字工作的重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大学生投身红十字事业,是高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推动红十字工作蓬勃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高校红十字工作没有独立开展,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之中。1960年,浙江大学组织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高校红十字会。之后,在浙江大学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学生分会完善了红十字工作的各项制度,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很快建设成为浙江大学最早的五星级社团。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宣传红十字精神,将其影响力扩展到学校之外。此后,红十字会组织在全国高校陆续成立,并成立了学生分会,成为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1985年,清华大学成立红十字会;1987年,清华大学成立红十字会学生分会;1987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不过,红十字工作在各地发展也不是很平衡。2020年11月18日,深圳市第一个高校红十字会团体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成立。
目前,大多数高校相继成立了红十字会,有的地方高校还组织成立了校、院两级红十字会,有的则成立了学生分会。比如,2011年4月16日,太原工业学院红十字会成立,是山西省红十字会和太原工业学院党委领导下的中国红十字会基层组织。2011年10月,山西大同大学成立了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由山西大同大学红十字会直接领导,接受大同市红十字会业务指导。
各高校红十字会成立之后,紧紧围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红十字会方针展开活动。高校参加红十字会的学生,以青春的力量、活跃的思维,立足校园、服务社区,关心校内外大事,在促进校园和谐和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等方面做了很多具体的、实际的工作。如山西大同大学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献爱心,传真情,依托综合类大学多学科优势,面向广大师生开展日常活动,严格遵循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同时围绕山西大同大学的办学定位调整活动思路,积极探索、明确活动领域,为增强大学生素质,提高师生思想水平,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而不断努力,将校园的和谐、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与红十字工作密切连接在一起。在红十字会、文明办、卫生计生委、团委等各级各类部门的领导下,各高校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了“无偿献血文化节”“世界防艾宣传日”“五八博爱周”等一系列在校园内颇具影响力的公益志愿活动。以山西省为例,红十字会的工作已经突破单个高校的范围,以省级工作坊的形式带动全省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展开。2018年7月19日,在太原市开展了山西高校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工作坊。此次工作坊,有来自9所高校的红十字会负责人、教师及学生志愿者骨干40余人参加。2019年12月,在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期间,山西省各高校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宣传,表达了红十字志愿者对艾滋病患者的尊重与关爱,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红十字会,以主题教育班会的形式,将防治艾滋病的知识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关爱生命、关心和帮助艾滋病患者。山西大同大学举办了“博爱红十字,情暖红丝带”主题晚会。晚会上,同学们通过歌舞、诗朗诵、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观看演出的师生了解艾滋病,掌握相关的防治知识。这些高校的做法形式多样,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充分立足大学校园环境,通过参与者生动的表达和组织者细致的设计,让“校园有爱,青春无艾”的艾滋病防护理念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可以说,高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作为学生组织之一,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学生的品德修养。形式多样的红十字工作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弘扬红十字精神,在高校形成了独特的影响。
虽然高校红十字组织为弘扬红十字精神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但是,高校红十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红十字会功能定位“大而全”。高校红十字会是模仿基层红十字会而组建成立的,成立之初的定位不是很切合高校实际,特别是在服务功能上,高校红十字会普遍存在“大而全”的问题。这就容易给许多同学造成一种“凡是校内开展的与献爱心有关的志愿活动都是红十字的活动”的错觉。虽然这是高校红十字会活动种类多、涵盖面广的具体反映,但也说明其活动缺乏清晰的主题界定。在一些高校,“红十字会”与“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交叉重合。定位不准确影响了红十字精神的深入传播,“大而全”的认知导致工作“散而浅”,淡化了红十字会原本鲜明的组织特色。
2.学生参与红十字工作的热情不高。2011年6月,郭美美炫富事件曝光后,对红十字会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使红十字会遭受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关于湖北和武汉蔬菜的分配、防疫物资的领用和手续费等问题,通过网络发酵后,引发公众对湖北和武汉红十字会的种种质疑,进一步导致中国民众对红十字会整体不信任,使红十字会的信誉持续下跌。这些全国性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同样影响着高校红十字会的发展,导致大学生参与红十字会工作的热情度明显降低。
3.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经费短缺。高校红十字会发展呈现出区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在有些高校,红十字会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应结合高校工作特点,建立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组织机构,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实现高校与地方红十字会、高校与高校红十字会、高校红十字会与校内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培养专业化红十字工作人才。同时,受经费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校红十字会每年只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举办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无偿献血文化节、五八博爱周、世界艾滋病日等主题活动,却难以形成具有各自高校特色的、连续性的系列品牌活动,更难以在全校学生中或者是在高校所在地,甚至更大区域范围之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也就大大制约了高校红十字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大学生是高校红十字会志愿活动的主要参加者。虽然外部环境和红十字会遭遇的整体信任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参与红十字工作的热情。