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内在逻辑

2021-02-01 00:44郝丽艳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念群众

罗 晶,郝丽艳

(1.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2.阜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政治组,安徽 阜阳236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197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指引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维护和加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安全,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在本质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品质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力量源泉,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创新发展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是实现其他四个方面的基础性条件。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影响,遇到的困难是空前的。特别是当前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本已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段变本加厉,搭上信息网络的便车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空前激烈的进攻。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全面围攻,我们只有创新意识形态建设手段,迎难而上,才能不断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创新的核心便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2]155

(一)理念创新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理念创新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53,这从战略高度给予这项工作新的历史定位,凸显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强烈的问题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责任制层层落实,建立了以各级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新格局,主要领导亲自抓,改变了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职责划分不清,重视程度不足的机制问题,并及时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多部法规、细则,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一步细化,使之在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转变了一段时间以来工作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大宣传”格局的工作理念深入落实。宣传思想部门在“大宣传”格局中肩负重大而艰巨的光荣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2]156。宣传思想工作如果出了问题,影响将是极其负面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宣传思想部门都肩负着宣传党的政策主张,“聚民心”的特殊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宣传思想部门需要进一步发挥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传播者”和“守门员”的政治责任。此外,学校、文化部门、媒体、军队以及各级各类群团组织都在积极参与,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逐渐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宣传”意识形态安全格局。

(二)传播方式创新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颠覆式创新改变了一直以来传统传播路径的固有模式,在带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重大挑战的同时,也给这项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醒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巨大影响力,一直强调必须要对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高度重视,过不了网络这一关,将会严重危及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从而给党的执政安全造成重大安全隐患。面对这种历史性变革,必须“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3]106,“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4]。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皆具有单向传输,信息源可控的基本属性,但网络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度信息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网络交互信息流,又将每个网络参与人的身份由单一接收者转变为信息接收和发布双重身份。在人人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治理难度是空前的。唯有将传统与现代媒体相融合,继承党管媒体和“政治家办报”的历史传统,发挥传统媒体信息引领的独特优势,坚持网上网下、内外联动的舆论方针才能化困难为机遇。

(三)基层工作创新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在基层一线,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发挥实际效用。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这项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便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广、程度最深,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场域。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总体形象,基层工作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接受程度,从而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必须将基层工作中的创新摆在重要位置,而基层工作的创新效果就体现在如何让意识形态工作更“接地气”“贴人心”上,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是判别基层工作创新成效的唯一标准。因此,从这一目标导向出发,基层工作必须要转作风、改文风。高高在上的衙门作风无论如何都不能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而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要继承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心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同时,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言说方式将党的政策主张和主流意识形态春风化雨般渗入群众头脑和心间,转变生硬、严肃的话语传播方式,提升话语的感染力,只有保持语言的温度才能赢得更多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二、协调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合力之源

协调就是统筹考虑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求一种自然平衡的稳定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1]204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众多,相互交织的因素需要按照一定的关系和谐共存、有机互动,才能转化为推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正能量,而这其中所存在的三对矛盾尤为重要。

(一)协调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经济建设为国家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才更有底气,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可靠物质保障。没有殷实的家底,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没有物质后盾,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的无效与空转。但是,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被突出强调,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弱化。造成这一局面固然有追赶发达国家的现实紧迫感方面的原因,但忽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会从根本上损害经济建设成果。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实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保障,是调节和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工具,更是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稳固的核心思想力量。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执政安全的生命线,因此,必须协调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切不可偏废其一、顾此失彼,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二)协调一元与多样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并不是说社会上只存在或只允许存在这唯一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以形形色色独立存在的个人为载体,不承认这种现实存在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对一个合格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既然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就应该将关键问题设定在如何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规制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方面,以期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搞意识形态多元化,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不符合我国客观实际,必将危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安全。但是,如果像苏联一样,运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消灭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则非常荒谬,实践中也极其有害。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发展壮大之路中找到所需答案。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扩大,正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和反马克思的论战、斗争中逐步扩大其影响力,而接触、争论和斗争都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学说。既然是客观真理,就无惧争论和斗争,正是在一次次的争论和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赢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三)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来自实践,但并不是所有实践都能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只有经过实践充分检验、反复校正的理论才具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理论也需要继续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做出了系统而完整的论述,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提出的观点和原则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性,解决的是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之中,并没有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成为书斋中的教条。来自实践的理论终究要指导实践,这是理论产生的实际意义。在实践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及时回应和化解人民群众的困惑和迷茫,运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真理、领悟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大意义。此外,还需要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总结并充实到理论体系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将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三、绿色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本然之义

绿色理念的本意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事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尊重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规律,并将绿色理念纳入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绿色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愿景,在这一维度上,绿色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度契合。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需要清朗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而营造和谐向上的和平发展环境。

(一)将绿色理念融入主流意识形态

绿色理念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总结,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规律的前进趋势。这一理念已经在发达国家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作为先发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度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教训,人们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否则,毁灭式的发展终将吞噬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党中央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新发展理念之中,期冀能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改变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5]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6]也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追求,因此,这种天然的契合属性自然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将这一理念纳入主流意识形态,用绿色理念指导意识形态工作。

