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审思与实践建构

2021-01-31 05:52:52彭华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立德

彭华国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习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总书记立足全局,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理论的精髓。由此,“立德树人”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的初心和使命。

1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理解与认识

进入新时代,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德性挑战。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进一步强化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方针的深刻认识。

1.1 “立德树人”是我党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目标始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党的十八大首次强调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进一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我党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方针,指出德性的成长和德育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体现了党对“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的一贯重视。

1.2 “立德树人”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有大德方有大智慧,高等教育应该把握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德”在人才素质中处于首要地位,是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习总书记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和论断,2013年5月4日告诫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将青年价值观的养成比喻成扣扣子,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因为青年的价值观决定整个社会的价值观。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要求大学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强调人无德不立,立德是育人的根本[5]。

这些论述是习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感悟,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3 “立德树人”是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历来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新时代人民对教育的期盼不仅是满足谋生需要的“成业之教”和满足学习需求的“成学之教”,更是满足成人需要的“成人之教”和满足终身幸福需求的“幸福之教”,而立德树人则是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之需。

2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误区

高等职业院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2.1 学校层面,“知识技能优先”的观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深度

一些高校存在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价值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削弱了高校课程体系应有的“共同体”育人合力,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造成高校课程育人的重任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有的几门课程上,专业课教师教书不育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线孤军作战的现象普遍存在。

2.2 教师层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区别存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力度

习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课程思政即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对于非思政课教师,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一定难度,他们对于如何将自己的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心存疑惑,思政元素往往碎片化植入,缺乏系统化设计、立体化渗透;或者对思政元素“度”的把握不够准确,专业课过度思政化,引发学生反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力度。

2.3 学生层面,“学习功利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温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发展压力愈来愈大,思政教育只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沙成塔的改变,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见效更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对思政教育没有兴趣深入思考,也没能细心体会课堂中专任教师、通识课教师用温暖的话语所传递出的蕴藏于课程之中的人文意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情感温度。

3 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思考

3.1 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

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更是从意义、要求、教材体系、教师队伍、课程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措施和路径,应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

3.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同心同向同行

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形式,课程育人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思政课的主导,各门课程明确分工、协同配合、高效联动,合力打通德育“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提升育人“硬实力”。改变课程思政上级文件要求高,专业教师热情低的现状,在务实的合作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专业技能、热心服务社会的多方互利共赢,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落实同心同向同行,关键要解决在各类课程中增强育人意识,打破过去把思政教育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几门思政课这一传统思维,自觉养成课堂中的价值引导意识,树立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理念,把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选修课各类课程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圆心,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擘画思政教育的“同心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

3.3 强化思政引领,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示范

一方面,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全面梳理课程思政的思政融入元素,并进行分类归纳,供各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参考。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进行课程思政的系统化设计、多样化实施策略。通过课程设计中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家国情怀等来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训,高职院校相互交流经验,邀请专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指导,鼓励高职院校重点课程专业带头人积极开展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持续开展“课程思政”各类教学比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并通过制作微课、慕课等方式对课程思政进行浸润化演绎,加强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课程理解。

3.4 加强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渠道协同

加强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目标融合。思政课倾向理论的灌输,目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日常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强调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和学生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分化,并不利于提高学校思政育人水平,应该将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政课与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日常思政育人配合互补,才能实现课堂内外的知信行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除了要讲授基本理论外,更要重视教育的针对性,让理论更加契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不仅要以学生为本,重视教育温度,满足学生成长的期待和需求,更要强调教育深度,把实践育人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答疑释惑。

加强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法结合。长期以来,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法处于割裂的分离状态。思政课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师虽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广度受到限制。而日常思政教育则相反,主要在课堂之外的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团建活动、文艺演出、各类比赛等实践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实践育人优势显著,但理论深度略显不足。唯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同时要求思政理论课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堂教学,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尝试实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7]教学方式。

3.5 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队伍协同

无论是“课程育人”还是“渠道育人”,离不开教师组织、协调、全程参与,实现两者协同育人更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协同,包括专职与专职、专职与兼职思政课队伍之间的联合育人。

首先,加强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协作。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其关注点在专业研究、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上,对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思想动态了解途径和掌握方式较为有限。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各类学生活动,与学生朝夕相处、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思想状态,但是囿于业务繁忙,无法提供准确的理论指导,造成高校思政工作的分割状态。

其次,增强思政课专任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育人合力。两者协同育人意识需一致,教学中要互通有无,互进课堂。邀请其他学科专家进入思政课堂开展专题授课,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思政课专任教师听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授课,让思政课教师在深入了解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在价值引领、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设计等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思政育人建议和指导。

再次,完善推进队伍协作的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协同育人具体内容,融合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专任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资源共享互动交流;[8]完善考核机制,把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建章立制,在职称晋升、发展培训、评选推优过程中,使参与协同育人的教师、管理者得到更多机会。

总之,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融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心同向同行,扩展育人渠道,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优势互补。整合育人队伍,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及学工、团委、辅导员、班主任的协调配合,最终形成课程协同、渠道协同、队伍协同的“三协同”,将“立德树人”做深做实,以实际行动诠释“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专业课立德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