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剧研究述评

2021-01-29 01:23闻云峰
民族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白族剧种音乐

闻云峰

白剧是包括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在内的白族戏剧。早在白剧 “定名” 之前,吹吹腔戏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剧种而广泛流行于大理地区。大本曲是广泛流行于大理坝区的白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表演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剧目创作和演出活动的需要,大本曲发展成为大本曲剧。由于白族民族剧种建设和民族专业剧团创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为一剧种,被命名为 “白剧” 。本文综述白剧研究的成果,以期能助力于白剧研究的发展。

一、20世纪50—70年代:起步期

1944年7月,徐嘉瑞实地调查了大理白族的历史文化,对大本曲和吹吹腔戏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其所作 《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一书论及大本曲的产生时间、山花体与大本曲、大本曲的音乐源流、大本曲的曲本及其研究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本曲和吹吹腔的发展等基本内容,其观点影响深远①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79年版,第393—39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白剧剧种建设和白族民族专业剧团创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广大的戏剧工作者深入剧种产生和流行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探究剧种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白剧研究的最初成果得以形成。其研究者对吹吹腔戏和大本曲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整理剧本、剧目、曲谱等资料,初步探究了其剧种的历史源流,对剧种发展历程进行史述性的介绍和描述。1957年出版的 《大本曲音乐》记录了47首杨汉、黑明星、张李仁等著名艺人演唱的大本曲唱腔和民间唱调。《云南兄弟民族戏剧概况》收录了8篇白剧研究文章,收集、整理了常见的剧目和曲谱。其中,《白族吹吹腔剧、大本曲剧的发展和改革》一文已关注到白族剧种的发展问题②云南省文化局戏剧工作室:《云南兄弟民族戏剧概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9—97页。。赵宽仁介绍了吹吹腔的流行情况、唱腔、音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发展③赵宽仁:《白族戏曲——吹吹腔》,原载 《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汇编 (下册)》,后收入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编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72—75页。,大本曲的音乐、曲目,吹吹腔的流布、剧目、唱词等基本内容①赵宽仁:《白族的音乐》,《人民音乐》1961年第11期,第29—31页。。黄林介绍了著名大本曲艺人杨汉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②黄林:《古木逢春花盛发——杨汉和南腔大本曲》,《云南日报》1962年1月15日。。刘钺介绍了白剧脸谱的构图色彩,人物形象和特色③刘钺:《白剧脸谱》,《云南日报》1962年2月15日。。杨明、刘钺介绍了吹吹腔戏的基本艺术特点与风格,分析了吹吹腔戏的民族化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吹吹腔戏的剧种发展历程。两位作者深入探究了吹吹腔戏的历史源流,认为吹吹腔属于弋阳腔系统,是弋阳腔于元末明初 (明初洪武年间)传入大理地区而形成的④杨明、刘钺:《白族吹吹腔传统与源流初探》,载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编 《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第124—146页。。国栋介绍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下乡演出和收集剧本曲本的基本情形⑤国栋:《白剧与农村》,《云南日报》1963年12月9日。。应苏、辅元介绍了白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⑥应苏:《白剧、云南花灯》,《光明日报》1965年2月17日;辅元:《从白剧谈起》,《四川日报》1965年10月10日。。此外,优秀剧目的不断创作和各级各类会演比赛成为白剧研究的有利条件,介绍剧种基本情况的文章和优秀剧目剧评不断见刊见报,成为白剧研究的基本成果。

