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为本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生本课堂的实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以数学学科为例,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思路与模式,为生本课堂构建提供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策略
一、 引言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生本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生本教学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并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生本课堂教学可以以“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课后复习”为基本流程,在具体实践中将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规律进行合理的整合构建。
二、 个人先学,实现预习
预习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学资源,实现自学有效指导的教育目标。个人自学预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自主预习方面要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预习并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以《多边形面积》第一课时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自学视频资料提供给学生,视频资料包括三个:
1. 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
2. 剪下一个梯形平移;
3. 具体案例分析。前两个视频中都详细解释了平移的思路、平移的过程、平移过程中底和高以及长和宽的关系,第三个视频则是以一个底为6厘米、高为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将其平移转化为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强调了: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了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学习和逻辑梳理。预习视频资料的提供符合小学生自学的需求,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模板。除视频以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任务清单,里面包括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底和高与长和宽的关系,如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例题等。通过任务书,学生可以评估自身预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应用完成公式的初步学习和解题,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为后续课堂学习提供必要条件。总之,个人先学是生本课堂构建的基础条件,也是小学生数学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个人先学的设计和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完成数学预习工作并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建立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数学概念的认识、数学逻辑的培养,从数学主动性和发展性角度提升个人能力。
三、 小组交流,拓展知识
小组交流是实现知識拓展,交流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课堂数学学习参与积极性、生本课堂构建的基础。小组交流的具体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设定,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问题的讨论,在问题分析、研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梯形面积》一课为例,梯形的公式与前两个公式的学习有所区别,在推导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且有多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讨论,如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讨论了:
1. 将1个梯形分为1个长方形和2个三角形;
2. 将1个梯形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
3. 将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接形成1个平行四边形。三种方案让学生逐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分析哪种方案最合理,哪种方案计算更简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推理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了解前两种思路与现有的公式相比有哪些不足。小组讨论是学生知识拓展的重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在组内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思路,如前两种梯形面积的计算逻辑虽然没有第三种的计算快,但也为梯形计算提供了一些思路,在后续的多边形面积计算中可以让学生形成多种计算思维,找出最快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知识迁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进行引导并加强知识拓展工作,不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此外课堂小组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因讨论声音嘈杂而引起个别小组产生开小差聊闲天的情况,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引导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设置小组长进行统一指导,确保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有序性。总之,小组合作模式是生本课堂构建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并引导学生有序参与课堂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并实现有效交流的教学目标,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指导。
四、 全班交流,组际讨论
全班交流、组际讨论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全班交流的组织工作,在小组讨论基础上鼓励学生组际间的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合作中完成数学学习的任务,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组际合作与讨论对学生能力提升非常重要,也是生本课堂构建的重要方式,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寻找组际合作的思路,调动学生有效参与。以《多边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多边图形主要是指四条边以上的不规则图形,在计算其面积时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提到割补法进行计算,也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但是割补法如何应用则是小组讨论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个例题,包括不规则的草坪(五边形)等进行指导,先让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计算答案和逻辑,然后再开展组际间讨论,形成全班交流的格局。全班交流的主要目的需要教师进行设定:
1. 要根据原有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 要利用已知的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基于这三点原则,教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讨论时要鼓励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如A小组对教师提供的不规则五边形的草坪提出可以从中心点出发到各个顶点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分别计算;B小组提出可以将其从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分别画线形成多个三角形;C小组则强调可以画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小组的意见都有所不同,那么如何对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计算逻辑,展示计算过程后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围绕作图简易程度、计算简易程度、模型简易程度等分别进行讨论,最终完成内容的学习任务。总之全班讨论、组际间合作是小学生生本课题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讨论的点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课堂讨论的主要成果。组际合作对学生能力提升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组际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实现有效指导的教育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五、 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教师点评是生本课堂提升的重要策略。教师在学生讨论、研讨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点评,找出其中不足,指出并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从而利用阶段性总结的方式确保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有效指导,确保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统计图的解读是教学的关键,教材中提供了多个习题,如“五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跳绳测试登记情况统计图”。在统计图中可以看到优秀有男生2人女生8人,良好有男生10人女生9人,在及格和不合格也有对应的男女生比例,属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解读统计图时教师要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中的主要信息,如统计图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指标?图中什么颜色代表男生、什么颜色代表女生,一共有几个等级?具体人数分别是多少?通过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统计图的解读,同时在统计图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将其改制成统计表,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图的分析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时教师点评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思路如统计图如何分析、如何提取关键数据、数据表格如何寻找并找到基本数据等,从而实现对整个课堂的有效引领。教师的点评起到了总结提升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讨论完成了知识学习,而教师的指导侧重于素养的培养,包括探究意识培养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指导的教育发展目标。
六、 课后复习,查漏补缺
课后复习是生本课堂的必要延伸。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应为学生准备思维导图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围绕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在复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查漏补缺,最终完成学生学习提升的目标。课后复习要摆脱以作业为主的方式,使其转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逻辑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查漏补缺。课后复习是学生查漏补缺的有效方式,常规的思路是通过大量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找到漏洞,但效率整体比较低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构建生本课堂理念下,课后复习的查漏补缺以学生自主为主,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涉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还有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内容众多。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学生复习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逻辑,并对计算的公式等进行学习和记忆。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除了提供思维导图以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典型例题,例题以知识辅导为主,每一个例题对应一个知识点,如多边形面积计算中可以用几个典型例题来对应几种图形的计算,对应几个公式,包括公式及其变式,通过例题解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计算逻辑并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总而言之,课后复习是查漏补缺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照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优化和调整,结合具体例题分析知识点,围绕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快速实现知识点的整合,巩固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课后复习的指导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指导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逻辑和意识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指导的教育目标。教师在课后复习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注重知识拓展与延伸工作。
七、 结语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需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坚持自主、自觉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课后复习”的逻辑进行实践,以此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构建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學数学教师·新探索”最新推出问题点燃课堂:学数学“生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21(Z1):178.
[2]郁培林.构建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的“生本课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探索与经验[J].教育科学论坛,2021(23):12-15.
[3]陈洁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本课堂的构建: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为例[J].新智慧,2020(18):99.
[4]郭晓东.立足生本课堂 提升数学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2020(8):82-83.
[5]卞海燕.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实施:以常态课《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实录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84-85.
[6]王永春.小学数学《生本学材》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展望(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革命[J].小学数学教育,2019(23):4-8.
作者简介:姚甜,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