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莎,成 敏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勒出了国家的价值追求、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是多元化社会中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然而,复兴的道路充满艰辛和坎坷,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肆虐湖北,蔓延各地,危机关头全民参与抗疫并交上了满意的答卷,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在这样特殊时期孕育的精神对战胜疫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联系,弘扬和传承抗疫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内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抗疫精神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其理论来源具有一致性。这里侧重于中华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二者的影响。从中华文化来看,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汲取“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抗疫精神中举国同心汲取“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品质;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汲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抗疫精神中命运与共汲取“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抗疫精神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比如突出人的重要性。另外,抗疫精神实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来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并赢得伟大胜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例如生命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现实注解。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抗疫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终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为社会的有序运行、良性发展提供明确价值准则,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铸魂工程,进而实现中国梦。然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传染性极强、无特效药的新冠病毒,加之防疫物质紧缺,医院病人人满为患,医护人员人手严重不足。党和政府高瞻远瞩、胸怀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果断采取有力措施,全国上下一心,或逆行而上或居家隔离,遏制病毒的蔓延,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这反映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民不怕艰难,胸怀远大理想。
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还表现为共有的精神动力。第一,爱国是共有的精神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胸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抗疫精神诞生于特殊时期,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的全力支援,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全力以赴驰援下,全面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第二,团结是共有的精神动力。抗疫中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合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起人的精气神,促进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形成“最大公约数”。第三,敬业友爱是共有的精神品质。14 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奋进、和衷共济。无数平凡人物在灾难面前不计代价,奋战在一线,向国人诠释了敬业奉献的精神。
在抗疫中有些西方国家漠视生命,比如英国提出“群体免疫”,美国官员抛出“80%的患者都能自愈论”,呼吸机紧缺时老人被要求放弃急救等言行,人为淡化疫情风险,将民众置于危险境地,暴露出其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价值观的虚伪性,其本质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疫情面前政府本着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惜经济停摆的巨大代价,采取了最坚决、最彻底的阻断措施。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个生命,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确保一个不漏。在开展救治的同时,政府全面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特殊灾难面前表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性和真实性,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抗疫精神所包含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感染故事,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鲜活、最感人的素材,是在磨难中汇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充分表现出,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中,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表现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民情怀;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表现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表现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表现出中国人民“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情理念。这些属于在磨难中铸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坚持使命担当。抗疫精神是当下的更是未来的,凝聚着社会磅礴力量,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因此把抗疫中的英雄事迹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力挖掘、高度凝练、深入解读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就是要充分发挥抗疫典型的榜样力量、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用一线的抗疫典型以及身边的凡人善举作为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鲜活案例,推动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比如用自己渐冻的生命托起无数患者生的信心与希望的张定宇医生。坚持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外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从而达成知行合一、扎根灵魂深处,促使教育更加落到实处。因为身边的人物真实地践行着书本知识,使理论不在空洞,而是切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全面构建起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早日实现中国梦。
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秉持了为民解困、保民健康的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就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当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坚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战胜疫情法宝是信任人民、依靠人民,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新章。大学生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挺身而出换来了如今的安宁和复工复产。因此,我们需要尊重生命,热爱骨肉同胞,积极配合、参与防疫工作。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为他人利益、为集体利益、为国家利益而不断奋斗的人民情怀。
危难时刻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这是实现举国同心的精神底色。华夏民族一家亲,共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全国上下尽心竭力,或居家隔离或奔赴前线。各省捐赠大米果蔬,与湖北结对帮扶、风雨驰援的省际情谊,激发了人们血脉相依、风雨同舟的至美真情,凝聚了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青年学生应该明白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并与他人通力合作,以实现自身目标,培育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提升互惠利他的公共德行,增强寻求帮助与帮助别人的两项能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英勇的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无畏的勇士。在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有人把生命定格在抗疫战场,有人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堡垒。面临被感染甚至牺牲的风险,他们有迎难而上、敢上必胜的斗争信念,用生命拯救生命,把生的希望给了他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展现出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关键时刻豁得出、冲得上,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勇气战胜病毒。
面对困难,上至八旬老人,下至“00 后”都没有退缩,而是勇担使命。青年学生写下“我先上,我能上”请战口号,积极参与防控工作的志愿服务活动,农村大爷的硬核防控措施等体现了中国人民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的担当精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
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相信医学的力量,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及时掌握病毒的特性,展开有效救治;小到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的科普工作,充分体现了用科学说话办事。
尊重科学表现在领导人对病毒的态度,中国国家领导人正确使用疾病名称为“新冠肺炎”,听取专家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而有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使用其他名称,转嫁矛盾,向国民宣传仅仅为普通流感,致使国民无法认识到病毒的危害,感染人数节节攀升。我们能看到尊重科学凝聚的强大信心,筑就的坚实盾牌。青年学生尊重和相信科学,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判断,培育理性态度与科学务实的精神。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加之出现逆全球化的出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始终秉持人类同在一个地球,积极与各国及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实际行动向全球传递信心和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许。
中国尽己所能向有需要国家提供大量援助,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多管齐下大力推进抗疫国际合作,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抗疫经验,并把新冠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给全世界人类,这些彰显中国的道义担当,以及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对世界人民的深厚关怀。“大道不孤,天下一家”,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关心人类福祉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
它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2]222抗疫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讲解讲授相关理论,宣传典型事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入了解此次抗疫中我国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政府和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并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并凸显了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通过具有典型的、积极正面的、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提升人的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一个社会只有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抗疫过程中一些人物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崇德向善的感人故事,他们率先垂范、勇当先锋。比如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院士;84 岁的“逆行者”钟南山;闻令即动的陈薇少将,紧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半年时间头发变白。这些榜样人物的表现可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充分彰显了抗疫精神。运用榜样示范法,深入分析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现象,引起共鸣,激励鞭策学生积极上进并学习模仿,勇做时代的先锋和楷模。
即“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3]154包括个体自我教育和在群体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督等自我教育,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身思想品德向良好方向转化。抗疫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青年大学生时有所需,必有所为,积极参与到抗疫行动中,给人们带去温暖和希望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学生或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居家隔离见证了这场全民行动,自觉自愿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品德修养,笃实力行,从实处用力,从小事做起,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自觉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美好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