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瑞,范 莉
(1.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276002;2.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山东 青岛 2760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明确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门提出了要“依托班级、社团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当前,理论性社团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第一课堂”向实践的“第二课堂”延伸过程中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但是其育人特色机制仍有待深入挖掘和优化。“三全育人”理念下理论性社团更需要成为当前高校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育人体系的有效载体,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育人成效具有重要且急迫的现实意义。
政策文本是政策意图的高度体现,在政策文本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创新力度。[3]《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提出了方向性的引领和战略性的指导。作为育人实践的应然主体,高校需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具体实践层面找到切实可行、有效有用的育人阵地和工作抓手。
理论社团是大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党团组织指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共同目标的群众性组织。[4]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理论社团正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在研学党的基本理论,传播党的先进思想,展现党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高校理论性社团在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的达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优势:
一是渠道优势。高校课堂往往被一贯地视为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5]但高校育人工作乃是一揽子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全方位地整合各类育人资源,让课堂之外的每一个富有育人价值的要素都科学纳入到育人工作中。尤其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理念下,高校课堂之外的诸多育人渠道有待深入挖掘,让多种育人资源充分涌流,最终构建起契合“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育人工作新格局。理论性社团因其独特的社团属性和组织目标,成为高校育人资源中不容忽视的渠道之一。
二是组织优势。社团作为自发性群众学生组织,其具有结构松散的组织特征,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6]尤其是对学生而言,社团所主要推行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制,能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育人工作在全员全过程参与上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在自由氛围中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话语优势。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育人的话语特征往往缺乏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刚度”有余而“温度”不足,因而在切实提升育人工作之于学生的亲切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上相对效果不足。而高校理论性社团作为自发型的群众性社团组织,主要依靠青年学生的自觉参与,与被动化的接受和执行相比,往往更能够臻达适切于学生自我需求和接受机制的育人效果,更好地发挥其高校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内在动机,从而助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构建。[7]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理论社团”因其政治性、时代性、正规性、影响普遍性,丰富拓展了高校育人的途径与形式,已成为大学育人渠道的重要延伸,但是高校理论性社团的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协调,其对主流思想的宣传引领作用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方面,存在着诸如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不足、活动形式化、吸引力差等局限。高校理论性社团需要有效地引领,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育人资源优势。
针对理论性社团育人优势的挖掘与培育方面存在的诸多困境与不足,许多学者也予以了学术关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如理论社团在运作模式上“效仿企业运作的模式”,[8]实施组织变革对“高校理论社团育人功能进行整合优化”,[9]创新社团服务保障机制,如“确立社团指导教师制度、打造社团活动品牌、建立社团活动保障机制”等。[10]这些研究大多从诸如制度、思想、资源等理论社团的外围建设出发,试图通过不断丰富理论社团体系,对理论性社团存在的问题机进行优化和改进。但是,这些研究对理论性社团运行和高校育人间的耦合性缺乏全面把握,研究的落点往往“就社团工作而社团工作”,难以有效聚焦高校的育人命题,尤其是当前亟待推进的三全育人问题。此外,在方法论范式上,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多以理论思辨为主,导致研究普遍存在抽象性、宏观性有余,而针对性和具象性的微观研究匮乏,导致这一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有所偏离。
基于以上考量,本文拟以L大学的省级优秀理论社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以下简称“研习社”)为个案,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理论性社团的特色化育人之道,以期为学界和高校提供经验层的必要支持。
