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方法

2021-01-22 01:58苏新全何明李荔
体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核心素养

苏新全 何明 李荔

摘  要:“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上海市教委为实现增强上海市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良好思想、提高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提出的一项教改举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足球专项教学组作为首批改革试点学校项目中心组,其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取得的实际成果值得推广和借鉴。以模块化为基础,设计大单元结构;以可穿戴设备为辅助,促进健康行为习惯;以“教会、勤练”为抓手,提高运动能力水平;以“常赛”为核心,提升体育品德发展。在以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课标背景下,在上海市高峰体育基地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走出了具有海派体育教学特色的新道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海派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0-0072-04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从2012年成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起,用9年时间对课程设置和管理、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师资培养和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格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探索出一条健身育人的新道路,使之成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新标杆。自新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体育组以培养学生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评价等诸多方面再次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曾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足球专项组作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中心组,成为本次“双新”教改的排头兵。其大单元模块化教学、可穿戴设备辅助教学、课内外常赛机制充分体现了海派体育海纳百川、趋时求新的海派文化特色。

一、以模块化为基础,设计大单元结构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1],课程包含了体能和健康教育等必修必学模块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等必修选学模块。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特别强调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主编的《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建议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单元规模以不小于9课时的大单元为宜,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应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指南》后认为,“模块化”教学与“大单元”设计具有相同的设计主旨与关注点:(1)教学目标设计指向高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2)教学内容设计改变了以往“逐个”知识点的积累为运动专项整体结构化的提升;(3)教学方法设计注重以“问题链”“情景化”“结构化”的教学形式。

根據上述原则与建议,笔者结合本校学生起点低、能吃苦、喜钻研的学习情况,以模块化教学为基础,将20节课10个课次(每次课2节连上)的一个教学模块设计成一个大单元。首先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总目标,规划了四个主要教学内容和多个单项的具体教学内容(表1)。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中小学校园足球》系列丛书,将足球专项教学具体内容按水平等级划分至三年共十个教学模块中。其次,根据4个“足球基础技能”模块、4个“足球巩固技能”模块和2个“足球提高技能”模块(图1)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足球运动规律又兼顾我校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单元教学问题链(图3)。以问题为导向的“单元问题链”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和厘清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方法和路径,更能培养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探究运动规律并运用到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去的习惯,完全符合教育部最近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的目标体系。

二、以可穿戴设备为辅助,促进健康行为习惯[2]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标准》将“健康行为”定义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的关键[3]。由于健康行为评价的维度多、时间跨度大、实践操作复杂等原因,很少出现在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里。如何快速、有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健康行为,并且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运用科学的健身手段、控制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新课标对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探查学生在不同时间段中的运动状态、身体变化和健康行为,必须要求获得的数据资料是持续和可靠的。可穿戴设备能客观测量和采集体育运动中的各类数据,再通过即时通信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交由各类运动APP来分析数据,这不仅能使我们快速掌握运动时的生理状态,还能够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康复,同时也给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客观的教学评价与指导。于是笔者通过学习国内外学者的先进经验和手段,选取了美国“K-12”和加拿大“CA Physical Literacy”标准中“日常行为”和“身体能力”的关键评价点,将每日步数、每日中高强度运动时间(MVPA)、体脂含量、肌肉增量、每日睡眠时间和BMI指数六项指标作为健康行为的监测和评价项目(图2)。采用运动手环、体脂秤、运动APP等可穿戴设备检测健康行为数据,借此能够做到标准化评价学生的健康行为。同时,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的健康行为意识和表现,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的目的。

经过4年的实验与评价研究,笔者分析并总结了可穿戴技术干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结论:(1)采用可穿戴设备干预,能有效提高学生MVPA时间、步数、体脂率等方面的健康行为,但不能提升学生睡眠质量。(2)采用可穿戴设备干预,能提高学生一般体能水平尤其是耐力水平。(3)运用可穿戴设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锻炼、合理运动的健康行为意识。(4)运用可穿戴设备,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提升环境适应能力。(5)运用可穿戴设备,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三、以“教会、勤练”为抓手,提高运动能力水平

