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事金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建立在人类不断学习基础上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文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致力于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并对国家公民个体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念要求——“更加注重终身学习”。
21世纪的今天,是网络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数字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世界日新月异,生活的快节奏切割着人们的完整时间,使人陷入碎片化的“泥淖”,而现代通讯技术在打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蔽障的同时,使人们时时处于紧张的联通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法则》里这样说:网络数字化的时代具有三个特征;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也正因为这三个特征,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步伐加快了,焦虑感也随之产生。人步入到一种尴尬而矛盾的境地——一方面,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人们投入更多时间于学习之中去;另一方面,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挤压着人的学习时间,人们沉下心来学习的时间反倒越来越少。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发展学习能力、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成为当今时代重要且迫切的个体发展议题。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今天我们所谈的学习,是以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主导下的学习。当前已经有不少人、不少团队关注并研究关于学习的课题。借助于脑科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密匙,或者从行为认知、心理发展等角度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对学习的研究已经从表象发展到内里,从单一走向多元。而深度学习也是其一。
深度学习的提出者是瑞典教育心理学家费伦茨·马顿(Ference Marton)和罗杰·赛尔乔(Roger Ssljo)。深度学习是相较于浅层学习提出来的,许多学者认为,以记忆、理解和被动机械性学习为特点的浅层学习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而需要更高阶的以思维训练、情感意志、价值取向、自主合作等为特征的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深度学习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学界关注,其内涵亦不断变化发展,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目前研究中大致出现了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说等理解方式,这四种理解方式也代表了深度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3]我国研究者郭华教授认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4]
(二)深度学习的目标和策略
从以上概念中可以发现,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过去基于记忆、理解和被动机械性学习的浅层学习既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当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更加期待能有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成为主动积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场景的自主学习者。深度学习正好就是有效路径之一。美国学者莫妮卡·R.马丁内斯博士和丹尼斯·麦格拉斯在《深度学习》一书当中,写道:“深度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掌握课业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成为拥有学术心态(ac? ademic mindset)的自主学习者。”[5]通过深度学习,不仅仅学习并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既“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不仅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还能促成与他人合作从而实现更大的可能;不仅成为拥有自我发展意愿、自我规划目标、自我调控路径的自主学习者,还可以成为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并能看到学习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学术心态的学习者。显然,通过深度学习达成的不仅仅是能力层面的发展,思维的训练,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发展的问题。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美国学者莫妮卡·R.马丁内斯博士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1)赋权,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2)情境化,将学习经验与科目联系起来;(3)力求真实,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意义;(4)延伸,将学习扩展到学校以外;(5)激励,每个学生的制定化学习;(6)联网:技术是仆人,而不是主人。[6]
其中,赋权与激励分别是从人的心理需要以及心理特征的角度,去唤醒、激励学生增强学习内驱力,获得学习成就感,建立学习自信心,进而成为自主学习者。情境化与力求真实则从学习者学习情景化、项目化,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将知识与生活关联起来,将学习与运用关联起来,让学生明白所學是可用的,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延伸则扩大学习的广度,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如果学习还仅仅局限于校内,则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对学习的期待与要求。最后一个方面是技术,信息化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将全世界的人都联系起来了,面对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新生代,否认网络或逃避网络不仅不能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完善自我,还会带来许多逆向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借助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一些工具、手段去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也是新生代发展的必需,因此,借助工具、技术学习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需。
二、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讨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的运用与实践,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已然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7]也即是说,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根本上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
那么,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及特征,如何界定并实践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或深度学习小学语文呢?学者李广认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以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师生围绕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中适切的单元主题,通过共同与语文学习内容、言语实践情境、自身语文经验进行对话,使学生与语文文本中的语言内容建构全新关系的过程。”[8]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应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需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结合深度学习的特征,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师生双方使用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从而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
三、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潜能,启动内在动机
伟大的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过:“教育不应该只重在传授知识,而应另辟蹊径,去释放人类的潜能。”如何释放潜能呢?成功的教育并非始于技术,而是始于心理学。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动机,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多的学习动力,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止他走向并获得成功。截至目前,在与动机有关的理论中,研究最深入、被世人接受最多的就是著名现代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一理论的重点在于理解人们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根据自我决定论,人们获取动力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主要指学生受外部因素所驱使,比如老师、父母的指导,考试的成绩和奖励等等。而内在动机则是学生主要受自己的内心所驱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受内在动机驱动时,学习的持续时间更长,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也记得更清楚、更久。调动孩子的内在动机,使其主动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最困难的事情。[9]美国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写道:提升内在动机的四个关键要素——自主选择、正确看待失败、刻意练习和坚毅的性格。[10]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做法如下。
1.鼓励自主选择
