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

2021-01-22 01:59邓井英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斯科特南极悲剧

邓井英

【教材分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一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此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科学探索”,所选编的课文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有传记文学、科幻小说以及笔记小说,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险精神,从而培养其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课文《伟大的悲剧》讲述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件事,使得文章读来荡气回肠,震撼心灵,尤其是斯科特等人为探险事业而牺牲的事迹令人唏嘘不已。

此单元大部分课文篇幅较长,但文字并不艰涩,适宜进行浏览训练,这也是此单元学习的重点。浏览是非常实用的阅读方法,特别是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浏览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进行浏览,并教给学生一些浏览的技巧,比如,一边浏览一边对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勾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伟大的悲剧》这个故事发展脉络清晰,重要情节十分突出。作者舍弃了许多外在的材料,把他的笔触始终定格在人物的内在层面,并且借鉴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斯科特等英雄形象,而且强烈地表现了作家主体的丰富感情、深刻思想和高尚人格。而作家的这种人格形象,又自然地渗透在整个文本的叙述之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既重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透过语言的表达,探讨文中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从个性的语言、细小的景物、细微的痕迹、细小的动作等方面,分析斯科特等五人形象,体会他们身上所闪烁着的崇高的精神光芒,他们与死神抗争、为科学献身的英雄气概,以及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承认失败为他人业绩作证的绅士风度。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不遗余力地展示这些美好心灵的内在意图——它不是悲惨,而是悲壮;不是怜悯,而是崇敬;不是恐惧,而是无畏,从而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思考“悲剧”背后的含义。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一部著名历史特写集,选取了12个历史故事——也就是茨威格认为的历史上12个人类群星闪耀的非凡时刻。传记中茨威格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总统威尔逊,十月革命领导者列宁等等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和胜利者尽情歌功颂德,也为其中唯一的失败者——《南极探险的斗争》中的斯科特探险队树碑立传,正是因为茨威格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业成功与否,更是历史事件给予人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在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聚焦语言,穿透语言,读出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体会语言深处的美,文本深处的情,领悟到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理解此文弘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正如文中所写:“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生命是宝贵的,实现了生命价值的人会赢得世人的尊重。顾明远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1]生命教育正是生命彼此影响的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在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这一生命历程中融入文本探究的乐趣和情感温度。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任务或活动为主线,以感人的细节描写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这一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准确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通过勾画、批注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学习抓住典型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此文约4000字,请尽可能在十分钟内读完。浏览时,随手划出文章中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浏览时,哪些段落打动了你?再读这些段落,体会其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

一、悬念导入

同学们,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被称为“白色地带”,由于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千百年来人迹罕至,许多探险家都想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但是最终却都无功而返。1912年1月18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南极,并且把英国的国旗插到了南极的极点,但在返回的途中他们先后悲壮地死去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斯科特在给英国公众的一封信中写道:

(屏显)

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遗体来讲这些事迹了。——斯科特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下了这篇传记,讲述了他们的事迹。课文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茨威格的文字,去结识五位探险英雄,去体验那场伟大的悲剧。

二、再现悲剧,梳理内容

1.梳理故事情节。

课前大家都浏览了课文,在浏览过程中要求大家注意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现在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

(屏显)

浏览要求:快速阅读课文,眼睛视野要宽,读的时候尽量不回视,尽量扩大扫视的范围,在短时间内把尽可能多的内容收揽眼底,每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并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圈画关键语句,特别要留意段首句,注意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以及结果如何。

参考:课文讲述了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全部遇难的故事。(强调概括时注意抓住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2.谈初读后的感受。

读了此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预设1:这个故事很感人,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

预设2:这个故事很悲壮,很多细节令人感动。

……

师:透过文字,我们仿佛也跟随斯科特一行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南极探险活动。阅读中我们要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学会利用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探寻悲因,体会悲情

1.找“日记摘引”,诵读体会。

这篇课文是传记,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而写成。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引摘斯科特日记的句子。(提示:文章中表示引用的部分,通常使用引号。)

(屏显)

日记摘引:

(1)“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2)“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3)“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4)“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

(5)“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我的遗孀)

学生找出日记摘引部分,有情感地朗读,感受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请同学们以日记的形式把它展现出来。