总之,该段时期的白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成为后来白剧史论研究的资料来源,为整体性视野下的白剧剧种发展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白剧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白剧的历史研究开始由 “史述” 向 “史论” 转变,其剧种的历史源流问题得以深入探究。在戏剧 “危机” 出现的形势下,白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吹吹腔戏的历史源流及白剧剧种发展史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着力最多的基本问题。无论是通过田野调查,还是翻检文献资料,其研究者都尽力梳理白剧的发展历程,力图弄清吹吹腔戏的历史源流问题。黎方认为吹吹腔的源头为安徽、湖广等地的吹腔、罗罗腔,由大西军于明末清初带到云南,同白族人民的生活、语言、艺术、宗教、习俗等相结合,吸收其他一些剧种的因素而形成⑦黎方:《白剧源流、形态、发展之我见》,《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4—13页。。顾峰认为吹吹腔属于吹腔系统,于康熙中叶传入大理地区⑧顾峰:《试论白剧声腔源流》,《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36—38页。。流沙认为吹吹腔是弋阳腔流传到陕西、西北后,再由明末清初的大西军带入大理地区的。贾古指出吹吹腔是一种多源性的声腔,有高腔之源、花灯之源、罗罗腔之源,也有民歌之源,而这些声腔又是靠民间唢呐曲牌的吹打互相结合起来的⑨张世庆:《继承发展、振兴白剧——大理州首届白剧艺术研讨会综述》,《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54—57页。。《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的 “白剧” 条目云: “吹吹腔可能是在民间演唱民家曲及唢呐演奏活动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声腔、剧种演变而成的,萌生于雍正、乾隆时期,成熟于道光、咸丰、同治时期。”⑩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云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79页。

以志书、集成和资料辑的编撰为契机,在这一时期里,白剧的历史研究开始由史述转向史论而获得长足发展。《云南戏曲曲艺概况》⑪的 “白剧” (杨明)、 “白族大本曲” (金穗),《白族文学史 (修订版)》⑫的相关章节以及李锡恩、薛子言⑬等人的研究成果多为白剧剧种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形的历时性叙述,属于整体性视野下的白剧剧种发展的历史研究。杨亮才论述了大本曲的渊源历史、曲目、演出特点①杨亮才:《谈白族大本曲》,《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第83—87页。。赵绍莲介绍了大本曲的音乐、曲本、唱腔、表演形式以及杨汉的生平和演唱特点②赵绍莲:《大本曲及杨汉演唱简介》,《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第4期,第55—57页。。段寿桃初步探究了大本曲的曲目数量及其分类以及社会价值③段寿桃:《白族大本曲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第53—77页、92页。。特别的,《白剧志》遵循传统志书编撰的体例结构全面记述了白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成为白剧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和研究成果的 “集成”④薛子言、张继成、马鹏:《白剧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由于戏剧危机的出现,在这一时期里,白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的重要命题。黎方认为白剧发展应该注意 “剧种意识” 与 “现代意识” 的结合,市场性和实验性的结合, “主旋律” 与 “多声部” 的结合⑤黎方:《白剧源流、形态、发展之我见》,《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4—13页。。李琼芬认为白剧发展应该吸收传统和其他剧种的优点为己所用,走戏剧与民间歌舞相结合的道路⑥李琼芬:《试谈白剧的表演艺术及其发展》,《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50—52页。。马建强指出 “老白剧” 应在合理的继承和革新中发展,并就吹吹腔戏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突出强调吹吹腔戏表演艺术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⑦马建强:《吹吹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断想》,《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34—35页。。金重认为白剧必须要与时代和人民的生活相结合,表现白族人民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要展现其他民族的形象⑧金重:《试论白剧的发展道路》,《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14—16页。。戴旦指出加强白剧艺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白剧的舞台艺术建设、剧目建设、理论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⑨戴旦:《白剧艺术建设思考》,《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17—20页。。赵建华指出白剧的发展需要探索如何形成其鲜明的民族艺术个性,白剧团发展需要出人出戏,勇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⑩赵建华:《谈白剧剧种建设》,载方鹤春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265页。。概言之,白剧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则,坚持走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戏剧音乐是戏剧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是跨学科研究创作的结果。大理市文联、文化局、文化馆编 《白族大本曲音乐》收录了大本曲的南腔、北腔和海东腔的重要曲目音乐。⑪大理市文联、文化局、文化馆:《白族大本曲音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 《白族大本曲音乐》收集了传统大本曲南腔、北腔、海东腔的曲目音乐,并收入7篇研究论文,论及大本曲的音乐特点、文学结构、白语汉字记录、曲目、概况、传承与发展、艺人小传等内容⑫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大本曲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尹懋铨分析了白剧音乐的材料来源和发展问题⑬尹懋铨:《白剧音乐发展之我见》,《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3期,第20—22页。。寇邦平介绍了白族吹吹腔唱腔的不同唱调和称谓,划分了吹吹腔的唱腔类别,分析了吹吹腔戏的音乐特征、吹吹腔与高腔声腔系统的区别⑭寇邦平:《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43—47页。。李晴海探究了白剧音乐的创作类型和手法,总结其音乐创作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⑮李晴海:《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第1期,第23—26页。。杨永忠具体分析了白剧剧种声腔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⑯杨永忠:《谈白剧音乐的艺术风格》,《戏曲研究》1995年第5期,第66—75页。。张绍奎探究了大本曲和大本曲音乐演变为白剧声腔后的发展变化⑰张绍奎:《略谈白剧中大本曲如何向戏曲声腔演变》,《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第2期,第34—37页、28页。。研究者普遍认为白剧音乐发展必须要坚持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方向,保持本民族剧种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蒋青分析了戏曲现状不景气的原因,就如何推进白剧音乐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认识⑱蒋青:《再谈白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39—42页。。尹懋铨指出白剧剧本创作要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继承优秀传统精华为现代戏所用①尹懋铨:《白剧 〈蝶泉儿女〉音乐设计的体会——谈吹吹腔音乐的继承与革新》,《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47—48页。。张绍奎就白剧音乐的改革、创新、发展总结了五条措施②张绍奎:《略谈白剧音乐》,载方鹤春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257页。。

