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超,马仕海,于 红,王维宏
(沈阳工程学院a.党委教师工作部;b.教学督导办公室;c.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36)
2020 年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要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1]。“四个评价”对扭转“功利化”的高等教育评价导向,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高校的内部治理能力,培养能够切实承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大划时代意义。
《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是基于对以往的功利性评价的反思,体现了破除“五唯”的理念,有利于扭转功利性评价的导向。
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评价,主要包括对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效果的评价。以往对高校的各种评价偏重于对学生的分数、教师的论文及教研科研项目数、学校的办学条件等的考核,这种评价的结果显得片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结果评价必须是全面的,既要求评价的全面性,还要强调评价的科学性,即应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所有的教学资源、保障条件等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
结果评价指的是对某一阶段的教育活动所达成的效果进行的结论性评判。“结果评价强调用客观、具体的数据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定量的描述,是教育评价追求科学化路径的理性探索,其本身的价值是不能否定的。”[2]可见,结果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导向是不可或缺的,但它过于强调结果,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高校主要通过课程考试的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此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就导致结果评价只见分数不见人,看不到影响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等情况,这极易导致教师间、学生间的不良竞争,不利于教与学的改进,这种结果评价亟待改进,应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改造,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克服结果评价存在的弊端,注重在评价工具的开发和量化结果的运用上持续改进。如在对教师的结果评价中,既有数量、质量等指标,又要有方法、态度、成效等指标,形成“态度、能力、实效”一体的评价机制,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才能体现结果评价的全面性、差异性、科学性。
《总体方案》提出的强化过程评价,就是突出评价的诊断性功能,体现了过程结果理念,是充分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表现。
过程评价是对结果评价的优化和补充,是对评价对象教育活动等要素的表现与效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多角度评价。过程评价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其核心是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互补充,互为促进,鼓励学校形成完整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是动态的,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和规范教育教学各环节的不足并持续改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保障。《总体方案》提出对过程评价要不断强化,“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发展性的角度科学判断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结果评价提供支撑,为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提高教育评价有效性。”[3]当然,强化过程评价并非淡化结果评价,而是实现从“对知识”评价向“对素养”评价的转变。过程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以及对培养目标达成程度的判断。
越注重过程,其结果就越全面客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应该将它落实到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中,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对高校教师的评价,重点应针对其教学过程及表现实施评价,应强化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内容时间分配、考核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作业、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及报告、测验、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环节的安排及执行情况的考核。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不能只看论文刊物级别或项目、成果的获奖级别,还要看成果的影响力及服务社会的应用性。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还应注重对上述环节的执行情况的考核。过程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应注重考察其平时学习和各方面表现。
《总体方案》提出的探索增值评价,是破除以往评价中存在的评价结果固化的一种有益尝试,体现了评价的全程纵向理念,有利于挖掘和利用评价的潜能。
增值评价是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所给予的积极影响程度的评判和测量,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所进行的评价,是助推学生发展、教师改进、学校变革的重要举措。这种评价注重对发展与进步幅度的度量,具有发展性、过程性的特点。增值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体现了符合学生成长、教师学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价观。《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增值评价的有效路径,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更能够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增值评价起源于美国,它旨在对评价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状况进行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效,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成效。《总体方案》提出的探索增值评价,克服了横向比较数据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更体现了教育要满足人的当前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人的未来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发展观。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增值评价自身的不足,如:增值评价主要基于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完全体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的成效。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与能力、健全人格、综合素养,以及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服务,其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诚然,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或瑕疵。因此,《总体方案》提出,对于增值评价要积极探索,这就要求在实施评价的实践中规避其劣势,发挥其优势,梳理面临的挑战与争议,构建增值评价的新路,这将对完善和拓展教育评价方式手段大有裨益。
《总体方案》提出的完善综合评价,就是要强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体现了全面考核的理念,有利于避免片面的评价倾向。
综合评价,是指使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建立测评指标,对教育活动的所有要素做出系统的总体判断。作为一种多指标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因而,《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综合评价。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就是要对学生学习、成长及发展的过程、结果进行全面的考量,就是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往的评价强调学生的成绩与分数,强调教师的论文、文凭、项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综合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强调运用多种方法,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开展评价。强调对政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品行与才智、做人与做事等方面进行持续性考核,有利于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各环节、多要素结合的有机整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单纯对知识的评价方式必须改变。“综合评价可以扭转片面化的评价格局,消解以往偏重量化、等级评价的倾向,强化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养成,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4]综合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因此,推动综合评价在新时代教育评价中的常态化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四个评价”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引领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需要整体推进。“四个评价”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充分尊重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调了教育评价的动态性、诊断性及主体多元性,是对方法和路径的创新,为解决教育评价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四个评价”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它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评价的主线,并贯穿教育评价改革的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首要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的要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体方案》提出的“四个评价”,赋予了高校师德建设新的内涵,就是要使教师人人成为“师德高尚的智慧型教师”,要求教师的师德与师能互相促进、协同进步。髙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说到底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完成好这一神圣的使命,教师的师德师风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因为教师的人格素质、知识能力、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还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要育人与育才并重,用高尚的师德和智慧,培养、造就理想信仰坚定、责任情怀牢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求高校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切实优化校内师德师风建设的软环境;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内涵,强化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还要求教师主动承担立德育人责任,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致力“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师德水平。
“四个评价”框架下,《总体方案》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工作任务,就是评价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体方案》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立身之本在于师德师风,学生立身之本在于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四个评价”是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指挥棒”。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校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对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现实要求。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将道德意蕴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理想、修养、信念和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传授知识和真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灵魂;才能担负起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更是建设高素质、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的本质要求。如何回应新时代人民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期盼和新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四有”好教师,是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重要课题。
《总体方案》提出的“四个评价”,指明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即:聚焦立德树人,强化对学生成长的全面综合评价。高等教育评价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缺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就会迷失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导向、监测、激励、诊断、改进等功能,为全面考核高校育人的成效指明了方向,也为有效地指导和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培养什么人”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往,对高校的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政府部门组织的专家评价,《总体方案》则建立起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主导地位的评价模式。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显然这是全社会共同期待的目标,理应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总体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新闻媒体、各类学校、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建起“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对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四个评价”阐明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要求,就是基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在推进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同时,构建起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其核心要义是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发展教育事业,不断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教育评价的“中国方案”。“在评价体系改革中对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变革,包括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等所有评价子系统进行统一变革,尤其是以社会评价改革带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5]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主要途径,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关系到教育评价的整体效果和水平。《总体方案》基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任务,提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评价工作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明确了具体的评价要求,尤其是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在评价理念、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工具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总体方案》不仅科学界定了高校的基本功能定位和价值准则,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而且确立了高校教学评价的关键指向和评价主体,创造性地提出了运用大数据、建立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全行业禁入”等举措,这对确立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师德师风的第一标准,有力破解教师聘用中的“五唯”顽症,突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和发展动力等,都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