(二)将绿色理念贯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全过程

绿色理念要求人类活动尊重自然规律,体现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就是要尊重这项工作的基本规律。既然是在做人的工作,就需要尊重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让理论充分反映客观现实,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穿透力。同时,还要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尊重。此外,贯彻绿色理念还需要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注重手段创新。一是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方法、方式,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策略宣传和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语言风格方面进行积极创新,转变传统话语风格,语言更加平实、朴素,充满活力。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更容易赢得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二是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内容可以创新,传播手段可以创新,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却必须始终得以维护,也就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4]。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创新,终究会将创新引向歧路。

(三)营造风清气正,正能量充沛的意识形态安全环境

绿色代表着合规律性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贯彻绿色理念就需要将正能量传播出去,营造海晏河清的绿色生态环境。新时代宣传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4]的基调,这与绿色理念所追求的价值取向相一致。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非马克思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要将正面宣传作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要手段,要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做坚决斗争。当前,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已经严重干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发挥。在这些错误思潮的带领下,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等错误观念已经将社会发展引向歧路,破坏了生产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严重透支了社会的生产潜力,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带来隐患,也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生产与消费保持合理界限的基本原则。这些不良倾向,在败坏了社会风气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与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资本的逻辑下,企业追求利润不择手段,他们不断利用各种媒体鼓吹和营造的所谓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严重误导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人们对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追求发生改变,逐渐异化为符号化消费,商品被赋予其他属性,满足的是人们的虚荣和欲望。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有效的社会需求,也不是人的价值体现,只是人的被动“物化”表现。贯彻绿色理念,就是要严厉批判这种错误观念,倡导理性和谐的消费观念,坚决抵制西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把对人的价值肯定从物化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人们心中。

四、开放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应然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1]100打开国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特点,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应然选择,体现出我们党高度的意识形态自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7],这就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以开放、包容的视野与态度,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指明了进路。

(一)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思想先导,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根本方针。新技术革命将各国连接成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深刻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这种情形下,想要关起国门,独善其身式地开展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几无可能。顺应变革的需要,国家支持教师国外研修就是贯彻开放理念的实际举措,也是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必然进路。关起门来搞意识形态工作,看似安全稳定,实则暗流涌动。思想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不可能在交流日益紧密的环境下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机械地控制,而在这方面,苏联的教训显然是深刻的。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显现出愈发耀眼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吸引力。我们的成就是我们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雄厚资本,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大底气。封闭国门搞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不自信的表现,既无必要,更不会成功。我们需要走出国门,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对比中增强自信,通过观照两种制度的长短,两条道路的优劣让人们从实际观察和亲身体验中得出结论,进而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根本上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创新内容

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完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创造性转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二是注重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155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外宣工作的主要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把持国际话语主导权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外宣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话语能力欠缺。应该说,当前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人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试图找寻取得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这为我们做好外宣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三是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开放理念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全人类所共享的思想观念,一些源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想已经超越了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成为人类所普遍共享的精神财富,吸纳其合理思想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可采取的合理做法,而一味拒绝排斥,则会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导致其封闭僵化,丧失活力。

(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探索新路径

一是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创新路径。应该说,美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东西方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决中,美国的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一定优势。当然,这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拥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掌控强大的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无关系,但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确有其独到之处。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很大隐蔽性,他们没有专门开设类似思想政治教育之类的课程,其隐性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在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历史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之中,特别是其德育课的开设更是广泛渗透着美国资产阶级价值观。同时,其意识形态教育拥有全方位的渗透体系,诸如学校、社区、媒体等资源整合成了系统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系统。这种无孔不入的开放式意识形态渗透,将被动地灌输转换成了主动接受,并内化为受众的价值观,这对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必须重视互联网革命带来的颠覆式影响。互联网的出现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看怎样掌握和利用这一新事物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尤其需要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与治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将互联网建设成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五、共享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价值之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前提。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没有对人民利益的尊重、实现和维护,就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主流意识形态就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也就谈不上意识形态安全。为此,必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牢固树立共享理念,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普遍享受到发展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人民由衷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人民利益的真正捍卫者。

(一)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为了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学说,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自党成立之日起,就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团结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又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将人民获得感的增强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共享理念不仅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追求的价值取向,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勠力同心所要达成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人的一切能力不再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制约,进而达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社会状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义之所在。

(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诚然英雄人物和社会精英可以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潮流,但归根结底这些人对历史的引领都要落实在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要靠人民群众的劳动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以历史的形式呈现出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推动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8]毛泽东也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9]。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因为人民群众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体受众;二是因为只有借助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达成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目标。中华民族崛起之路并不平坦,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并未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认可,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修昔底德”意识仍然左右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际交往的取向。面对这样一个14 亿人口的庞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充满焦虑与恐慌,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分化瓦解是西方国家对外意识形态战略的基本选项。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环境,必须要将人民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营造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人民防火墙。

(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10]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所带来的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这是调动人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应然之义。意识形态安全成果的共享就体现在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健全上,要让人民群众合理的精神文化诉求得到满足,保障其在精神文化领域获得感的顺利实现。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要高于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对这些层次的满足则是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前提。共享意识形态安全成果,就需要将对人的尊重和理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尊重人的基本精神文化权利,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更多人所接受。

综上所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有机统一,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先导,也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逻辑契合。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理念创新。因此,需要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从而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思想保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念群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