这一时期的白剧研究的领域开始得以拓展。赵绍莲介绍了吹吹腔戏的表演形式及其特色③赵绍莲:《传统吹吹腔剧的表演》,《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52—53页、57页。。周祜认为吹吹腔戏能在大理地区流行并发展成为白族特有的剧种的原因与大理地区的歌舞传统、本主崇祀、大本曲弹唱有关,与白族人民大多数懂得汉语、汉文有关④周祜:《吹吹腔能在大理白族地区流行的原因》,《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5期,第21—23页。。马鹏介绍了白族吹吹腔戏的脸谱⑤马鹏:《白族吹吹腔戏脸谱》,《装饰》1990年第4期,第56页。。赵橹从历史和唱本两个方面,探究了白族大本曲与佛教文化的关系,认为大本曲是在继承佛教文化和中国讲唱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⑥赵橹:《白族大本曲与佛教文化》,《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第62—69页。。马鹏探究了大理地区吹吹腔戏的传入和流布情形,认为吹吹腔戏是白族戏曲的一个剧种⑦马鹏:《大理地区吹吹腔戏的传入、流布及现状》,《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6期,第72—76页。。薛子言介绍了白剧表演艺术的基本情况⑧薛子言:《白剧简介》,载方鹤春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232页。。魏树生认为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风格⑨魏树生:《白剧的艺术特色》,载方鹤春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247页。。

此外,《望夫云》《阿盖公主》等优秀白剧剧目的剧评,介绍著名白剧表演艺术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的文章成为本时期白剧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白剧研究的发展。

总之,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个时期的白剧研究进入发展期,成果丰硕。特别是 《白剧志》等志书集成和资料辑成为白剧史论研究的基本史料,学术会议的召开及会议论文集的出版成为本期白剧研究成果的 “大集结” 。在各种有利条件下,诸多研究者共同掀起白剧研究的高潮。

三、21世纪:深化期

进入21世纪,白剧研究进入深化期。这其中既有学科研究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有诸多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一时期,白剧剧种发展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其研究成果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剧种发展史编写的基本内容,实现了白剧的历史研究从 “史述” 向 “史论” 的转变。《云南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的第二章、第六章第一节和第七章第一节论述了白剧发展的基本情形⑩包钢:《云南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8页、101—105页、123—134页。。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的第八章 “白剧” 论述了白剧剧种史及其发展现状,剧团、演员、代表剧目、舞台艺术与演出习俗等基本内容⑪。《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 (三卷)》的相关章节论述了白剧 (含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的历史源流、发展历程的基本情况⑫。薛子言、薛雁全面论述了白族吹吹腔戏发展的基本历程⑬。张亮山论述了白族吹吹腔的源流、表演特色和演出形式⑭。秦思以历史变迁为视角,将吹吹腔戏置于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从多个层面概述了吹吹腔戏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①秦思:《白族吹吹腔戏的历史叙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的 《大本曲简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是大本曲的第一本志书,概述了大本曲的历史、流布、传承、新发展、曲目、音乐、风俗等方面的基本内容。黄永亮、杨玉春论述了1949年后大本曲艺术的新发展②黄永亮、杨玉春:《建国以来大本曲艺术的新发展》,《云岭歌声》2000年第3期,第41—43页。。董秀团调查了大本曲的流布状况,分析大本曲在民间的生存状态,传承的场合、媒介及其艺人的生活状态③董秀团:《云南大理白族地区大本曲的流播与传承》,《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2—108页。。

