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2021-02-01 09:25李雨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李雨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价值支撑。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通过探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青年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从年龄和群体划分来看,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特征来看,大学时期是青年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必须做好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引导他们将其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是我国五千年来的优秀历史传统,是任何一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不仅昭示了爱国主义在新的时代方位、新的历史征程上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行为准则,更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学生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有生力量,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民众“三位一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时,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交往,以此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觉,并增强自身实践的价值判断能力,不断优化价值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引擎。

(二)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包容性,增强国际话语权

新时代大学生既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普遍认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价值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自中国于2013年9月发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大学生通过参与海外志愿服务活动彰显了中国人的文明、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2019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首批7名大学生经过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严格选拔,到联合国驻老挝、土耳其、美国等国家的联合国机构服务,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文化、贡献中国力量”的价值精神[1],在国际交往中,增进了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融,传导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和谐、友爱等价值观的世界包容性。

(三)有利于提高认知鉴别能力,激发社会事务参与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以认真的态度、积极的行动了解与认知社会,在中西方价值观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以较高的鉴别能力抵御腐朽文化、不良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认知鉴别能力和社会事务处理能力。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性、高交互性、便捷性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平台。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2],其中大学生是最大的网络使用群体。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参政议政、行使监督权利是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实践。以2020年我国大学生对美国大选的关注为例,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超过九成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或参与讨论大选相关信息,其中,经常性关注(平均每天2次以上)达到22.71%[3]。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通过积极的网络政治生活投身社会事务的热情,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政治认知的提升和政治价值观的培育。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在其身上展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凸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青年特性。

(一)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实质的认知和思悟,以此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要求的把握,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比如,我国大学生以政治活动、社会活动、青年组织活动等形成不断拓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较大地提升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2018年《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青年共产党员约占共产党员的四分之一……2016年,18—35岁青年共产党员有2272.5万名,比上年增加18.1万名[4]。这说明在青年心目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其人生的重大选择,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为此,他们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提升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二)实践向度的二重性

新时代大学生发展诉求的不断增扩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担当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实践呈现出双重向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和压力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实践中更加关注自我生存和发展现实,其价值观实践中的自我利益诉求逐渐凸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使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更为显著,大学生个体利益向群体利益聚合的趋势愈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在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人生中的价值指引愈加鲜明,激励着广大大学生在精准扶贫、科技创新、万众创业等实践中将自身利益的获取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相统一。随着新时代进程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践行向度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由二元向一元的演进,大学生的精神自由将获得更大程度的解放。

(三)实践内容的延展性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括日常生活,还以社会元素为内核不断延展到各项政治活动中。第一,日常生活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始场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日常生活是“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5],强调日常活动是孕育个体感性活动的实践基础,肯定了其重复性、情境性和具体性等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不仅提出了社会生活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而且强调了以日常生活为社会实践起点的具体要求。第二,政治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次生场域。如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中美贸易战、香港“占中”等事件中以冷静理智的辩证思维自觉抵御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分化,进行自我价值审视、价值澄清和价值确认,提高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辨别力。

(四)实践路径的多样性

当代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校园实践、志愿服务实践以及网络虚拟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一种价值自觉行动。第一,校园实践。《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的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7],使校园劳动实践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些“意见”都充分肯定校园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赋予了校园实践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第二,志愿服务实践。志愿服务实践的实质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审视和提升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如通过积极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参与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活动中。第三,网络虚拟实践。网络的开放性和大学生对信息、科技的敏感性为其在网络空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网络信息、数据、技能等方面的运用优势,将核心价值观与互联网新技术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价值观网络实践的有效资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外源性支撑。

三、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只有增强对其价值认同,才有助于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然而,不可否认,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困惑,并阻碍着大学生的价值实践的深化。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须以正确认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困境为认知前提。

(一)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

社会思潮,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民众心理,并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显著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不断潜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逐步形成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洞察力较低。当前,各种非主流与反主流思潮是资本与非理性主义的黏附产生的价值观诱变,从各方面各视角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干扰和消解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动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根基。

(二)实践行为的理性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7]由于网络新媒体的低成本、规模效用强、约束力弱等特点,使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免过于重视自我凸显和个性张扬,甚至出现非理性化,如情绪宣泄、言论随意、盲目跟风、散布虚假信息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外化,损耗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力,而且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冲击。

(三)制度体系的效能不足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的匮乏等。尽管学校鼓励整合多元力量和多样渠道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未能有效地保障这一实践活动的长效化和常态化。除此之外,大学生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主体,社会层面的激励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最终成效。若大学生的实践效果无法满足广大社会民众的价值需求,这不但降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应,反而消解了大学生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批判、互为借鉴而形成的新时代文明成果,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跨时空性对当代大学生践行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不可否认,通过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将不断完善。但是,作为理论检验和实践反思的评价样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透视出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亟待进行实践对策上的优化。

(一)增强价值引导,激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当代中国发展主题对青年的价值观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9],“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10],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事业的自信,从而坚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过渡的信心。因此,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真谛和价值属性。应在理论学习中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全面认识多元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性;在实践中升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增强大学生辩证把握“大我”和“小我”关系的能力,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动力驱动作用。大学生需善于根据自身特性、兴趣和条件,正确把握个体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使自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理想性图景。

(二)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实效性

第一,大学生在校园实践中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还进一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通过校园劳动实践来感受敬业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并以此对照自身的日常实践,进而强化奋斗精神,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第二,志愿服务实践作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提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因此,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把握与情感沟通,从而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深刻认识服务社会的本质含义,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这一认识之上,通过具体的、现实的志愿服务实践检验自身的价值认知,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检验的双向互动,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升华,以社会志愿服务实践的价值旨趣强化志愿服务实践的重要性。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规范网络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虚拟实践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引领下,净化网络生态,在虚拟实践中构建以“文明、和谐、自由、法治”等观念为内核的网络秩序。同时,成为大学生进行网络实践的价值指引,帮助大学生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占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制高点,从而在虚拟实践中不断开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空间。

(三)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制度效能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践行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价值实践,呈现出理性主义。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实践工程,需建立长效的系统化机制,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建立健全榜样示范机制。积极挖掘和利用优秀大学生典型案例,扩大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第二,建立健全督察机制,即通过深入的调查、督促和评估考核等工作,挖掘和调动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因素。第三,建立社会激励约束机制。由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须在全社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让大学生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中获得应有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实践中出现的高参与热情与冷漠态度的交织行为,要通过利益机制关切大学生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背离社会核心价值目标的价值行为则要予以相应的惩罚。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