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学会学习,首先就要让他们爱上阅读。我们通常都会鼓励并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不仅读教材上的文章,还要加强课外阅读。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喜爱,笔者曾经重新构建了班级图书角。从原来的单一的只有文学读物,调整为拥有文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漫画、传记、地域风光、生活常识等多类别图书。调整之后,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借阅图书的次数较之前也大幅增加。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数量,阅读教学所能达到的目标就更加广泛和深入了,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长远发展打好了基础。
2.倡导正向、积极的学习态度
较为常见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孩子因为学习之后的测试结果不佳而变得心灰意冷,有的干脆直接放弃学习。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再加上外在环境和力量施加的压力,让有些少年儿童从此对学习心生厌恶。尤其是语文学习中的习作学习,已然成为众多学生难以攻克的坚碉壁垒。笔者以为,语文学习首先应让学生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再通过语文学习建构语言,发展思维,培养审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滋养生命。因此,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葆有语文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教师的激励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正向、积极的鼓励式教育肯定远比否定式教育更重要。面对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兴趣特点和基本学情,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追寻和实现中确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当然,不可否认,目前我们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依然是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总之,激励并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正向、积极的评价和期待,为学生在学习上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启动内在动机,为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付诸情境,关联学习与生活
荀子曾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这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只是,由于大多数教师依然坚持着以记忆、理解、被动机械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浅层学习理念,盲目地让学生处于反复抄写、盲目阅读、模仿习作的语文实践中,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能力得不到更深发展。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了能够落实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特意在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相关内容。其实这就是很好的实现语文深度学习的素材。
真正的教育是生活教育,語文教育更与生活紧密相连。学校教育应该让孩子们为现实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打通学习与生活之间的通道,让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学习将变得更具意义。教育需要加入点真人秀的形式。教育的真人秀中没有“演员”,只有真实的人——真实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真实的背景、动机和才能。他们对节目中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习惯在不断前行中遇见惊喜,不断学习,在彼此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在教育中,目标即学习。剧作家的工作是从编写标准化的剧本转变为创造有趣的挑战,这些挑战不是为了让演员谨遵指示、按部就班,而是旨在创造有趣的情境让演员自由响应。在教育中,则应为学生创造合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演绎中展开学习。是的,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真正的意义,它是有生命的存在的,它是与生活相连的,它是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的。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例,教材中有安排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一学习任务。笔者认为,这就可以成为一次很好的项目式学习的范例。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们主动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让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来学习。
项目式学习首先建立在有一定目标的基础上,即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学习规划中要求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且以《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为例,指导并启发学生模仿学习。笔者以此为项目式学习的出发点展开教学——研究自己的姓氏的历史和现状。
在确定了学习的主题后,形成研究的团队,同姓氏的同学组成团队。
第三,制定学习计划。这一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以教材为例,指导学生学会分工,根据分工的内容使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并确定研究时间节点。
第四,有了主题、团队和计划,重要的是实施过程。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不可预料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明确的是,教师除了旁观外,还需要适时点拨启发,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达成研究目的。
第五,集中展示环节。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个时候需要为他们搭建分享的平台,让他们体会付出后的获得感、学习后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将学习与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多种能力。这便是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辅以技术,给学习插上翅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学习者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漠视、忽视技术或工具的存在,而应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助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海量信息,我们不可能期待依靠人脑去记忆所有信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借助工具去查找、筛选能够为我所用的信息。就像我们在写作时,总是希望通过网络去查找一些能够佐证我们观点的素材。同样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找相关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例如,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等等。在这个方面,显然学生的熟练程度会很高。
其次,借助工具解决学习的痛点。例如,有些学生特别容易写错别字。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基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汉字的基本特点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常见问题。除了“复现”这一基础且常用的学习方式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汉字的字理,从汉字的造字文化、过程,从根本上了解该汉字,达到对汉字的“认”与“知”,从而实现对字形结构的深刻掌握。当然,学生在使用这些技术之前,教师同样需要给予一定的示范和指导。
再比如,为了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通常我们会布置阅读同类文章、同类书籍等作业。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把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纸质稿都找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技术的优势,通过电子读物,通过合作共享等方式达成学习的目标。
总之,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方便、高效,还应该通过技术改变学习体验、创造学习动能。我们不仅要关注使用什么技术,还要注重如何使用技术。只有这样,辅以技术,才能给学习插上翅膀。
四、余论
教育家杜威曾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是的,新的时代造就了一批新的学习者。面对这些学习者,时代赋予了他们新的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与人俱进,与文俱进。笔者尝试从学习者的心理、学习情境和学习技术三个角度去理解并实践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在这些尝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例如,深度学习如何做到根据不同特点的人因材施教而又实现共同发展,语文深度学习的成果如何可视化表达等等。只能说,此项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ttp://www. gov. cn / xinwen / 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美]伊藤穰一:《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法则》,张培、吴建英、周卓斌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2页。
[3]卜彩丽:《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张宝辉,第34页。
[4]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第27页。
[5][6][美]莫妮卡·R.马丁内斯、丹尼斯·麦格拉斯:《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唐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页,第6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8]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9期,第61页。
[9][10][美]约翰·库奇、[美]贾森·汤、栗浩洋:《学习的升级》,徐烨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6页,第43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