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红十字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不仅是其自身内部的事,而且也是全社会在迈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当解决的问题”[2]。高校应该适应当下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校园治理现代化,努力拓展红十字工作新路径。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红十字工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红十字工作的核心功能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传播引导功能。通过“传播”,提高民众对红十字会的知晓率,“更好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博爱事业中来,推动红十字事业的发展”[3]。高校和地方一样,通过红十字志愿者在校园或者社区开展宣传工作,不断地扩大其在高校和地方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积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红十字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自我实现功能。大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还不是很成熟,或多或少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并习惯性地依赖他人。通过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学习应急救护等知识,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救助他人的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公共服务功能。高校红十字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能够更好地遵循利他主义的伦理范式,也能严格遵守盈余不可分配的限制。因此,可以更好地在校园内外开展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抗灾募捐、无偿献血及捐献造血干细胞、远离毒品和烟草教育、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成为政府工作的有益补充,积极提供增进社会和谐和福利的公共产品。
可见,高校红十字会的功能主要是传播红十字精神,开展公益活动,以此达到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明确高校红十字会的工作责任,激发学生对红十字工作的兴趣与思考,使其积极地投入到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和实践中。可以从一堂优秀的红十字理论课、一场发人深省的红十字讲座、一次切合实际的培训做起,摆脱填鸭式的空洞说教,深度解剖红十字工作背后的逻辑和其形成的复杂社会背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成为学生在红十字事业上的引导者、传授者和解惑者,在立德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真贯彻“树人”的任务。其二,创新红十字教育或者培训的方式。在红十字教育活动中,既要专注红十字理论的教学讲座或者课程建设,又要学习国际先进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拓展有实景场地的户外训练,加强对国际人道法、红十字运动史的宣传和讲授。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培训,增强大学生红十字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高校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事实上,尽管红十字会的形式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但是它也受到中国内部情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方性社会资源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的。”[4]中国红十字会在产生之初,是红十字运动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当前,红十字工作要在高校取得突破性进展,应更多结合高校特点做好工作的宣传,多平台拓宽红十字精神的宣传渠道。各高校应当组织学生学习红十字工作理论,在学生中强化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在各项志愿者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要作用,营造浓郁的红十字文化氛围。此外,培养社会需要的红十字工作人才,积极做好就业招聘引导工作,提高青年一代从事红十字工作的核心素养,这也是高校应该把握的重点。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开展或者红十字教育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如何让未来的红十字志愿者、工作者认知和理解红十字生命教育的目标,并将人的生存、生命、和平等理念传播开来,引领更多人。基于此,不应当将红十字工作局限于每年一次或者几次的宣传和培训,要通过有序有效的引领,逐步规范红十字活动,传播红十字文化,从而增进志愿者对于红十字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为高校和地方更好地开展红十字工作提供经验。
在宣传和培训中,应当充分挖掘红十字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普及急救知识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方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选取生活中可操作、应用性强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从内心深处感受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红十字会工作是高校运用红十字精神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1]目前,大多数高校成立了校级或者院级红十字会,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有的高校虽成立了红十字会,却收效甚微,未能在学生心中确立“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指导红十字会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性开展工作,促进高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开展高校红十字工作是积极促进医学、社会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由理论向应用转化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在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文化传承、育人教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红十字青少年事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正视目前高校红十字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充分认知高校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掌握运用红十字理念加强德育工作的规律,才能充分彰显高校红十字工作的意义。
高校红十字会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红十字会发展仍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有损红十字会形象的负面舆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规章制度方面存在或缺失、或不健全、或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甚至不执行等问题”[5]。如何打破发展的瓶颈,摆脱内外环境的制约,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积极拓宽红十字会的工作路径,进而推动高校红十字会的良性发展,值得各高校红十字会自身及相关部门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