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2021-01-31 01:14王玉强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传染病初中生生物

王玉强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 226200)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学生并未真正地参与到生物知识的探究之中,对于生物知识的了解均来源于教师的讲述,即使记住了大量的知识点,却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形成的,阻碍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与科学精神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视角,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探索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挖掘生物世界奥秘,从而实现有意义的生物学习.

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是指人对自然界生命物体所持有的态度,其中包括人对其他动物生命的态度以及人对自身生命的态度,是世界观中的一种.初中生的生命观念培养,是建立在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大概念”的基础上,并通过对“大概念”的归纳、演绎与逐渐形成的分析,形成的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生命观念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生物教师以教材为载体,深化对教材中的大概念分析与挖掘,帮助学生站在生命的更高层面上理解生命的形成、感悟生命的价值.

如在七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学“大概念”主要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生命结构层次”、“根尖结构与功能”、“开花与结果”、“胎盘的结构与功能观”、“小肠结构与功能观”、“毛细血管结构特点”、“红细胞结构与功能观”、“神经元结构和反射弧功能观”等等.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学“大概念”主要“蚯蚓、蝗虫、鱼类各器官结构与功能观”、“鸟类、爬行动物等适应陆地各器官结构与功能观”、“两栖动物青蛙的结构与功能观”、“DNA与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观”.在生物“大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如在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分布特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肠的消化与吸收功能角度分析,发现肾小球的功能作用,认识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了解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个体的结构,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结构与功能观.又如在生命的物质观培养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循环的”,教师可以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命观的渗透,让学生从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后会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为大自然中的“消费者”与“分解者”提供养料,与此同时,二者均能够在呼吸作用的促使下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以此引领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物质是循环的”生命观.

二、在生物教学中引领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人们在对事物与问题进行分析时,要根据事实与证据,并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主要体现在对事物与问题的研究中所表现的某种固有的思维习惯与思维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含了归纳与总结、演绎与推理、批判与创造等等,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学生们的思维敏感性、独立性、逻辑性、批判性与创造性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对于初中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具有积极影响,通过也是初中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

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为例,这节课是八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这一章中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都认为每一节课中的内容似乎都是独立的,且又都围绕着“章”的主题核心,因此会在传染病的问题探究中想到预防传染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在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中却忽视了“传染病及其预防”与以往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方面的内容便于传染病的产生、预防以及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积累的生物知识入手,让学生通过对病原体知识的分析与学习,了解到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切断病原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是切断细菌、真菌以及病毒在人体内存在的数量.接下来,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讲述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现阶段的新冠肺炎疫情热点事件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学生从新冠肺炎疫情的事件分析中总结与归纳出这种传染病的出现可能与什么有关,如何应该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避免这一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传染病史故事讲解与学生现实中真实的事件为例,引领学生从热点事件与生物学历史的研究中,锻炼演绎与归纳能力,有助于初中生树立科学思维,认识到传染病的发生必然是有原因的,并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看待传染病的发生与预防,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此促进初中生建立科学思维,强化探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初中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生成.

三、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人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要做到有意识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共安全,一个组织在社会性活动中需要以有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式经营与管理,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集体在社会活动中承担高于自身目标的社会义务,这种义务的承担包括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而道德责任的承担是超越了法律层面的要求与约束,是一种自愿行为.在以素质教育改革的导向的背景下,教师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初中生生物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所实施的教育制度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本体现.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意识地渗透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不仅要让初中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性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服务社会的层面上,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以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生平、技术研究成果与贡献,知道杂交水稻相比于传统的水稻种植优势在哪里,并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带领初中生从生活学习中形成社会责任感,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播放“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在希望的田野上”,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期望.”教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没错,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将他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田野上,他希望通过科学研究让我们的田野收获到更多的果实,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下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袁隆平教授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对比水稻产量在杂交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在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中国,增加水稻产量解决了我国人口吃饭的问题,这无疑是对国家和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以袁隆平的故事引领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科学家的不懈研究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富强,那么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希望今后可以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实践性作业布置的方式,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在校园或住宿小区内宣传传染病预防的知识与预防措施,树立不信谣、不传谣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初中生在宣传科学知识中感受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荣誉感.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需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结合生物学科达到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渗透核心素养,为初中生今后的生物学习与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传染病初中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