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闰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摇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基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青年群体中宣讲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也是培育青年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体现着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支持。过硬的思想素质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备的素养,社会主义高校的大学生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从中发〔2004〕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05 方案”的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是把教材编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1]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总体形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相对于基础性教育的初高中阶段,在课程内容上理论性更强,概念性更深,逻辑性更严,应用性更活。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助手,也是筑牢大学生思想意识防线、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重要推手。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从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到课堂实践教学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解决。
为切实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教与学”的现状,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问题导向,在云南部分高校开展了“云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利用手机或网络答题,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择机进行,在前后1 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共回收有效问卷12432 份。填写问卷的对象涵盖云南省6 所高校的文科类、理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的在校大学生。从调查问卷的收回情况看,样本的基础数据量比较大,样本覆盖面比较广,样本包含有“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和一般院校学生,有位于省会城市的高校学生,也有位于边疆地区的州市高校大学生,样本选择颇具代表性,调查问卷从覆盖面和测算概率上基本能真实反映当前思政课课堂现状。调查问卷主体以选择题形式呈现,通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以了解把握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思政课课堂教师“教”的情况即传授情况;另一个是思政课课堂学生“学”的情况即听课情况。
根据问卷反馈情况看,思政课课堂教学总体情况比较乐观,学生对上过的思政课的总体评价“很好”和“较好”占68.74%,“一般”为27.14%,“差”占4.12%。调查显示近2/3 的大学生对当前思政课堂的“教”与“学”是满意的,但当前教学成效还未达到另外近1/3 大学生的课堂期望。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编好课程教材、建好师资队伍、讲好思政课的总要求,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第一,高校学生对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比较满意和认可,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理论需求。在“喜欢思政课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多选题)”一题中,选择率都超过50%,其中选择最高频次的为“时事政治与国际关系方面”占67.50%和“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方面”占67.07%,选择频次最低的为“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占54.03%。第二,在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上,普遍学生都认为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积淀深厚、人格品行高尚、政治立场鲜明。其中最高的是选择“理想信念特别坚定”的占59.06%,最低是选择“政治立场更加鲜明”的占52.40%。数据说明当前的思政课教师的个人素养好,无论是个人信仰、政治立场,还是理论功底、为人品行,都表现出高尚的师德风范,能让大学生折服。第三,在思政课课堂“教”与“学”上。思政课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但两者不是孤立的,通过课堂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课堂讲授视角,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教学深得学生认可,同时课堂知识拓展也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但相比之下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的表现较为突出;从课堂学习视角,普遍学生肯定课堂学习效果,认为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了个人的理论思维,对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是课堂听课情况形势依然堪忧,仅有61.34%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初高中思政课,受授的群体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知识,但是理论深度和知识宽度还有待进一步去加深和拓展;传授方式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更多需要的是理解、交流、研究和探讨;传授效果不再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讲授风格呆板、传授方法古板,未达学生的课堂期望
从教师“教”的方面看,尽管摆脱了照本宣科的模式,采取按照内容分专题等方式进行讲授,但讲课风格呆板、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古板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的存在。在问卷调查中,“你认为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不足表现”一题中,“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死板”选择频次最好,达59.32%,而选择频次最低的是“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仅为11.49%。数据对比显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素质能力上没有问题,但在课堂教学需要开拓创新。在“影响你思政课听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一题中,“教师的讲课风格”占到71.97%的比例,充分说明学生对当前思政课教师讲课风格的已经持“倦怠”的情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次,占比62.07%。
2.教学实践缺乏、理论脱离实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源自于实践,实践验证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基本围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展开,围绕着我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在“你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有何建议”的问卷中,选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占比最高,为57.72%。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迫切渴望和要求。社会科学知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无法直观的用实验去反应或验证,也无法用公式去推理换算,故而关于思想的问题只能用思想去解决,用逻辑思维去推理验证,这就是理论的神秘和乏味,借助于实践教学,带领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很有必要的。