L大学的“研习社”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是一个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校级社团组织。该社团在管理模式上采取校院二级管理、共同指导的模式。由于L大学的办学驻地是红色之城,革命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非常特色和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L大学的办学所在的临沂考察时,明确指出“沂蒙精神是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扎根于红色热土、革命胜地办学的L大学理论社团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需要挖掘和传承本土精神文化资源的独特育人价值。落实在社团理念上,“研习社”本着“凝聚青年、服务大局、传播思想、勇于实践”的工作理念,旨在在全校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克服青年学生信仰缺失与知行合一能力不足的问题。
实践证明,“研习社”因其恰切的社团理念以及独特的社团活动形式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活动成效。“研习社”虽然成立的时间较晚,但是因其特色鲜明、机制较为创新、成员素质高以及活动影响力大等,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目前共拥有106名社团成员,成员多为学生党员或班级学生干部。另外,研习社的影响力也进一步产生了虹吸效应,跨学院的学生干部和有较高觉悟的学生自发参与到研习社的系列活动中,更有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在研习社的定期纳新中成为社团的重要力量。研习社的学生党员比重由成立初不足三分之一扩充到63.6%,社团中的学生党员比重也普遍高于其他社团。
1.典型性
就个案研究而言,典型性“集中体现了某一类别的现象的重要特征”,[12]是个案必须有的属性。就研习社而言,其具有了高校理论性社团的典型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依托典型个案达到实现外推的研究目的。
从社团属性看,“研习社”具有理论社团的“理论性”一般特征。首先,“研习社”在社团成员遴选上,对社团成员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成员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唯物观、历史观武装头脑,拥有较高的政治信仰。这些要求并不是象征性的规定,这在集中体现在“研习社”纳新时一律要对报名学生进行理论水平的纸笔测试和面试考察。其次,“研习社”在实际运行中也始终秉承理论性社团的理念和目标,注重进行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学习和传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理论阐释与学习机制,而且从社团名称上看,社团本身也是很好地体现了理论性社团的“研”(理论研究)和“习”(实践践习)的特色。
2.特殊性
事物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研究个案的特色性恰是特殊性的体现,也承载则会事物的特殊性。特色性是个案的自我价值属性的彰显,因此对个案价值的挖掘还需要透过其个性化的因素来揭示内隐于其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L大学“研习社”的产生既是时代的结果,又是高校育人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除研学当代中国最新理论成果之外,“研习社”的理论探究还具有自身的本土特色——沂蒙文化是研习社的精神内核,这是有别于其他理论社团的最显著的特征。L大学的办学所在地是一座极富红色革命文化底蕴的红色之城。在这篇红色热土上,抗日时期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逐渐形成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该社团准确定位,巧妙依托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将沂蒙精神融入社团文化,打造了独特的理论学习抓手和社团理论特色,堪为高校众多理论性社团特色化创新发展的生动样板。
3.可推广性
个案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解剖麻雀”实现个案外推。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高校理论社团所面临的诸多普遍性命题——如何避免“形式单一、机械呆板”的运行困境,如何更加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如何才能成为高校思政课堂之外的有效补充,如何创新发展机制,激发理论性社团的组织活力,健全机制实现理论社团对高校育人工作的精准协同等。这些问题均需要既是急迫性的,又是普遍性的实践难题,需要从实践一线出发寻求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范例。
L大学理论社团“研习社”拥有“理论学习”和“红色基因”的双重身份不仅对于广大理论社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对其他红色革命老区的理论社团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社团在特色化育人等方面的做法,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另一方面,社团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契合理论社团功能发挥的系列机制。这些经验和做法能够为以上诸问题的解决提供来自个案的启示,实现依托“研习社”个案在高校理论社团特色化育人的示范推广作用。
多年来,L大学“研习社”围绕特色化理论学习机制、理论活动机制及理论宣传机制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理论社团运行的实践探索,致力于在话语主体、话语语境、话语内容和话语平台等关乎高校特色化育人的实践样板上提供典型范例。
理论学习是高校理论性社团的根基和应然职责。只有不断增强理论社团的特色性,才能不断提高理论社团的吸引力,才能更好的发挥理论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作用。在理论学习上,“研习社”以学年为基本学习单位,每学年初都制定理论学习计划,逐渐构筑了以“分层学习,分类培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依次推进”为主要思路。为防止理论学习流于单一化、形式化和空洞化窠臼,“研习社”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学习机制,主要就社团理论学习的方法、形式和内容三个层面分而述之。
在学习方式上,“研习社”依托所在的学院党委构建的“以党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了“常规化、定期化、专题化”的特色方式。具体而言,通过举办网络学习社区、百字微谈等常规化的学习,通过读书分享会、红色经典影片展映等定期化的学习,通过红色知识竞答、主题征文等专题化的学习,带动更多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为了保障理论学习的扎实推进,“研习社”在理论学习上还实施了“学习积分、结果量化”的范式,做到了实施过程有推动、有考核、有督促。
在学习模式上,“研习社”采取“社团+支部”联合学习、“走出去+走进来”两结合等创新性学习模式,不断增强社团理论学习的模式创新。仅2019年,研习社就与L大学数十个优秀社团和学生支部举办理论联合学习22次。通过走进支部,支部学习的效能得以提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此外,研习社还利用九一八等理论学习的特殊节点邀请校内省级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十佳思政课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走进社团进行报告和专题研讨式学习。
