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路径探讨

2021-01-28 22:27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师青年教师应用型

赵 余

(四川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1 前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不断提升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体系也朝着成熟化、全面化、优质化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普遍化的阶段已到来。随着高校生源不断扩充,高校对师资力量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富有“铁饭碗、高性价、优生活”之称的教师职业也吸引着大批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育教学事业中,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步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骨干与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活力发展的新生力量[1]。因此,如何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与成长环境,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优质发展平台等已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

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学术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背景下可供选择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对人才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则更关注人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型,其实质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升级[2]。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建筑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以当下建筑行业的发展及社会实践需求为导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结合理论知识点,将其运用至社会实践,使人才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为与当下行业建设发展接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着力于培养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4]。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生力军的教学背景下,如何满足社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 高校青年教师困境分析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常被大众称为“青椒”,通常是指初入职场、年龄小于35 岁、中初级职称以下的一类人群,“年轻、拼搏、忙碌、挣扎”等已成为“青椒”们工作、生活、学习的特征,他们是新时代下奋力拼搏、昂首前进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未来与希望。

2.1 教学经验“青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对教师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在此教育背景下,各大高校吸收了大批高校青年教师以满足教学需要,而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中,大部分教师为非师范生或应届研究生,缺乏灵活的教学实战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知识、科研成果。在竞争如此强烈的高校教育发展背景下,多数高校在吸收高校青年教师后,不再像以往会给予青年教师身份过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历练期,需要青年教师达到入职即可走向讲台授课的水平,并承接相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身份的转变、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能力的不足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接踵而至。

2.2 实践技能“青涩”

应用型高校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兼具学术性、示范性、技术性相统一的特点。而在当代多数高校教师队伍中,由于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或毕业时间不久的社会人,虽然具备相对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实际生产经验,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对社会需求不够了解,因此无法较好地将社会需求带入理论教学中。而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一直秉承着“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王道”的原则,若不能更好的将实践生产与专业理论紧密结合,就会造成“教学过程无连续,教学目的不清晰”的结果,从而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教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宗旨。

2.3 科研能力“青涩”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5]。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较大,因此忽略了科研在从教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虽然接触到一些科研工作,但大多数是担任辅助完成科研的角色,真正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和次数少之又少,从而缺乏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而成为高校教师后,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大多数时间花在研究学习如何提升教学能力上,根本无心专心致力于科研;即使有科研成果,也仅仅反映在科研的“量”上,而科研成果“质”的体现远远不足,科研成果难出精品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专业、规范的科研队伍,不具备较为充分的科研准备,想要单独完成庞大的科研项目简直难上加难。而对于一些曾在企事业就职过的青年教师来说,精力有限、团队缺失、工作定位差异等原因使得他们接触科研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总而言之,科研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科研团队缺失是进行科研工作的三大障碍。

3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对策

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激增,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逐年增加,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对于高校建设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前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分析,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3.1 提高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在当代高校教育背景下,应重视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基于青年教师个人层面,青年教师应正确认识高校教师的身份,实现自身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同时,应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敢于、勇于接受新环境、新事物带来的挑战,面对挑战做好充分准备: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学反馈,并应结合学生课堂反映及个人反思做好备课工作;借用“老带新”,利用课余时间听好课,并结合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及经验总结;多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学习教学新手段及新方法;其次,不断加强学科知识学习对教师自身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确立的今天,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科知识学习深度是决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知识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才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具体;最后,对于学院乃至学校层面,要不断引导和促进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多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竞赛、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件与教案竞赛、微课培训、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竞赛、课堂教学自评与他评等,通过竞赛与培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赛促学”。

3.2 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动手能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同时也是社会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提出的高要求。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应具备严密的逻辑性、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高强的学术分析能力,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时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文能武”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标准;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因此,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也承担着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培训等基本任务,这就要求青年教师需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激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社会实践为载体[6],优秀的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目的。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应用型人才办学理念下,想要培养出操作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创建尤为重要。应用型高校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流程,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制度,综合选取教师教学能力、督导评价结果、专业技能执业证书、企业锻炼成果等指标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其次,应用型高校应积极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实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双师型”教师养成计划,比如校企合作挂职培养、建立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研讨、青年教师顶岗锻炼、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进修等方式,使“双师型”教师培养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当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的关键,可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制度,如:通过“双师型”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学校年度师资培训计划重点安排“双师型”教师的有关培训、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及各类推优工作、年度考核单独设立优秀指标,单独考核等。

3.3 重视科研过程,提升科研水平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顶梁柱,科研成果及科研能力已逐步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7]。产品或服务生产讲究量的体现,而学术研究更讲究质的体现[7],因此,如何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质”的提升是现今高校建设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想要突破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质”的提升,可以综合考虑教师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单位层面:首先,青年教师个人层面,要具备主观能动性,明确科研目标,找准科研方向,关注并围绕科研方向钻研科研技术和科研方法;对于科研能力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可借助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头脑风暴,从而启迪科研智慧。其次,单位层面,第一,可以邀请科研成果丰富的教授、企业人才做客,开展系列学术交流会,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思路与科研方向;第二,应用型高校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如把校级课题定性为育苗项目仅面向副教授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搭建与企业间的创新平台,以企业为资源,以自身为基础,育苗全方位多角度的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产、教、研”相融合;建立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改变以往以科研“量”评价教师能力,实现以“量”评价到以“质”评价的转变,从而激发高校教师展开具有实用性意义的科研;第三,建立科研团队,一般情况下,单打独斗下的科研方式较难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因此,结合科研方向建立对应的科研团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然的。最后,社会层面,第一,各地区教育部门及财政部门应对高校的科研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持;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各大企业能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科研环境和科研岗位,让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接触科研工作,并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应的激励制度。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教学需要科研,科研反映教学,只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高校教学。

4 结语

教育是希望的源泉,希望是教育的延伸,教师则是教育的执行者与希望的传递者。在大众化高校教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培养应引起广泛关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急需高校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实践理念、实践技术、实践方法与手段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这不仅关乎教师本人的成长发展,同时有助于实现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总而言之,国家强盛,教育为本;教育兴盛,教师为本!

猜你喜欢
双师青年教师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