专著成为这一时期白剧剧种研究的基本成果。包钢全面介绍了白剧的历史源流、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和演出习俗等基本内容④包钢:《白剧》,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董秀团借鉴艾布拉姆斯关于艺术作品四要素的分析模型,建立大本曲文化系统结构模式,深入分析了大本曲艺术形式与其他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系统研究大本曲的第一部专著⑤董秀团:《白族大本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段寿桃论述了大本曲的源流、演唱形式、曲目及内容、音乐、承传、艺人、书写法和文学性⑥段寿桃:《白族大本曲通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王晋从现状和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了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了社会协同参与模式、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具体工作等问题⑦王晋:《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和 《云龙白族吹吹腔》概述了云龙县吹吹腔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论述了云龙吹吹腔的艺术特征,收录了吹吹腔戏代表性的音乐和剧目⑧赵全胜:《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中共云龙县委宣传部:《云龙白族吹吹腔》,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白剧的概念、声腔源流等基本问题继续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包钢指出白族吹吹腔是源自北方的罗罗腔,是由明朝正统年间王骥带领北方军队 “三征麓川” 时带到滇西白族聚居区的。罗罗腔传入后与当地白族的音乐曲调、民歌小调相结合,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形成独具特色的吹吹腔,至万历年间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形态⑨包钢:《白族吹吹腔新探》,《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第1期,第24—30页。。丁慧从声腔关系的角度,探究了吹吹腔和大本曲的源流沿革及其融合过程,白剧和吹吹腔、大本曲之间的关系以及白剧的声腔与高腔、昆曲之间的渊源关系⑩丁慧:《云南白剧及其两大声腔初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29—34页。丁慧:《云南白剧声腔与高腔、昆曲的渊源关系初探》,《音乐探索》2006年第3期,第15—23页。丁慧:《云南白剧吹吹腔与高腔、昆曲的渊源关系》,《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82—86页。。秦思认为 “吹吹腔戏具有声腔和剧种的双重概念,白剧由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共同构成” ,明确了吹吹腔和白剧的较为完整和清晰的剧种概念⑪。

音乐和表演仍然是这一时期白剧艺术本体研究的两大问题。傅媛蕾分阶段论述了白族音乐和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⑫傅媛蕾:《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8卷第2期,第21—23页。。李建富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白剧音乐的演变规律⑬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学研究》,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杨彦菊论述了白剧音乐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以及白剧音乐的创新与发展⑭杨彦菊:《论白剧音乐的特征及创新发展》,《民族音乐》2013年第6期,第29—30页。。赵信鸿梳理了白剧音乐的起源、形成、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⑮赵信鸿:《浅析白剧及其音乐的形成》,《民族音乐》2014年第4期,第54—55页。。张涛以白剧 《望夫云》为例,分析了张绍奎音乐创作的特点⑯张涛:《从白剧 〈望夫云〉谈张绍奎的音乐创作》,《民族音乐》2015年第5期,第77—79页。。李永惠探究了吹吹腔戏及其舞蹈表演程式形成的源流,论述了吹吹腔戏传统舞蹈表演程式的演进情形①李永惠:《白族戏曲舞蹈表演程式的演进与文化变迁》,《学术探索》2016年第5期,第151—156页。。丁慧从风俗习惯、表演形式、唱腔曲牌、剧本内容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大本曲的音乐特点②丁慧:《云南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征》,《歌海》2009年第1期,第62—63页。。杨育民分析了大本曲的表演群体、曲本、唱词、唱腔、伴奏、演唱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征③杨育民:《白族大本曲的艺术特征》,载杨红斌主编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第四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633—641页。。何超、赵全胜比较了 “大本曲” 与 “章哈” 的历史渊源、音乐特征、曲调文本特征方面的异同④何超、赵全胜:《曲艺音乐 “大本曲” 与 “章哈” 音乐特征比较研究》,《黄河之声》2018年第22期,第12—14页。。徐宁、赵德秀分析了大本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特色⑤徐宁:《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与艺术特色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6期,第156—157页。赵德秀:《大理白族大本曲艺术特点浅析》,《民族音乐》2020年第4期,第79—80页。。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普遍采用是本期白剧研究的一大特点。

