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珍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1840年恩格斯在德国 《知识界晨报》上发表“唯物论与虔诚主义”一文,提出了 “统一战线”的概念。1922年1月,列宁在远东会议上与中国的三方代表会谈,提出国共合作的建议。也可以说,这是在中国建立统一战线的初步设想。同年3月、7月,分别由陈独秀、瞿秋白引进这一概念。同年4月,在共产国际代表达林的提议下,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党团负责干部会议,会议首次讨论了统一战线 (时称联合战线)。1922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 “二大”。“二大”明确提出中国社会性质、民主革命纲领,并通过了 《关于 “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统一战线走进了中国革命的大舞台。带着一个世纪的荣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包容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观照和衡量国家和社会的文明水平的风向标。
李大钊在 《史学要论》说过:“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得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道路认识的愈清。”上溯缤纷浩阔的百年统战史,探寻统一战线从汩汩溪流成雄伟辽阔的大江大海的原因,是非常有意义的。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国民党通过党内改组、共产党采取 “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取得了一系列中国革命史上空前的胜利。其间,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共产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作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公开登上政治舞台,进入了全国政治中心。但是,由于我党当时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特别是缺乏正确处理统一战线诸多问题的能力,党内出现 “左”“右”两种错误。“左”倾错误虽然只是在局部层面上发生,但的确误伤了同盟者。“右”倾错误则在全局上造成重大失误,在“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主导下,主动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导致共产党在国民党新老反共派两股势力的合围下,损失惨重。国共分家,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破裂,大革命胜利成果被葬送了。
在这个阶段,统一战线之路可谓是荆棘丛生。党举行了 “八七会议”、组建工农红军、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为纠正 “右”倾错误作了一系列努力。然而,党也经历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的 “左”倾教条主义。“左”倾错误采取关门主义,把工农两大阶级看成是革命的唯一动力,完全否认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的一面。在农民问题上,提出 “从经济上消灭富农,从肉体上消灭地主”。毛泽东痛斥这种观点,认为这是迫着他们去当绿色游击队,手执武器向苏维埃拼命。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认为 “知识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们是危险的”①。苏区开展了 “反眼镜运动”,整肃了大批知识分子。在工人问题上,认为在国民党统治区那些为经济利益而斗争的工会,都是 “黄色工会”予以打击。赤色工会的单打独斗不但孤立了自己,而且损失惨重。在工商业问题上,1931年12月颁布了 《中华苏维埃劳动法》,按照此法,工人极大地增加工资福利,完全超出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当时又规定了许多纪念日和节日,如巴黎公社纪念日等,工人必须参加活动,企业必须停工支持。苏区企业主本来就是本小利微,日积月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随之而来的是怨声四起。毛泽东在总结这一时期的错误时说:“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瑞金时代最纯洁,最清一色了,但那时我们的事情特别困难,结果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于清一色。”①
在这一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在同各种偏向的斗争中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共产党卓有成效地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了统战工作:百色起义、宁都兵暴、渭华起义等。在工人问题上,“中央五十四号”通告中要求各地 “深入群众运动运用工人统一战线的策略”,明确提出“工人统一战线问题”。为了团结农民,毛泽东提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限制富农,对不反动的地主家属也酌量分给田地。同时,在文化界,争取了中间力量,发展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左翼文化运动。正因为有毛泽东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冲破 “左”的樊篱的同时,也迎来了统一战线的曙光。
1935年,党的遵义会议召开,全党纠正了政治上 “左”倾关门主义。年底,瓦窑堡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政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了很好的准备。
这一时期是党的统战理论日臻成熟、统战实践日趋丰富的时期。
“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锻炼,又有十年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政治上成熟的全国性的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阶级关系复杂性的特点,党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正确地处理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防止了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容易出现的 “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这一时期产生了姹紫嫣红的统战理论成果。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建树颇丰。他提出了 “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关于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论新阶段》《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等。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对统一战线有全方位的阐述:《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方法和守则》《论统一战线》等。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指导实践的发展。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一切真知从实践中来。在这个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各领域全面展开。
生机勃勃的统战工作的开展。首先,民主建政。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 (1935年)—民主共和国 (1936年)—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1937年)。政权名称的改变,表达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此外,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种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1940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明确提出了将 “三三制”的原则作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具体措施,以便进一步团结根据地各阶层人民。“三三制”政策的实施,是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个创举。
其次,做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瓦窑堡会议后,我党确定了上层统战工作和下层统战工作结合,以上层统战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邓小平说,党把一些最好的干部派去做统战工作。当时,人人感到需要统战工作。那时甚至对一个碉堡的伪军,都拼命地去做统战工作①。下层统战工作主要是在城市各行业组织救国会等。上层统战工作是在三方面展开。一是积极做其他党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工作。比如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成立组织,与民主人士共同发起二次宪政运动。二是团结大量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一支由著名学者和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的抗日文化人士大军。同时,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三是争取各界爱国领袖,像宋庆龄、许德珩等。
再次,搞好国际统战,扩大中共影响力。美军观察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组等到延安考察,中共不张不奢、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外国观察组的好感。谢伟思热情赞扬了中共。持有反共立场的斯蒂尔 (美国纽约 《先锋论坛报》的记者)也感叹说,我在延安真正体会和感动的是共产党人常说的 “为人民服务”。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从3万发展到120万,军队从3万发展到100万,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人民生活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历史画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由于目标和斗争营垒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进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期。它是 “包括工人、农民、城市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跨度比较长,一般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至1949年10月,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开始至1976年9月。