《指导纲要》提出要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改革目标。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就需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为此,笔者在重新构建“模块化”“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手段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情境”教学,设“问题”导向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如足球“二过一战术”单元中的“边路二过一”“中路二过一”等局部二过一战术配合。运用“脚内侧”“脚背内侧”“脚背外侧”“头顶球”等足球基本技术,结合“直传斜插”“斜传直插”“墙式二过一”“回传反切二过一”等足球基本技战术,创造足球比赛中的真实“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技术体验、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战术、掌握技术、运用技能,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并将所学到的技能灵活运用到比赛和生活中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学生既有的健身知识或技术,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方法和培养健康行为的习惯。教师在每次课的专项技能教学环节不先示范和讲解,而是配合不同的“情境”,设计了以解决足球实战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问题链(图3),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如足球“个人持球进攻遭遇防守,队友适时跟进形成局部二打一”情境时,持球队员该“如何利用队友的跑位组织有效进攻”“是坚决突破还是适时传球”“往哪里突破?”“向哪里传球?”等一系列问题。在探究效果和方法的过程中,再由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和示范。“问题链”式的探究性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二)“勤”练体能,“抗”练技能

从事运动训练或体育教育的人都知道,体能不仅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更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增进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必须的基础。然而,无论是力量、柔韧、耐力、身体成分等健康体能,还是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等各专项运动所需的竞技体能,其学练时枯燥乏味且易疲劳的特点是以往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皆与体能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能以及健康水平。

在落实每学年6节课(每节课80分钟)、三年共36个课时的“一般体能”教学模块前提下,笔者更将“勤”练体能的思想落实到专项教学单元模块的每节课中(表3)。每节课至少连续完成1600m跑以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水平,将足球的传接球全部改为移动后或移动中的练习以增加运动密度,设计多样结合球或运用多种器械与器材的力量、灵敏等体能练习以提高练习兴趣,每课必设对抗环节以提高运动强度。而且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尽量和学生一起参与体能练习以提升学练热情。

足球技能是人们在比赛中合理利用足球规则、灵活运用足球技术的一种能力。作为身体对抗性极强的一种运动,足球运动的魅力也在于此。然而,实践证明,以往只针对技术学练的传统“温室”校园足球教学无法匹配激烈的足球赛场,增强足球教学中的“对抗性”,提高学生在学练中的对抗强度,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刻不容缓。为此,笔者提采用了“三对抗原则”,即在每种学练方法设计中皆融入对抗元素。一用“分赛场对抗”提升无防守状态下的运动技术水平;二用“有条件对抗”提高或巩固限制防守状态下的运动技能水平;三用“同赛场对抗”模拟正常比赛,体验真实对抗强度。

四、以“常赛”为核心,提升体育品德发展

积极进取、勇敢顽强、挑战自我、遵守规则、团结一致等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体育学科“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重要体现。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如体育那般让人同时经历生理的挑战与心理的煎熬,也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像比赛那样让人同时品尝参与的乐趣与失败的痛苦。细心观察后会发现,体育的育人价值几乎全部是通过比赛活动来体现的。没有规则的约束,哪来的公平竞争;没有相互的合作,哪来的团结一致;没有训练场上自我的挑战,哪来的比赛场上奋勇的拼搏。因此,在体育课内课外建立有效的“常赛”机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养成健康运动的行为习惯,还能增强运动的对抗强度,提高身体素质,更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体育品德发展。

于是,笔者在课内外建立了课课赛、单元赛、学期赛、学年赛的常赛机制。课课赛:以足球“抢圈游戏”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学练主题,配合不同的场地、器材与规则,设计有针对性的传抢球游戏。单元赛:以专项班内成员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分赛场对抗”技能比赛和5人以内的“有条件对抗”比赛。学期赛:以同专项不同班的学生分班赛,采用标准的足球规则与场地,同时要求所有专项班学生共同参与赛事的组织、宣传、裁判等工作。学年赛:由校团学联在体育节期间举办体育组承办,全校学生皆可参加,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5人制或8人制班赛。同时,专项班优秀学员代表校队参加区级和市级等各级别区域比赛。

在体育课上可以看见学生追逐的身影,在运动会上可以看见学生技能的展现,在体育节里可以看见学生激烈的对抗,在区域比赛中可以看到學生团结的信念。复旦附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小见大,展示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开放”“多元”“包容”“创新”“领先”“务实”的海派体育特色,更是体育的本色。在“双新”教学背景下的海派体育人们不断的砥砺自我,不断前行,建构面向未来的新教学。让我们为了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不懈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3]苏新全.新课标下可穿戴技术干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05).

(1.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200438)

(2.上海市震旦外国语中学  200023)

(3.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  200092)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核心素养
“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一场及时的春雨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