3.课堂讲授局限、内容拓展不宽,加剧了课程教学的晦涩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点。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是西方特殊的社会环境,不了解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然而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输,却很少从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去理解相关的理论。在“你认为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的选择中,“扩展性学习内容太少”占到了51.06%,而在“你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有何建议”的问卷中,也有44.84%的学生要求“拓展深化教学内容”。几乎近一半的学生希望得到课堂课本知识的拓展,以便于更加深刻的掌握运用理论知识。
4.课堂管理松散、教学气氛沉闷,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两个工作,但这两项工作不是孤立的,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绩效的必要手段。没有有力的课堂管理,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也会使课堂管理限于被动。在“在思政课上,你通常在做什么”一题(多选题)中,选择“做其他作业”的有26.28%,选择“看其他书籍”的占23.61%。更为甚之的是,还有7.96%的学生选择“睡觉”。在“你所在的思政课课堂气氛”(单选题)一题中,选择“大家都在做其他的事,只有教师自己在讲”的占比20.01%。几分尴尬的数据,一方面映射出当前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实事求是的率真;另一方面折射出思政课教师的课堂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说疏于课堂管理。
任何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只是引导,“学”应该是主体,更是目的。失去“教”的“学”和失去“学”的“教”,都会让课堂失去本有的意义和价值。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思政课课堂上“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总体上看,文科类专业比理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课堂学习要更加认真,文化类比艺术体育类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扎实,地州的二本院校的大学生比省会城市的一本院校的课堂学习更加勤奋。客观分析差异缘由,一是受学生自身高中阶段专业偏好的影响,二是受学生自身高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基础影响,三是受本科院校自身与将来毕业求学或工作目标的影响。调查数据还显示出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性质压力,听课内在动力不足
教社政[2005]5 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四年制本科设置4 门必修思政课。必修的性质体现了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必修”也带来了消极应付的教学烦恼。在问卷调查中,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是”(多选题)答卷中,有81.06%的“因为是必修课”,并且是选择率最高的。在充分肯定思政课“必修”的课程性质之外,有一定的迫于无奈的选择倾向。只有30.74%的同学是出于“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态度来参加思政课课程的学习。
2.考勤签到压力,隐形逃课相伴而生
当前思政课堂,学生在点名签到的高压下,出现隐形逃课的现象。在“思政课上,你通常在做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有26.28%的同学选择“做其他作业”,有27.49%选择“看手机”,有23.61%的同学选择“看其他书籍”。数据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不专注,把思政课堂当成专业课高压下的休息空歇。
3.轻视课程效能,偏离思政课的“初心”
部分同学忽视思政课启迪思维、启发世界观和教诲方法论的功用,只看到“考公务员和考研”的短浅“实用”效应。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是”(多选题)答卷中,有33.57%的同学选择“有利于考研和考公务员”。尽管学习动机和目的没有问题,但是深层次分析,与从本真用意的思政课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课堂教学互动是有效的链接教师和学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在教学互动环节,当前思政课教师积极与信息时代接轨,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雨课堂、课堂弹幕、微课堂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效果不够明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活跃度不高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原本枯燥的思想理论,缺乏课堂互动自然显得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度调动不起来,自然大幅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在问卷中“你所在的思政课课堂气氛”(单选题)一题,仅有33.95%的学生反映“课堂讨论较多,气氛活跃”,反映频次最高的是“很少有同学发言,但多数认真听讲”,占比为41.46%。在“你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有何建议”(多选题)一题上,答案“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有52.89%的被选频次,形势十分堪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喜忧参半的成效现状,积极探索改进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突出教学目的指向性,显得尤为重要。
“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3]高校思政课承载着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通过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高校思政课是当代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的文化之源,帮助大学生树立培养“四个自信”。理论是对实践的理性凝练,是基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体系,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具备理论自信。[5]当前,高校开设的几门必修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相融合的理论总结,是寓理论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我国理论界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同时,思政课也不光只有理论,还有重要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摒弃思政课是“休整”“调味”课的观念,让学生在思政课堂真正学到理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到方法——唯物辩证法等,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日常社会生活,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从原有的“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到“主动”要学、“主动”渴求。
2015年9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6]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7]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十分紧缺,从而导致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只能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习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研习思政教学理论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也让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为当前在校教师“授课量”减负已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另一途径。
