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骨子里的“愿”

2021-01-22 01:59姚嘉宇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花木兰人物形象情怀

姚嘉宇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时代的变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学要适应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是一门给人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也要注重人文性的价值引导。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注重对其进行生命教育,传递正确的生命观;注重品德的熏陶,透过文本,让学生学习人物的优秀美德。现代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处于社会之中,我们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公民。教师也要更新自身的观念,明白教育的重点与任务,不能偏离正确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抓手,营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文本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教师的作用在于使用正确、恰当的媒介,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碰撞的火花,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形成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和观念。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增添了许多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学,更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二、单元意识

《木兰诗》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了本阶段的阅读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指出: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咏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2]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是本篇课文的情感重点,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公民,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其次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意识,沉浸在作品氛围中,涵咏品味,体会情境。《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字词和背诵,要注重挖掘其深层的内涵。花木兰在历史上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敬仰的英雄,承担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花木兰这一人物,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育人目的。

三、文本解读

《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自古以来被人们歌颂和传承。对花木兰这一人物,人们突出的感受就是巾帼英雄、为国尽忠、奋勇杀敌。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把握和理解。笔者将从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感意识分析三个层次入手,在对《木兰诗》有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文本内容分析可以为教学奠定文化基础。首先,《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学生需要掌握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历史背景以及乐府民歌的特点。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把握,有助于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花木兰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尚且年幼。由此,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体现了花木兰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篇叙事诗,从内容上看,《木兰诗》清晰易懂,由停杼叹息、讲述缘由、准备上路、行军途中、战争场面、凯旋面圣、归乡恢复女儿身这几个画面构成,结尾引用雄兔、雌兔作比喻,赞美花木兰的优秀品质。然而,作为一篇文言文,学生在理解时会遇到语法障碍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对于互文这一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重点讲解。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必不可少。比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军帖”“阿爷”“十二卷”“黄河边”“黑山头”“燕山胡骑”“朔气”“金柝”“十二转”“郭”“花黄”等具有历史文化意蕴的词语。

学习本篇课文,需学会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事件场景的大环境中分析人物,二是分析与人物有关的描写性语句,从中把握人物形象。前者适用于分析简单单一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家庭中,花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儿;在行军打仗途中,花木兰是个奋勇杀敌、为国尽忠的英雄。但如果不细致分析,我们可能会错过人物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后者则可以从具体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景事件描写等不同的描写内容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样不同的描写角度切入,更加立体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木兰诗》主要从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这两方面刻画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更多的笔墨在于刻画花木兰的女儿情怀,使人真实地感受这一人物的品格特点。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正面描写体现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上,侧面描写则主要通过其他人物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情感意识分析,要实现由“花木兰”到女性再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思想提升。家国情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過程中,我们可以分别从“家”“国”两个角度来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花木兰是一个具有多重角色的女子。在家庭中,其作为女儿不仅孝顺勤劳,还是姐姐的妹妹、弟弟的姐姐。她选择替父从军除了父亲年老以外,还有就是为了保护年幼的弟弟,肩负着家庭的重任,这体现了花木兰的善良与无私。出门在外的她是将领、士兵、臣子,面对柔然外族的侵略,化身男子,英勇杀敌,肩负着守护国家的重任。正如课文中,花木兰有两“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骨和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面对外族侵略,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保卫祖国,一介女流化身战士,把生命置之度外,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这就是她的生命观。如果从花木兰自身的视角来进行阐释的话,这篇课文体现了一名女性身上的多重责任,在不同的角色上都展现了其优秀的品质:勤劳孝顺、善良无私、热爱祖国、意志坚韧、英勇顽强、不慕荣利、小心谨慎等。女性意识是本篇课文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古代,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花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现了一名女性对待家庭、国家和自身的态度,体现女性的重要性。对当今社会而言,花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依然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促进生命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投射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中国公民,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明白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肩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此,《木兰诗》的教学需要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相关文学常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读成诵,背诵全文。疏通文章大意,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概括文章内容,对文章有基本的把握。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修辞手法(夸张、互文、比喻、衬托等)。学习《木兰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其审美水平。第二课时主要是朗读并背诵课文,复述文章内容,利用相关练习复习文言词汇和修辞手法。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明白现代公民的责任。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利用相关练习复习文言词汇和修辞手法。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感。

3.通过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学习其生命观和优秀品德,明白现代公民的责任。

【教学重点】

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其身上优秀的品质,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和情景演绎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影片回顾

PPT上用错乱的顺序出示花木兰的几幅图片:停杼叹息图、替父从军图、奔赴战场图、征战沙场图、回朝辞官图、亲人团聚图、雄雌赞颂图。

1.让学生进行正确排序。(使其理清文章思路。)

2.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习题检测

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利用白板,设计几个小游戏,快速检测学生文言词汇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1.重点文言词汇

(1)古今异义

户(古义:门;今义:窗户,人家、门第)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郭(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难以分辨清楚)

十二(古义: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2)一词多义

市:集市(东市买骏马);买(愿为市鞍马)。

愿:愿意(愿为市鞍马);希望(愿驰千里足)。

机:织布机(不闻机杼声);重要的事务(万里赴戎机)。

帖:名词,指文书(昨夜见军帖);通假字,通“贴”指粘上(对镜帖花黄)。

将:名词,高级将领(将军百战死);动词,扶持(出郭相扶将)。

2.重点修辞手法

(1)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传统文化意义的词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利用图片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其心理负担,培养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品析人物

再次出示停杼叹息图、替父从军图、奔赴战场图、征战沙场图、回朝辞官图、亲人团聚图、雄雌赞颂图这七幅图片。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小组选择一幅图片,分析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屏显)