谢道辛、张绍兴、赵全胜、李雪萍、姚又僮、杨曦泠、李雪玲、张金月、尹明、孙聪等人⑥谢道辛:《云龙县新乡大达村白族吹吹腔戏调查报告》,载越怀仁主编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765—769页。张绍兴:《云龙县白族吹吹腔戏调查》,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赵全胜:《云龙白族吹吹腔戏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民族音乐》2011年第5期,第45—49页。李雪萍:《试论云龙白族 “吹吹腔” 抢救保护开发工作之对策与措施》,《民族音乐》2013年第3期,第50—52页。姚又僮:《白族戏剧:吹吹腔现存演出剧目调查报告——以大理州云龙县大达村为例》,《剧作家》2013年第6期,第75—80页。杨曦泠:《大理云龙县大达村白族吹吹腔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李雪玲:《云龙县白族吹吹腔》,《民族音乐》2014年第2期,第45—46页。张金月:《云龙白族吹吹腔戏》,《戏剧之家》2015年第6期 (下),第38页。尹明:《云南云龙白族乡戏 ‘吹吹腔’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孙聪:《关于白族吹吹腔保护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云龙县为例》,《四川戏剧》2016年第1期,第55—58页。在吹吹腔戏剧种历史源流探究和发展历程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实地调查了云龙吹吹腔戏表演活动的基本情形及其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并对吹吹腔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者采用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白剧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系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丁慧认为吹吹腔在部分白族地区作为本主崇拜活动中的仪式音乐而存在,促进了祭祀活动中的人神共娱与音声和谐⑦丁慧:《本主崇拜·人神共娱·音声和谐——从云南本主信仰仪式看大本曲与吹吹腔的音乐行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60—65页。。尹明深入探究了云龙吹吹腔戏的宗教属性问题⑧尹明:《论白族吹吹腔的宗教艺术属性》,《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第6期,第93—110页。。

董秀团分析了大本曲的盛衰及其内外原因,进而探究大本曲的生存和发展机制⑨董秀团:《白族大本曲生存机制试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88—92页。,从社会环境、艺人、观众三方面,分析了大本曲的现状、保护和发展问题⑩董秀团:《少数民族民间口承文艺资源的保护及发展——以白族大本曲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6期,第36—43页。。李庆龙分析了白剧生存和发展的条件⑪李庆龙:《浅谈白剧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大众文艺》2011年第3期,第115页。。陈岩杰分析了大本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关系,提出了大本曲传承的对策⑫陈岩杰:《大理白族大本曲文化传承探究》,《文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51—54页。。杨汝芬分析了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价值意义和现状,并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对策⑬杨汝芬:《大理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及保护传承》,《民族音乐》2018年第1期,第30—31页。。

这一时期的内部资料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论文,是白剧研究成果的 “集结”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 《刘沛先生大本曲曲本》(2000年)介绍了艺人的生平、演唱特点,收录了6个曲本。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 《白剧艺术散论》(2001年)收录了19篇白剧研究论文,涉及白剧的音乐、唱腔唱词、创作、表演、艺术特色等基本内容。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 《白剧新花》 (2004年)收录获奖和代表性白剧剧目。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院、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编 《白剧风采》(2006年)概述了白剧历史和基本情形,介绍了白剧的重点剧目和音乐,收录了40篇研究论文、主要演员传略和大事记。

总之,在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白剧研究进入深化期。特别是人类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白剧研究,成为白剧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最大 “助推器” ,别开白剧研究之生面。此前所未曾关注的问题得以深入探究,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白剧研究的时代特征和内涵更加显著。

纵观之,由于社会发展和具体的实际工作需要,白剧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和工作实际之需也为白剧研究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和因素,在很大限度上影响着研究者的学术旨趣和研究选题,决定着白剧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理论、方法、路径的选择,进而影响着白剧研究的发展走势和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白族剧种音乐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中国白族文化的海外展演与传播研究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音乐
白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