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
(福建工程学院人事处,福建 福州 350118)
目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研究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2014年国务院正式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性调整体现。特别是地方高校,也是一次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这类高校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转型发展的计划和任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重点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关键点和落脚点在于探索一种适合于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应用型工科院校转型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内外系统都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和挑战。内在系统主要是从工科院校本身来讲,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团队、在校学生数量等;外在系统主要是指社会层面,包括资源配置、社会力量支持等。在两种系统的转变过程中,重点是内在系统从原有的综合(或理论)发展模式向实践应用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制约因素,尤其是人才培养方式、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许多研究聚焦在基于产教融合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作为本科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有研究发现,学科建设对工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挥基础作用,认为学科建设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调节和中介作用[1];而实训平台在学科建设和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从工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角度,探讨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实训平台与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对于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是本科高校在教育专业领域获得发展的基础性优势,是学校发展的定位基点。立足社会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智能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2]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3]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国内外学者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中均有所涉及,但是模式却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概括为四种:大学主导型、双轨型、二元型和联合型,每一种方式均详细阐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但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度不高。国内产教融合是通过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实习实训、企业人员进校培训等方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生产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资源互用,是实现应用型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具体培养实施方案缺少相应的研究。
学科建设是“学科化”建设的判断标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反映。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起步较早,基本上均是定位于经济市场需求,通过设置多学科培养相关人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率,但是缺乏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研究。我国关于学科建设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相对单一,都是从单一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试图培养在单一领域的技术型人才,面向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获得足够的空间和资源配置。
实训平台是整合教学、政策和社会机构等资源,为学生专业成长提供有效外部支持的系统。欧美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主张构建以教学为主、实践培养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与之合作的多为小规模、注重区域服务的机构,缺乏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我国在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研究中,指出要共建共享,建立统一服务平台,稳步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教职工数,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形成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服务模式,为教职工提供便利的培训机会。但是因高校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差异,在实际人才培养中的实施差强人意。
本研究共选取福建省、河北省、吉林省等22所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作为被试,发放自编调查问卷“高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34,问卷有效率92.45%。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基础因素进行描述统计,采用smart PLS3.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和路径分析。
2.3.1 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从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家庭现实情况、家庭教养模式及生源地等六个人口学变量角度,对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是:从性别、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各因子上看,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各因子得分均显著差异,学生对目前学校采取的措施具有较为显著的主观体验,说明目前所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程度和实训平台搭建等较为合理。
表1 人口学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注:*P<0.05,**p<0.01,***p<0.001,以下同
2.3.2 应用型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实训平台与人才培养相关分析
表2中显示人才培养各因子与产教融合各维度、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共同发挥作用。学科建设、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标明,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产教融合有一定影响。
表2 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相关矩阵(N=2034)
2.3.3 应用型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人才培养的预测作用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总分均进入回归方程,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人才培养起到预测作用,解释总变异量42%。
表3 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预测作用
2.3.4 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实训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模型和中介效应
为进一步探索应用型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实训平台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结合分析提出模型构建设想:1)产教融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2)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直接影响人才培养。
根据以上假设,运用EQS6.1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RMSEA=0.269,GFI=0.931,CFI=0.930,2/df=0.5449,模型拟合理想。在该模型中,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实训平台直接影响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此外,产教融合通过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间接影响人才培养。这一结果表明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完全中介于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图1 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中介作用模型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重点侧重于学位制度的建立、认证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实践性教师队伍的建立等方面,而受教育的学生的影响因素考虑较为欠缺。从人口学统计变量分析来看,应用型工科院校在性别、家庭住址和家庭结构三个因素上实施人才培养存在的差异非常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学生个体个性、家庭结构、成长环境的影响。学者蔡卫星和张学认为,学生个体意识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进程,应当将学生素质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数据分析上看,在性别等个体因素上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各因子得分均显著差异,说明学生个体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型工科院校应当将学生的个体因素作为综合考虑因素,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适应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其发展水平影响了应用型工科院校能否有效地完成转型从而推动人才培养的实施。本研究发现,产教融合程度深、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这也证实了产教融合对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相反,产教融合处于起步阶段的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甚微,向应用型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可以说,产教融合在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此启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从数据分析发现,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也证实了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对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显著正向推进作用,启示高校应加强相关研究,侧重加强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的搭建工作,以整体和协同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进程。
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在产教融合对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影响中起到双重中介作用。一方面,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产教融合通过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作为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产教融合的不足,而且对人才培养也发挥着直接影响,能提升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等因素综合影响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实训平台在产教融合与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之间起到了双重中介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家庭结构、成长环境等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当成为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同时,应用型工科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