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定裕
(昭通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立德树人不但是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更是各层次学校都要在其发展当中始终担负的教育职责和坚守的教育思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为高校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拓展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课余体育实践,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其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体育素质的培养和体育精神和德育的渗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对于高校课余体育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所谓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通过参与各类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愉悦身心,促进运动技能提升、以及丰富业余生活等为主要目标而参与的各类体育活动。课余体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践活动的开展在高校“三全育人”中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2]
首先,高校课余体育实践包含形式多样的活动,具有聚集性的特征,有利于开展群体教育。利用课余体育实践开展道德教育,与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更为相符,尤其是与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以及相关要求相结合,更可以对学生开展全面性的道德教育。例如,田径项目在对学生坚韧性格以及顽强意志的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团体性球类运动,在对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整体纪律性的培养方面则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高校课余体育实践有助于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培养。课余体育活动通常会以比赛或是评比的形式开展,对获奖者会相应的给予奖励,这就可以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获得情感与精神上的满足,激励其积极拼搏、奋发进取的竞争意识;而评比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自身努力程度和集体的荣誉具有直接的关系,对其集体荣誉以及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再次,高校课余体育实践有助于对大学生的不良品行进行矫正与预防。利用课余体育实践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充实丰富,让大学生们在和谐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的某些犯过错误的学生而言,课余体育实践能够将其注意力吸引到活动当中,使其所具有的争强好胜性格与体育竞赛以及运动等良好地融合,进而在对自身情绪以及行为约束等方面发挥明显的功效。[3]
近些年,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就显著。在我国外交以及国际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体育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这不仅是我国国际地位的彰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十九大期间,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体育的不断发展。在体育教育中,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即为体育强国。从中国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民体质逐渐上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等世界体育大赛,奥运会奖牌数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女排崛起,筑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的发展并非单纯对体育运动、体育项目的兴衰存亡产生影响,更是关乎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形象、国家精神的体现。课外体育实践的开展,有助于将体育强国梦植入学生的思想信念之中,激发其体育信念。[3]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国际体育运动当中,依然存在着黑哨、假球以及兴奋剂等不良的问题,而通过课余体育实践活动中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们对于国内外所存在的一些体育问题进行理性地看待。同时通过让学生在课余体育实践的参与,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有所了解,进而激发其对体育运动、体育事业以及国家的热爱,增强其爱国情怀。[4]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缺少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而课余体育活动在发展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全其人格方面包含了丰富的育人要素,是很多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作为学校以及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对课余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育人要素以及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进而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体质锻炼以及人格培养等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5]
课余体育活动,不仅包含体质锻炼、运动竞赛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包括体育领域的思想、意识和体育文化传播等精神层面的内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有助于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增进其人文底蕴。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业余体育实践,其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在对大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以及体育精神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的参与,学生课余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明确体育锻炼与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推动其全面发展。[6]
不论是课余实践互动,还是课堂体育教学,都包含着丰富的育人要素,两者共同构成了体育思政育人的完整体系。为此,作为高校以及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以及课余体育实践所具有的育人要素,重视课余体育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创设体育育人的文化氛围,进而构建“课堂育人、课余体育实践育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以及运动训练育人”的格局,全方位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7]
首先,作为高校来说,可以构建校内育人的实践平台,将体育社团活动与大学生职业技能展演、创业比赛等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通过思政育人实践平台的构建促进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其次,积极构建校外体育实践网点,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中进行社会调查、开展体育服务,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知行合一,使其更好尽早地与社会相适应,为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对本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利用课余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家乡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体育发展的历程更好地了解,激发其对家乡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进而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担当意识。[8]
体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使其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最为根本的是要学生课余参与其中。为此,可通过对课余体育实践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增强体育运动的吸引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运动中来。基于此,作为高校而言,可以将体育竞赛作为驱动力,促进大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首先,利用多样化的课余体育竞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主要是基于公平竞争、健康身心、团结合作的宗旨,使全部参与竞赛中的学生都能够依照竞赛的规则参与其中,使其奋力拼搏的精神得以发扬,进而对其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加以培养。同时,学生在体育竞赛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运动带给其的乐趣,不但会让其身体得到锻炼,更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得以发展。其次,通过体育文化观念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行培养。课余体育竞赛,能够促进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提升。而随着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其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也对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摄影以及体育竞技征文活动,对大学生的体育知识进行丰富,对其体育文化视野进行拓展,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形成。[9]再次,通过体育竞赛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需要学生在赛前要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在比赛中进行奋力的拼搏,这不但可以让其体质得以锻炼,还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对于大学生将来就业与择业而言可以起到较好的导向功能。当前,大学生跳槽的现象十分的常见,而又常常过后对自己未能坚持下来感到后悔,而课余体育竞赛能对大学生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品质加以培养,为其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10]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体育育人模式的开展,必须重视课余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对课余体育实践育人功能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蕴含的育人要素进行挖掘,进而构建课余体育实践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