按照七幅图的先后顺序,小组依次作答。

这幅图属于写花木兰的___________方面。(女儿情怀、英雄气概)

从__________(具体的字词),刻画了______的花木兰。

1.停杼叹息图

借助“女叹息”一词,可以看出这是在描写花木兰的女儿情怀。从“唧唧复唧唧”可以感受到一个勤劳的花木兰。“叹息”,运用了动作描写,让人感受到一个悲伤无助的花木兰。在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指导朗读并引导其试着背诵,体味花木兰悲伤无助的心情。

2.替父从军图

这段话开头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两次“问女”“女亦”可以看出写的是女儿情怀。这段话叙事自然,仿佛花木兰就在眼前,满腹的哀愁娓娓道来。这部分用了语言描写:“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仿佛有一个人在和花木兰对话,了解花木兰内心的想法,让人真实地感受花木兰这一人物。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从这个“愿”字运用了心理描写手法,可以看出这里刻画了一个孝顺的女儿、善良无私的姐姐的形象。要引导学生了解花木兰下这一决定时内心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在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评价,指导朗读,前半部分哀婉柔和,要读出花木兰心里的哀愁;最后一句坚定有力,则要读出花木兰的决心。

3.奔赴战场图

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花木兰行军途中的场景,既体现了花木兰的女儿情怀和内心对父母的思念,又可以看出其身上坚韧的意志。在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前半部分要读出花木兰的细心,后半部分要读出其悲伤、思念之情。

4.征战沙场图

这段话主要体现花木兰的英雄气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木兰的勇敢无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花木兰坚强的意志、报国的决心和奋勇杀敌的勇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刻画出花木兰的英雄形象,突出花木兰扮演“将”“士”时为国尽忠、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这部分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恢弘的气势,感受英雄风采。

5.回朝辞官图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愿”的意思:一个是愿意,一个是希望。花木兰在凯旋之后,不在乎荣华富贵,一心只想回家乡照顾年老的父母,这里刻画了一个不慕荣利、孝顺的花木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女儿情怀,具体体现为对父亲的孝顺和对家人、故乡的思念。这部分的朗读要注意读出花木兰在朝堂上与天子对话时的紧張、忐忑。

6.亲人团聚图

通过描写爷娘、阿姊、小弟在知晓花木兰回来后忙碌的情景,侧面反映出家人的喜悦之情。“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从“开”“坐”“脱”“著”“理”“帖”这些动词可以看出花木兰想恢复女儿身的渴望,体现了其浓浓的女儿情怀。

“火伴皆惊忙”,通过描写一起行军打仗、朝夕相处十二年的同伴们吃惊的反应,侧面刻画出一个小心谨慎的花木兰。在指导朗读与背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花木兰内心的愉悦欢快,读出一个娇美的女儿郎形象。

7.雄雌赞颂图

以“雄兔”“雌兔”作比喻,既写出了花木兰作为女子时的勤劳、孝顺、娇美,又刻画出了其作为“男子”时英勇无畏、奋勇杀敌、为国尽忠的英雄形象,全方位地赞美和歌颂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这部分的朗读要注意读出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这一环节借助大量的朗读指导和文本分析,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对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德性教育、生命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

四、总结升华

1.优秀品质

请同学们谈谈,从花木兰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为人子女,勤劳孝顺;为人姐妹,无私奉献;为国子民,英勇无畏;为人臣子,精忠报国。把自身利益置之度外,心之所想都是自己肩负的家之责、国之任。花木兰就是这样一位巾帼英雄。她是中国风骨的象征,其身上彰显出的浓浓的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愿”。

2.女性意识

花木兰作为一名女性,她身上的女性力量在新时代也在不断传承着。

播放新时代女性角色的相关视频,让同学们了解现代女性身上肩负着的多重责任。在家庭中是女儿也是母亲,是姐姐也是妹妹;在职场上,不会因为是女性而降低相应的要求;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女性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播放百秒优秀女性视频,发放典型女性人物(国家运动员、乡村女教师、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等等)的资料简介,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女性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选择一位典型人物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女性的力量。

3.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指生命个体形成了独立人格,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我是自己的主人翁,是自我的主宰者,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为之承担责任。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多重责任,我们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家庭的人。请同学们谈谈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从国家、家庭、社会、自我要求等多方面思考),并说说打算如何实现目标。

五、作业布置

对话花木兰:写一封信给花木兰,谈谈自己对其身上的优秀品质的感受及其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作为现代公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你将如何学习花木兰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近年来,教育发生了诸多变革,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篇目;高考进行了改革,重视扶持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技工人才;等等。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提高其审美水平,推动其早日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木兰诗》这篇经典作品的主人公是花木兰。在课文中,花木兰不仅仅是一名女性,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花木兰这一个人物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现代公民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学是有层次、有温度的。为此,本课首先通过七幅图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清晰的认识,进而通过游戏检测学生对文言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上节课内容进行重点回顾,然后进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细致的语言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感。在对人物有了全面的分析与把握的基础上,进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和升华。总结和学习花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勤劳孝顺、无私奉献,英雄无敌、为国尽忠,小心谨慎、不慕荣利。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为此,笔者将作业设计为:以写信的方式对话花木兰,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并且逐渐塑造自己的价值观,达到育人的效果。

从一个人到一类人,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品质的象征,再从一个具象的人到精神意识的升华,可以看出,花木兰这一个人不仅代表着孝顺的女儿、精忠报国的英雄,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风骨。花木兰的两个“愿”跨越了历史和时代,对当今社会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家国情怀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愿。无论在什么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

【参考书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孙绍振:《文本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2]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单元教学导语。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高新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花木兰人物形象情怀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少女情怀总是诗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花木兰从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