2.探寻悲因,感受悲情。

结合上下文,依据日记摘引,说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悲”在何处?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预设1:“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引导学生结合第1段体会。“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为了这一理想,斯科特变卖家产,离开妻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这个清晨,接近了极点,胜利就在眼前,本该是多么欢欣鼓舞、激动人心的时刻,可他们却不是第一个到达,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就意味着失败了,这也可以说是失败的悲哀。本来想为祖国赢得荣誉,但是这一梦想不能实现了。此时,痛苦、绝望、悲伤……(可两段分角色对比读,在对比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预设2:“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结合第2段中“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他们不仅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梦想破灭了,还要承受为胜利者作证的悲哀。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不到任何东西”“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其实表达的是斯科特失望、沮丧、痛苦、悲伤的心情,同时也让他感到回去的路“非常可怕。”

预设3:“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结合第4自然段“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这说明他们回去的时候线路是固定的,“况且他们体内已经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说明此时他们的体力精力已经不如以前,而且还失去了来时的精神支柱,回去的路程越来越危险。

预设4:“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从这些语句中能读出他们恐惧和绝望的心情,接着他们就失去了同伴奥茨。

預设5:“‘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这是斯科特的最后一篇日记。斯科特一行五人全部被冰雪吞噬,这是真正的悲剧,但斯科特日记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坚毅。他在临死之前饱含感情写下遗书,既表现了他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又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斯科特从容面对死亡的态度令人敬重!

师:我们阅读斯科特日记,感受他们的悲情,如果都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

四、探析悲源,体悟精神

1.课本上有一副插图,如果要配一段文字进行解说,你们觉得应该用哪一段文字?读一读这段话,大家圈画关键词,品析人物精神。

(屏显)

(课本的插图)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

伴着音乐,播放着插图,让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读)解说,在情景朗读中感受人物精神。

参考:同伴牺牲,天气恶劣,燃料不足,他们已疲惫不堪,意志力渐失,但他们还是坚持往前,让人感受到他们与死亡抗争的悲壮情怀。“疲惫、羸弱的人”“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也预示着他们悲剧的结局。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

2.抓细节析人物。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场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斗争中,斯科特无疑是失败了,并且在回去的途中又全军覆没,是人类探险史上的一个悲剧。那么,为什么在“悲剧”前面加上“伟大的”?

(屏显)

寻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能够体现这支探险队的伟大之处?他们身上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老师巡视,查看学生学习的情况,发现精彩的批注,通过投影交流欣赏。

方法:朗讀——品析。

预设:

例1:第2段:“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批注:这个细节,写出了他们虽然已经知道自己不是第一个到达极点的探险队,但还是坚持着走完了剩下的路程,这说明他们对待事业有一种坚毅、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例2:第2段:“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批注:斯科特接受为阿蒙森作证的任务,这说明斯科特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例3:第6段:“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批注:威尔逊博士明明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亡了,还在进行科学研究,透过这细节,可以看出威尔逊对科学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及为科学献身的英雄气概。

例4:第9段:“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

第10段:“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次——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批注:从这两个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奥茨直面死神不拖累同伴的精神,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精神。而“而其他人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能看出他们具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忍心将奥茨一个人抛弃了。

例5:第13段:“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批注:“手指完全冻住”“僵硬的手”写出了斯科特在临死前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字里行间也显示了他面对死亡的从容与镇定,令人敬佩。

……

3.读书信析人物。

展示链接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摘录,品析人物精神。

(屏显)

斯科特书信摘录:

“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摘自写给妻子的信)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摘自写给朋友的信)

“然而,既然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光荣而自愿献身于这项事业,我在这里向我们的同胞呼吁,请大家对我们的遗孤加以适当照拂。”(摘自写给祖国的信)

……

朗读后,谈一谈你从中感受到斯科特怎样的精神?

参考: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国家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爱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4.赏环境描写析人物。

文章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请同学们速读6-12段,圈点勾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屏显)

请同学们速读6-12段,圈点勾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巡视,查看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帮助指点,师生交流赏析。

(屏显)

(1)第6段:“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2)第7段中的“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他们的脚早已冻烂。”

(3)第8段中“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

(4)第9段中“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5)第11段中“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

(6)第12段中“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

……

让学生朗读并构想画面情景,感受南极地区的气候之恶劣,从而领会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烘托出了斯科特等人探险的艰难,突出了他们与严寒搏斗的精神,同时也更有力地突出了这支探险队的伟大。

师:真实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特点。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发生在南极冰原上的感人肺腑的故事。透过文字,五位探险者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渐渐丰满高大起来。斯科特等人虽然已经长眠于南极,但他们身上所蕴涵的诚信、坚毅、执着和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却犹如皑皑白雪上的一枚宝石,熠熠生辉,折射出人性之光辉。他们挑战人类自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屏显)