在第一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一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是广泛、深入、有效的。党的统战工作主要从四方面开展。一是进行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二是制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体现了对同盟者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照顾。三是在国民党军队做统战工作。据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促成国民党军队师以上重大起义60余次,起义兵力114万余人 (不含投诚人员),占国民党总兵力1/7以上;驾机起义43架,大小兵舰73艘;地区性起义面积达5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四是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争取各民主党派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在争取各民主党派工作中,中共对民主党派中某些人寻找 “第三条道路”的想法进行批评,帮助他们放弃 “中间路线”。同时,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在国统区展开以学生为主,广大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各阶层反蒋人士参加的 “第二条战线”的斗争。1948年4月30号,中共中央发布纪念 “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立即响应 “五一口号”。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中央人民政府集中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代表人物,真正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人民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说:“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不可能的。”[1]184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一阶段可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时期 (1949—1956)、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7—1966)、“文化大革命” 时期 (1966—1976)。
建国初期,党内部分同志滋长了骄傲情绪,表现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就是出现 “关门主义”的倾向,甚至认为 “统战路线,地主路线;民主观点,糊涂观点。”1950年3月,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召开。李维汉作了题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周恩来到会作了报告,对“左”倾关门主义进行了批评。七届三中全会阐述了党的战略策略方针,统一了全党的战略策略思想,有力地纠正了统一战线工作中的 “左”倾错误。建国初期,党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民族工作方面,我们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纲要》,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载入我国宪法。在宗教方面,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及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的文教委员会下设宗教事务处,统一办理和研究有关宗教的工作,推动了统一战线在宗教界的展开。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方面,中共以 “团结、建设、进步”的方针,鼓励他们为恢复国民经济作贡献。据1955年统计,全国教授、副教授7 949人中,28%是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数党派成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中,中共多次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民主党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也以坚决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的姿态投入到这些运动之中。如抗美援朝,各民主党派都成立捐献委员会,组成专门班子,捐出飞机、大炮、现金、别墅等,为抗美援朝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党运用统一战线的方式,成功地进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多党合作的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确立。同年,统一战线的政治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建立。
1957年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内“左”倾思潮抬头,统一战线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工作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这期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被更名为 “革命统一战线”。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并没有放弃做统战工作并保护了大批党外人士。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对李宗仁说,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1968年,毛泽东与湖南民盟主委周世钊谈话,表示要把庙修起来[2]。1971年,毛泽东在长沙与华国锋等人谈话,强调“民主党派还要存在”。这些情况表明,尽管左倾思潮泛起,但我党在维护和保存统一战线问题上作了努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统一战线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在1976年10月至1979年9月前,全党在努力探索统一战线的新模式。所以,我们将这一时间点纳入 “爱国统一战线”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一战线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
1979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指出:“现阶段的统一战线可以提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是 “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提法,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的实质。
爱国统一战线走过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迈进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在新的时空中,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呈现 “无边光景时时新”趋势。
首先是在不同时期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阐述。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以这样的地位走进我们的视野:“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在新阶段,江泽民代表党中央铿锵有力地宣告: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我们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一大法宝。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表述有了进一步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党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阐述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是我们党对统一战线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党的统战实践的成果和政治智慧的结晶。
其次是统一战线联盟的扩大。统一战线联盟的扩大或者缩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统一战线前进或后退的风向标。改革开放初,中央对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范围作了规定:“我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154此后,有关表述有所变化:“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依据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目标的要求,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工作范围作了进一步完善:“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爱国统一战线表述的变化,充分说明我们统一战线的范围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固守政治底线这个同心圆基础上,叠加的共识拉长了包容的多样性半径,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再次是统一战线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工作健康地发展:多党合作事业兴旺发达,社会各阶层张弛有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海内外中华儿女更加和谐团结。因此,有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在 “六保”“六稳”和抗击疫情斗争中,6万余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医务人员投入抗疫第一线并积极建言献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意见建议3 600余篇,捐款20.8亿元,捐赠各类物资价值38.9亿元。全国超过11万家民营企业通过捐款捐物、提供保险等支持疫情防控,其中捐款逾172亿元,捐物价值118亿元,设立基金逾61亿元[3]。统一战线汇成了 “中国之治”的蓬勃力量。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根本保证,也是百年统战史告诉我们的一条重要原则。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4]。
