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君,王翠艳,郭艳红
(1.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康宁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吸引力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那些愿意进行自我表露的人,同时,适当的自我表露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欢[1]。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Jourard(1958)提出的,通常指一个人向他人表露有关自己信息过程,这一信息包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2]。良好的自我表露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孤独感[3]。有研究表明,自我表露对亲密关系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Franzoi(1985)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有关,并且越少的自我表露,个体越能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这一结论在女性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5]。Dindia K(2002)等人的自我表露的“吸引-信任”假说探讨了自我表露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并且表明了自我表露在人际信任中所起的作用[6]。人际信任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较高的人际信任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7]。因此,自我表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邹泓(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恰当的自我表露可以促进个体亲密友谊的发展,提升自我认同,减少孤独感[8]。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感受,主要是由于个体的社交关系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所导致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9]。较高的孤独感水平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人际关系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7]。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将人际关系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探讨其在大学生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所起的作用。本文假设,自我表露和人际关系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同时探讨自我表露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并考虑人际关系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某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435 份,收回有效问卷406 份,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大一152 人(37.4%),大二68 人(16.7%),大三127 人(31.3%),大四59 人(14.5%);男生131 人(32.3%),女生275 人(67.7%);恋爱过229 人(56.4%),未恋爱过177 人(43.6%);独生子女67 人(16.5%),非独生子女339 人(83.5%)。
1.自我表露
采用 Hessling(2001)等的 自我表露与隐藏——痛苦表露指数量表(The Distress Disclosure Index,简称DDI)[11],共12 题,采用Likert 5 点计分,得分越高的人自我表露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倾向于将痛苦经历进行隐藏。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8。
2.人际关系
采用郑日昌(1999)编制的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2],在国内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中此量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量表共28项,采用二分法进行计分,主要从交谈、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四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其得分可以用于衡量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问题越严重,即人际关系质量越差。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0.76。
3.孤独感
采用Russell 等(1987)编写的孤独感(UCLA)量表来考察研究对象的孤独感水平[13],共20 题,采用 Likert 4 点计分,在该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水平也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
本研究采用SPSS 21.0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采用Hayes(2012)开发的PROCESS 宏程序[14],在控制性别、年级的情况下,检验人际关系在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平均分为38.56±7.67,人际关系的平均分为9.74±5.81,孤独感平均分为45.95±7.24,详情见表1。
使用SPSS 21.0 对各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表露 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系数r=-0.19(p<0.01),呈显著负相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 的相关系数r=-0.38(p<0.01),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系数r=0.52(p<0.01),呈显著正相关,详情见表1。
根据研究假设,本研究以自我表露为自变量,人际关系为中介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借鉴温忠麟等人[15]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的程序和步骤,首先,检测自我表露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然后再检测人际关系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SPSS 插件PROCESS 模型4 检验人际关系在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并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表2、3)自我表露显著预测孤独感(β=-0.37,t=-8.52,p<0.01),且当放入中介变量人际关系之后,自我表露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29,t=-7.32,p<0.01),自我表露对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5,t=-4.08,p<0.01),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也显著(β=0.57,t=11.08,p<0.01)。此外,自我表露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及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见表3),说明自我表露不仅能够预测孤独感,而且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预测孤独感。该直接效应(0.04)和中介效应(-0.09)分别占总效应(-0.37)的10.50%和23.20%。中介模型图见图1 所示。
图1 自我表露的中介模型
表2 人际关系的中介模型检验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以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即较高的自我表露可能会伴随较低的孤独感。李林英(2003)、余苗梓(2007)等人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6,17]。这说明自我表露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武光路(2016)的研究中也表明了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的结论[18]。但李林英(2005)等,通过使用自我表露使个体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可能并不呈负相关[19]。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采用的人际关系综 合诊断量表与前人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有所不同,本文中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反向预测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即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人际关系水平越差,存在的人际问题越多。鉴于此,本文研究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和孤独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也与之前学者[9,20]所得出的结论类似,均表明较差的人际关系可能会伴随着较高的孤独感水平。
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探讨人际关系在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有助于了解自我表露是通过哪种途径影响孤独感的。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表露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来预测孤独感。余苗梓(2007)等人的研究也认为,自我表露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降低个体的孤独感水平[17]。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综上所述,本文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研究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增强大学生与同伴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信任,提高人际互动水平,切实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但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所采用的自我表露问卷是Hessling(2001)等所编制的自我表露与隐藏——痛苦表露指数量表,问卷里有些题目可能不适用于中国大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量使用经过中国专家修订过后的本土化研究问卷和量表。其次,本文所采用的是横断研究设计,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等来操纵自变量和因变量,来进一步验证人际关系在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中所起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