在学习内容上,“研习社”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做到了理论学习和专业成长有机协调。例如,“研习社”针对社团成员师范生比例较大的专业结构特征,充分发挥师范类学生专业特色,集中围绕“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进行理论主体学习,实现了“研习社”的理论学习的内涵与新的时代内涵上的一脉相承。另外,“研习社”还充分发挥自身的本土优势,在学习先进理论成果的同时,将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与新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沂蒙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以“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为文化内核,开展多样特色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思践行,从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概言之,“研习社”通过差异化组合的学习方式避免了理论社团惯常出现的单一化问题,通过创新“全员参与”学习模式避免了理论社团学习易于形式化的问题,通过在学习内容上结合专业特色加入个性化元素,避免了理论社团学习较多存在的空洞化问题,从而使得依托理论学习的育人更富实效性。
高校理论社团在理论指导层面往往存在着“无法形成长效互动与指导”“理论活动缺乏联动性、稳定性”。[13]理论联系实践,强化社团的实践性是高校理论性社团走出固有弊病的不二之举。“研习社”注重从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高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水平,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活动机制。
其一,搭建了富有育人要素的多样化实践育人基地。“研习社”组织社团成员深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物流企业、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地,追随总书记的思想步伐,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其次,通过建立社团实践基地,开展了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校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内容,通过沂蒙研学旅行,拓宽学生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解沂蒙精神内涵。
其二,夯实了面向基础、服务基础的服务实践通道。为锤炼自我品质,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社团成员深入沂蒙乡村小学大调研活动,展开传承红色基因“大手拉小手”活动;安排研习社骨干成员,远赴云南省小凉山区的烂泥菁乡进行义务支教;通过建立教育帮扶,开通了红色基因传承通道,充分发挥支教生“排头兵”的作用,将“肯吃苦、善创新、乐奉献”的精神落实在具体的社团服务基层活动之中,以实际行动感染更多学生,使学生无形中接受L大学所秉承的红色育人精神的洗礼,使个体品质得到更好地磨砺。
其三,打造了以“行动学习模式”为代表的情境化活动模式。话语主体在话语建设方面能否有所作为将直接影响着话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14]为了塑造社团活动中的多元话语主体,“行动学习模式”要求社团成员不再被动接受理论,而是要进入到调研团队或志愿团队中,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模式成效显著,如“研习社”的乡村支教调研的队伍在2018年“推普脱贫攻坚”的社会实践中荣获教育部、团中央来函表扬;荣获2018年“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18年荣获“国家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等赞誉。
社团宣传是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最大化展示社团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还是展示社团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故而,理论宣传也是理论社团特色化育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方面,“研习社”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宣传优势,讲好社团故事,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第一,依托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为平台展开宣传,分享研习心得,拓展研习经验,获得较高阅读量和粉丝关注量。通过这些短平快的宣传载体,大大加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此外,还充分利用钢笔字、简笔画比赛等线下平台和渠道,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研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怀,不断增强学生对理论社团及其所宣传理论的认同感和接纳度。
第二,积极搭建平台,组织研习社成员进行现场分享。“研习社”充分利用读书交流会、党员集体学习机会,组织研习社成员结合自身感悟,分享群体内的理论学习心得和“第二课堂”的实践见闻,使更多学生能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真实情境中进行体会和领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理论的实在内涵。
第三,形成定期总结机制。一方面定期按照不同主题,划分成不同专栏,形成系列不同类型的特色活动,另一方面以学年为单位,将每学年的理论研习总结和实践活动进行汇编成册,定期向学生发送,使学生能够直观、系统地认同研习社的价值,潜移默化中更好将党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概言之,在“三全育人”的高校育人新理路下,高校的育人资源亟待需要加以整合。高校理论社团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其应然价值和实际效用需要被重新审视,其作为自发型群众组织的特殊育人优势亟待被重新发现。L大学理论性社团“研习社”的个案实践业已表明,高校理论性社团完全可以在新形势下探索出特色化育人路径,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L大学“研习社”的实践探索同样表明,高校理论性社团也需要在高校三全育人的育人工作格局中重新定义自我,强化社团的组织属性,摆脱传统理论社团的惯有范式。通过致力于理论社团的实践创新,摆脱理论社团固有的形式枯燥、效果差、作用弱化的弊病,成为新时代有效助力高校育人的重要育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