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芳
(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
当前,我们已身处“互联网+”这个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人们的学习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十分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是时代的需求。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面临的网络环境比以前更为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更加多元,对待新鲜事物更加好奇。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的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思政课在高校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进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教育创新意识不足、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弱化等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显现出了滞后性。一方面,由于网络连接的便利性,任何人只要有网络信号和网络终端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表达对特定事件、现象和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感兴趣的主题表达个人情感的意识更加强烈。目前,大学新媒体舆论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传统媒体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不太适合当前舆论媒体环境。例如,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他们仍采用灌输方式,也忽略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这可能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新媒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一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开放性、自由选择性、共享性,大学生只要有一部手机加上网络就能够轻而易举获取各类信息,从而减弱了教育者优势地位的话语权,在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时尤其如此。二是削弱了教育者话语权的控制力。开放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有话语权,多元化的价值观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给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负面的影响。三是碎片化学习弱化了教育者话语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他们都去关注网络新媒体中那些五花八门的零碎的信息。这些大量的、碎片化的的信息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但是会使他们对较长内容的阅读产生不适应,对有深度的课程不感兴趣,对思政课也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反感。
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具有积极意义。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教育部也专门对教师互联网教学技能做出了要求:要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因此,当前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运用将互联网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的新方法,使得思政课的整体教育效果有明显提升,但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
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思政教师应该具备自如地进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教师应注重具备以下三种意识:首先,增强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 其次,提高互联网操作的意识;最后,树立平等共享的意识。
二是制定政策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积极性。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体系,从德、能、勤、绩等方面综合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考核结果作为他们晋升、评优的一个主要指标,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其次,高校应设置互联网课程建设专项资金,让教师积极参与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师通过发展互联网精品文化、整合互联网教学资源,引导强化互联网教育等措施,能够营造出更加完善的互联网教学环境,使“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模式更新颖、教学效果更显著。
在“互联网+”背景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教学资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强化互联网教学资源开放性与即时性。教师应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师在课堂上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加快理论性与现实性的融合,推进知行统一。“互联网+”背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连接更加紧密,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互联网教学资源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不仅要“高大上”,还需要“接地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高校应该大力宣传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扩大学生的受知面,提升互联网教学平台影响力。
一是加强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宣传和开发,扩大教育的影响力。2015年7月27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在此之后,国内各大高校或高校联盟、教育机构、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一批精品课程。例如,一些官方权威网站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网站中包括“资讯平台”“教学资源库”“思政云课堂”及“学术前沿”等一系类优质板块,不仅为师生提供互联网信息检索服务,满足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需求,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要大力宣传引进互联网资源库,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中完善师生互动功能。
二是净化互联网教学平台环境。首先,高校要在课堂中融入互联网法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在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时,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鉴别力,运用互联网传播正能量,抵制低俗文化的传播,让互联网平台真正成为开拓学习视野,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学习工具。其次,要加强学生互联网语言和行为的规范教育。高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时刻记得互联网道德与现实生活的联通性,切不可在互联网生活中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要引导学生在互联网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互联网不良行为。最后,要加大互联网监督与管理的力度,降低互联网环境的负能量。要在互联网环境中构建起全方位的法律屏障,建立健全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依法净化互联网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互联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