探险队员: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着,有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有无私的爱

……

师:同学们,美好、宝贵的生命被毁灭,我们感到惋惜、痛苦,但悲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同时也带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这是悲剧的“伟大”之所在,也是悲剧的美学价值。

五、审视悲剧,升华情感

1.读作者评价性的语句。

文中有些文段或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评价,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感受作者对英雄的赞叹之情,体会其作用,然后进行展示。

预设:

(屏显)

作者评价性的语句:

(1)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敬佩。

(2)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学生朗读,在展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染力,在读中体悟。同时引导学生明白议论性句子的点睛作用,进一步理解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请记住他们的名字——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鲍尔斯,科技人员;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学生畅谈,师生点评。

(屏显)

作者的评价:(赞美、敬佩之情)

分析人物形象(或读懂作者、理解文章主旨):可揣摩作者直接明确的评价和直抒胸臆语段或语句。

师:从字里行间体会,我们感受到作者是倾注了他全部的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作者茨威格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科斯特书写悲壮的一幕,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成功与否,而是历史事件给予人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关注人物的心灵,这正是伟大的价值取向。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是主旨句,起点题作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

2.我手写我心。

同学们,在英国,斯科特被视为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感染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英国人。2012年,适逢斯科特逝世100周年,拍摄了纪录片《夺取南极的斗争》,请你参考下面的文字,在片尾配一段字幕,要求文字中有你对这个故事主题的认识,对科学探险的认识,并能引发人们思考,理解生命的内涵。

(屏显)

链接资料: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霍金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然后展示,师生交流欣赏并点评。

师:斯科特是真正的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科学探险,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哥伦布航海,神州五号升天,飞跃黄河……探险就是在不断地追求自我、挑战自我的同时不断探寻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而决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他们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传记作品《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是一篇传记,初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要了解故事情节,而且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收获人生智慧。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触摸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其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课文篇幅较长,可以教学的地方很多,把握教学内容是关键。王荣生博士说:“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两个,一个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一个是有效的教学组织。这两者之中,教学内容是居于首位的。”[2]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王博士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二是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文本体式与依据学情,具有一致性。”笔者依据传记文章的特点及学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人物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

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呢?备课之始,笔者反复阅读课文,查阅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夺取南极的斗争》,并结合阅读教学理论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大胆取舍,以“点”带“面”。为了实现长文短教,笔者大胆取舍,抓关键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抓细节、关键语句来研读课文。在训练学生浏览的阅读方式及阅读速度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选“点”上,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斯科特日记”摘引和人物的细节描写,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精神,课堂教学由此层层推进,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思维活跃。

二是简化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语文教学要“断舍离”,就要凝练教学目标,简化教学设计。笔者本着尊重学情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力求简洁明了。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后找出并阅读“斯科特日记”摘引,在诵读及品析中理解“悲”之所在。要求抓住细节,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理解“伟大”的含义。诵读文中作者的议论性的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这样逐层深入阅读,学生的思维也走向理解的深度,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是巧设问题链条,目标明确。教学其实是“问”的艺术,好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到文本深处,直击语言及文化的内核。本課问题设计时,笔者以凸显“主问题”为设计理念,力求突出文本核心,凸显学生的主体思维,调动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本课主要设计了这几个主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并谈初读后的感受。(2)结合上下文,依据日记摘引,说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悲”在何处?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3)寻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能够体现这支探险队的伟大之处?他们身上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书上做好批注。(分析人物形象,细节中看“伟大”。)(4)文中有些文段或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评价。大家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感受作者对英雄的赞叹之情,并体会其作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处写的活动,为纪录片片尾配一段文字字幕。周国平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3]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向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以“点”带“面”,以“斯科特日记”摘引和人物的细节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课堂切入简洁又吸引学生。课堂中主问题设计紧扣文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实现了长文短教。并以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在探寻文章的主旨中,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和思想,使沉睡的生命苏醒。“文学即人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其价值就在于通过对作品中人、人性、生活世界的理解,积累人生经验,增长人生智慧,提升生命的意义。”[4]我也一直在探索“生命激励生命”的语文教学。本课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伟大”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体会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注释:

[1]刘济良、王定功:《提升生命——生命教育的温情守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5页。

[3]刘祥:《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9页。

[4]张爱萍:《“一轴两翼”教小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20年第9期,第22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斯科特南极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画家的悲剧
湖人主帅斯科特下课
近视的悲剧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南极冰山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