周恩来说,我们党在历史上几个时期的许多成功,都是因为执行毛泽东同志关于领导权问题的思想和路线。“左”“右”倾机会主义在领导权问题上翻的跟头最厉害。可以说“左”“右”倾都不懂得争取领导权[5]107。提起不要领导权,我们都会想起陈独秀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造成的后果。而今,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还有没有不坚持领导权的问题?应当看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统一战线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在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方面,的确出现一些必须要警惕的情况。而我们一些同志却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警觉,有的是放任自流,不敢批评斗争;有的不重视思想政治引导,遇到问题绕道走。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坚持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表现。“左”的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了 “无兵司令”“空军司令”。比如,党内有的认为党外人士是一支消极甚至异己的力量;有的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社会财富的攫取者,贫富分化的制造者,甚至提出 “非公经济退场论”; 有的只 “求同”, 不能 “存异”。这些是从 “左”的方面放弃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反对“左”“右”两种偏向。
列宁说,马克思 “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马克思正确地认为,唯物主义缺少这一方面,就是不彻底的、片面的、毫无生气的唯物主义。”①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189而且, “领导的阶级和政党, 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1]136。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生命线。恢宏的战略目标,是在具体的政策和策略的运作中实现。从百年统战历史分析,凡是统一战线能够凝聚人心的时期,党的政策和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反之,就是统一战线比较困难的时期了。
统一战线是世界的一种政治现象。周恩来说:“欧洲有很多工会其本身也是统一战线的组织。”[5]173季米特洛夫对此也有不少论述。另外,越南的祖国阵线、老挝的建国阵线等,都承担着统一战线的功能。然而,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历史之长、理论之完整、实践之丰富,不但在国际共运史上没有先例,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经典。中国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是我们党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重视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在 《目前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6]。重视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就是改善领导的重要一环。因为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7]。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撰文对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周恩来的 《论统一战线》专门谈了 “关于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问题”。他从 “敌人、队伍、领导权”三方面对统一战线中的问题进行深刻而精辟的剖析,指出:“以上 (指文中的阐述——笔者注)是从历史经验检讨中得出来的全面认识”。[1]190而这些 “全面认识”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
建国以后,党以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修正错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克服在统一战线上的“左”“右”偏差,使中国的统一战线能够劈风斩浪,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党不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还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创新的观念来进一步完善统一战线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如中央统战部新设立了一些工作局,就是对统战工作新情况的有效回应。正如恩格斯阐述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政党。也正是我们党具有勇于自我革命的能力,才能够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中国统一战线走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因此,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也不同。但是,对民主的追求却是始终贯穿在统一战线发展的全过程。民主,是统一战线的价值取向;统一战线,是实现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认为:“组织民主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8]“民主”就成了统一战线的标志。正如江泽民在论及爱国统一战线时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5]109。以此推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统一战线的发展。同时,统一战线又是实现民主的重要路径。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建政:多元成分组成的政权结构、协商讨论重大事项。中共认为,民主政治的建设,关键要体现 “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强调,惟有民主政治,才能进一步地巩固各阶层团结,克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也才能示范全国,争取人心向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主的追求,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携手的纽带。中国共产党依托统一战线,不懈地追求民主和实践民主,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心理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也凝聚了民心,团结了人民。
民主,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应该实现 “人民主权”的价值;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公民应具有行使权利的程序和方式。中国的民主建设没有沿着西方的轨道和形式展开,而是从中国的国情、社会性质以及发展的基本逻辑展开,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发展之路。人民民主追求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其价值落实在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统一战线就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首先是以党际合作来实现国家事务管理民主。统一战线为党际合作民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各民主党派依法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能,使执政党的政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以萨托利的民主理论分析,中国的多党合作实现了在国家范围和国家管理上的民主。政党合作、协商共事、民主监督是克服竞争性政党制度带来某些缺陷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在社会稳定中扩大政治参与。社会发展与转型必然带来更多的利益诉求。扩大政治参与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国际上是有一些国家,由于政治参与诉求的迅速增加,造成了 “政治体系的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社会陷入不稳定状态。而我国依托统一战线,使国家对社会力量具有强大的 “吸纳”能力,成功地避免了现代化发展中的种种危机。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统一战线 “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决定了我们能够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多种社会力量基础上的复杂社会关系的集合体,是 “同”和 “异”的统一体。从统一战线本质要求出发,我们就要 “求大同存小异”,用民主的方法来实现 “同”和 “异”的统一。二是统一战线是文明的实践。正如不能停留在静态层面上去分析民主,而应该从动态的层面来理解民主一样,对统一战线的分析更应该着眼于实践。我们的统一战线既有 “横向”的制度平台,又有 “纵向”的制度渠道。“横向”指不同的界别代表在政协平台上的利益表达,是不同群体之间诉求的交流和碰撞,政协为较高层面上的 “精英整合”提供了制度平台。“纵向”指统一战线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组织,如 “知联会”“新联会”等。统一战线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引导在体系内表达,不但使党的决策更能兼顾各方利益,以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而且凝聚了人心,从而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注释:
①中央统战部研究室.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学习辅导材料[Z].1999,11(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