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从学科平等的观念、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要树立学科平等的观念,吸引广大青年投身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中;从高校自身的角度,着力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职业能力,严把思政课教师入职关,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8]从自身的角度,练就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切身体会和感悟课本知识理论,钻研思政课教学技能,坚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理想。
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结合现代通讯技术,通过QQ、微信等通讯方式建立课堂与学生的互动联系,运用雨课堂、网络慕课等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思政课堂,运用手机扫码签到,网络随机点名提问,课堂群进行课堂答疑互动等,把“网络原生居民”的大学生手里的作为“游戏工具”的手机变为“学习工具”的手机。
同时,温州大学的“学习手册制”,也值得借鉴和推广。当前思政课堂学生上课不带教材、听课不记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古训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记笔记是基本的治学之道,上课记笔记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温州大学改革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实践手册》制度,由学校统一制定《学习手册》,每生每课一册,手册中包含课堂笔记、课后思考、学习总结等具体项目,还附有思政课教学计划、参阅材料、考核办法及平时成绩等项目。课程开始时随堂配发,期中期末收回统一评阅,结合平时课堂出勤和表现情况,综合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手册》上课随身携带、课中随时记录、课后随时翻阅。把《学习手册》制度化,让其成为思政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重要助手,以及学生课堂自觉学习自律的助手。[9]
时代在于发展,社会在于创新。以前陈旧的“台上台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需要,要结合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除去17.23%学生对教学模式改革不关心以外,有73.2%的学生迫切希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希望思政课课堂教学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运用“课堂教学+MOOC(慕课)”混合式教学,以提高思政课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可以带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设置讨论区、贴吧等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互动。
互动式教学也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研究讨论的一个热点。通过设疑、讨论、启发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政课教学过程营造成师生交流、探讨、传道、解惑的过程。教师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学习创造过程。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课堂学习和课堂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来代替过去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控制。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理解、领悟人类社会,培养学生多视角观察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改造主观世界,使大学生从思政课教学效果上真正感受思想政治的理论魅力。
荀子《劝学》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思政课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塑造,不仅仅是在课堂,更应该融入良好的校园文化之中,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思想育人的效果。
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来熏陶、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利用开放的校园网络资源,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融思想与知识为一体、服务与娱乐为一体的校园学习网站或网页,利用新生开学或者国内外重大事件之机,开展形象直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课上与课下、网络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高校还应配备兼职的校园网络舆情观察员和引导员,及时关注青年大学生的网上思想动态,及时回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理论源自于实践,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呈螺旋式推进和发展。然而,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致使大学生不能从实践中真正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现实与理论的脱节,加剧了思政课理论的枯燥和乏味。在问卷调查中,“你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有何建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选择频次最高,达57.72%,这是最好的佐证。
2020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0]
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以增强理论教学效果。如武汉大学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垄上行”社会实践,丰富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资源;温州大学利用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秀民族精神。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结合课程内容,本着就近就地原则,利用爱国主义教学基地,通过志愿服务、实践考察、参观见学等活动,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对照自己缺乏什么,将课堂理论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以激发对政治理论的兴趣。
课程的结业考核形式成为大学生日常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向导。当前的大部分思政课结业都是期末闭卷一考定结论,从而造成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期末的一两周,通过网络下载的知识点梳理,进行强记硬背,一考通关,效果明显。进而彻底忽视思政课知识的灵活运用,无法达到思政课教学预期目的和效果。看来改变考核机制,规避死记硬背,突出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成为思政课课程结业考核势在必行的改革方向。
首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应包含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表现、出勤率、课后微信群或者讨论区的活跃度、课后阅读和思考题的完成质量等。通过平时成绩考核引导高校大学生端正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改变思政课期末备考的方式和压力。其次,丰富考评方式。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机试与论文相结合等期末考核考评方式,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群体运用灵活机动的考查方式,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全方位育人的功能。最后,进行弹性考核制度。在思政课教学中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按照一定比例限定,可以通过个人申请、班级推荐、任课教师审批施行期末免考制,将平时成绩直接记入课程期末考核成绩,以此激发大学生日常课堂学习的热情。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到教学实效,都有了较以前时期质的飞越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1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其建设发展也是随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时代也会出现新的情况和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推进和变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