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三个维度

2021-02-01 09:25樊跃发李婕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发展

樊跃发,李婕男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群众路线的主要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的制胜法宝。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群众路线的内涵也得到了延展与深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有关群众路线的许多重要论述本质上都是对群众路线的丰富和拓展,博大精深,意蕴深远。对研究对象进行多维度审视是科学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据此而论,从目的性维度、主体性维度及方法论维度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研析解读,有利于我们把握其深邃意涵,进一步增强贯彻这一路线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一、目的性维度:一切为了群众

任何政党都有“为谁谋利,为谁服务”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也是如此,它把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强调党员干部要时刻坚持群众路线,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

(一)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不断丰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基于这样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未来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源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习近平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做好高校大学生生活困难补助,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1]111-112低收入群体、经济条件困难的大学生始终是习近平牵挂的对象,只有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为经济条件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帮扶,实实在在地践行“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始终将贫困群众放在心上,将实施有利于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利益的精准扶贫政策作为重要方向。他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贫困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2]只有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困难,才能离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进一步,才能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也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内涵。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满足人民各项需求、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地;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实现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开放,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民富起来的重要途径;共享,注重解决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即强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不是少数人独享、一部分人专享,以达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在健全各项政治制度中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对我国的制度更加自信和热爱,这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 畅通民主渠道,维护人民各项权利。一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的决策权。中国共产党通过诸如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等制度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特别是决策权不断扩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民表达诉求、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提出自己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将成为国家科学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人民可以通过信访举报、舆论监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等制度参与民主监督。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对官员具有监督的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能够有效制约官员腐败。当少数党员干部损害人民利益为自己谋私利时,人民可以通过举报等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第二, 公正司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将公平正义贯穿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是社会主义司法的内在价值要求。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1]145只有关乎人民利益的司法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第三,维护人大代表的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等权利。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群众的诉求通常可以反映给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真正落实“一切为了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经常深入基层,考察民间疾苦,了解民众心声,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在弘扬社会正能量中建设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

近年来,各类深受人民喜爱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民在文化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这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文艺事业方面,习近平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3]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人民的文艺。坚持文艺服务于人民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价值指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来源。为人民而创作是文艺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必须坚持倡导文艺的人民性,强调文学艺术的人民立场。纵览人类历史,不难发现所有伟大的文艺家都情怀天下、心系人民,把对社会的深刻思索与对人民的深切关爱融入创作中,达成精美的艺术创造和高尚的思想境界的完美统一。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也必须坚持这样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新闻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新闻舆论为人民服务的导向,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实践,走进群众的生活,使新闻报道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网络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联系更加便捷,网络日益成为人民表达文化诉求、满足文化需要的重要平台。

(四)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得到的重要条件。古往今来,财富不均、分配不均往往是造成农民起义、朝代更迭的重要根由。只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成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目标,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着力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推进社会建设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追求与努力。

社会公平正义还体现在医疗、教育、分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各个方面。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他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25教育问题是每一个家庭十分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不仅包括享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而且还包括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让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切为了群众”在社会领域贯彻落实的重要体现。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人民能平等地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是衡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表征。

(五)在强化污染治理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在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习近平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6]108。这一论断阐释论证了环境就是民生的至深道理。环境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必须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必要时可以让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习近平还指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人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例如,在雾霾严重的城市汽车限号出行、推动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等。这些举措都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重要体现。

二、主体性维度: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依然是我国实现各项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者、建设人,是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群众

习近平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7]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终价值目标。而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为共同梦想的实现贡献智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实现国家富强需要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精神文化实践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

习近平在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程表明,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

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发展时期,人民群众都是中国共产党坚实的依靠力量。

“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9]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敢于探索,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奋进。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三)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它的执政能力和效果应当由人民来评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听取人民的意见、心声,没有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建议,中国共产党很难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

改革发展的成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既是改革开放进程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发展的推动者、评议师。改革发展的方案、措施、目标都有人民群众的全程参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每一个措施的实绩究竟如何,人民群众是感受最深的,也最有发言权。因此,人民最有资格评判改革中各项措施的成败得失,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评判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要由人民来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既体现在大政方针中,也体现在基层党员干部做的每一件小事上。无论是大政方针,还是基层党员干部做的小事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人民能否从中受益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始终是人民。

三、方法论维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是指通过对群众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将群众的建议、观点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和综合,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到群众中去”是指将从群众实践中形成的方针政策又放回到实践中去动员和宣传群众,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在总体小康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转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这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二十世纪末,总体小康基本实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精准扶贫、重点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又将这些措施运用到群众的实践,坚持“到群众中去”。

精准扶贫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体现,这一政策是通过对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的。总体小康虽然基本实现,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少数群众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居住条件较差。基于这样的现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惠民利民的精准扶贫政策,又将这一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坚持以“精准”为核心要义,以“扶贫”为主要内容,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二)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时惩治群众所厌恶的贪污腐败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权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腐败之风逐渐滋长,中国共产党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不断加大。

基于这样的现状,习近平提醒全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他果断决策,果敢亮剑,着力打击贪污腐败。为遏制腐败之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实名举报,坚决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惩治贪污腐败过程中得到了集中有力的彰显。

(三)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时注重丰富其精神世界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层面的需求,对精神文化层面也有了新期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基层干部深入农村,实地调研人民生活,倾听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完善畅通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各种途径。

为了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和扶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坚持政府领导、社会积极参与,人民共享文化资源;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农村,基层干部也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如城市丰富,为了满足人民对文化的新期待,农村日渐重视修建文化基础设施。例如,小广场、健身器材、图书馆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方面始终坚持“到群众中去”,着力落实各项措施政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坚持与努力。

(四)维护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走的“先富带后富”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得到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等。面对产生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

在教育方面,习近平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1]191教育是每个孩子梦想成真的重要基础,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保证了教育起点的公平,有利于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盼。在分配方面,注重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完善按劳分配制度,争取每个人的付出和收入成正比。为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中国共产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种地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等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实现资源与收益的共享。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维护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人民关注的环境问题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他们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之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水、土壤等资源被污染的程度逐步加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地区沙尘暴频发,冬季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基于这样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广泛听取群众、专家的意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在经济发展是要好还是要快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6]58经济快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会造成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进而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人民的幸福感就会下降,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宗旨相违背。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从更长远的角度论证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惊人,当代人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过度消耗能源资源而剥夺了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权利。

在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2]制度和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只有建立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体系,才能防止部分执法部门出现缺位、越位等现象,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关系人民利益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切实解决。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