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平庸外表下的天才灵魂

2021-01-22 01:59彭馨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茨威格托尔斯泰外貌

彭馨

【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三作家·托尔斯泰》。

该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教材选入了四篇回忆性散文或传记,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过往时代的文字,跟随作者追忆难忘的人与事,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中感受传主的人物品格与光辉。《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用文字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刻画。文章前半部分以夸张的手法和大量新奇的比喻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外貌,而后半部分作者笔峰一转,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揭示了一个深邃、伟大的“天才灵魂”,似贬实褒,欲扬先抑,课文前后造成的巨大反差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部编教材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1]其中教读贵在得“法”,而自读则是以学生的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使教读课所学知识与能力得到迁移,并向课外阅读拓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这篇课文作为自读课文,需要学生在掌握前两篇回忆性散文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阅读积极性,运用所学进行独立阅读,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提示”和旁批是部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特有的助读系统。学生可在阅读前品味“阅读提示”,再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旁批助读,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思考,自行解决旁批中的一些问题,或自行旁批记录阅读心得或疑问。随后,教师在指导、交流、点拨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精彩的语言,并运用其中的写作方法开展言语实践训练。自读课文是沟通教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所以教学内容适当向课外延伸、推荐相关阅读书目也是实现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一个途径。这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

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其文体特点决定了其最重要的教育价值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构建阅读经验的过程中感受传主的品格与精神,因此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揣摩课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肖像的句子,进入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明白生命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但由于学生距作者所处年代较远,且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具有茨威格独特的语言风格,学生不一定能深入感受茨威格在字里行间洋溢出的对托翁的仰慕、崇敬之情。因此,教师需在必要时补充托尔斯泰比较有转折性的生平事迹,在真实事件的叙述中进一步丰满传主的人物形象,加深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以期真正触碰到托尔思泰的思想内核,激发出对“天才灵魂”的景仰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课文运用比喻和夸张进行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

2.理解课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以及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表达出对传主的仰慕、崇敬之情。

3.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走进其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理解生命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课文运用比喻和夸张进行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走进其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理解生命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想象,疑问导入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说他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评价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对于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大文豪,你脑海中的他的外貌应该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他的五官?

预设1:他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是干净整洁、文质彬彬的,没有杂乱的胡子,有着饱满的额头,双目炯炯有神。

预设2:皮肤光洁,具有文人气质,举止谈吐都很有修养。

师:那么我们这样的设想和他本人一致吗?今天,我们就在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一文中寻找答案。这篇课文的作者茨威格,也是一位文学大师。

简要介绍作者。

(屏显)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作为一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他会怎样来写托尔斯泰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没有特意布置预习任务,可能有部分学生已读过这篇课文,而有的则是第一次接触,通过简要介绍托翁的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想象,激起其从文本中求证的阅读期待。)

二、走进托翁,读出形象

(一)夯实基础

(屏显)

1.正音

胡髭(zī)绺(liǔ)鬈(quán)髯(rán)黝(yǒu)黑粗糙(cāo)

平庸(yōng)滞留(zhì)愚钝(yúdùn)蒙昧(mèi)酒肆(sì)胆怯(qiè)

禁锢(jìn gù)侏儒(zhūrú)锃(zèng)亮鞘(qiào)涟涟(lián)盎(àng)然

2.释义

绺:量词,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

鬈:头发弯曲。

器宇:度量;胸怀。气概,风度,仪表。

蒙昧:指昏昧;愚昧;犹朦胧;迷糊。

酒肆:酒店。

髭髯:胡须。

侏儒:表示身材异常短小者,也可形容个子矮小。

锃亮:形容反光发亮。

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

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襟: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诚: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二)初识天才灵魂的归宿——外貌

1.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读完说说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你留下的印象。

预设1:有着浓密的白色大胡子。

预设2:脸庞黝黑,眉毛杂乱。

预设3:额头皱纹多,皮肤非常粗糙。

预设4:出身名门望族,但是长相粗劣,甚至可以说比较丑陋。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初读课文得出的托尔斯泰外貌的突出特点。可见茨威格写人物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某一局部,勾画其外貌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总体印象?

明确: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几个词似乎都不是褒义词,为什么一代文豪托尔斯泰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呢?请看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第二段:作者驰骋想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对一些精彩的语句,可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那么我们再次阅读时就要重点关注这两种手法,揣摩、品味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比喻我们接触得比较多,夸张的修辞手法或许有同学掌握得还不够。夸张是什么?有心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了教材第42页有相关知识介绍,我们自己看书读文章也要善于发现这些助学的内容,这可以有效扩充我们的知识储备。请快速阅读这部分内容,再齐读“夸张”的定义。

(屏显)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調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这种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夸张。

3.再次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边读边结合课文的旁批思考托尔斯泰的外貌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可以圈点勾画,把你的所思所想、有疑问的地方写在空白的地方。读完一起交流、解决。

预设1:须发浓密: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批注:把毛发覆盖的地方比作植被,没有毛发的地方比作空地,比喻新奇。)②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批注:把鬈发比作泡沫。“堆”字显得他的毛发随意、杂乱。)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批注:运用比喻,把须发比作茂密的热带森林,还是突出其须发浓密的特点。)④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⑤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

预设2:长相粗劣: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批注:用“低矮的陋屋”比喻外貌,写出其相貌平平,甚至是丑陋。)

预设3:额头皱纹深:小眼睛上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批注:“劈”字很有力度,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额头皱纹之深。)

预设4:皮肤粗糙: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批注:把皮肤比喻成粗糙的村舍外墙,采用夸张的写法,十分有画面感。)

预设5: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批注:茨威格居然用“障碍重重”“没法弥补”“禁锢思想的囚牢”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极尽贬低之能事,语言风趣幽默,可见托尔斯泰的确其貌不扬。)

师:托尔斯泰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假如去掉这些喻体和夸张,还能有这样的效果吗?去掉后再来读一读,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生自由读。读完后自由发言。

明确:比喻和夸张的使用,使得画面生动,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人物形象生动可感。去掉比喻和夸张后,虽然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但语言显得平实、苍白,缺乏“调侃”的趣味。我们日后自己品读文章也可以用删除法去细品细读,领略文字之美。

预设6: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批注:这里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通过对比来反衬托尔斯泰长得丑陋。)

预设7: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批注:其貌不扬,不引人注意,长着一张大众脸。)

4.托尔思泰长得平庸,生就一副乡野村夫的脸孔,与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大相径庭。文中的拜访者见到他前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请到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见到托尔斯泰之前(屏显):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见到托尔斯泰之后(屏显):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之前,他们坐火车、驾车长途跋涉而来,和我们一样满怀期待地希望看到一个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的人物,然而见到的却是一位矮小敦实、长相平平的人,无一例外都感到非常失望。同学们能否把拜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那种失望的语气读出来?

指名读,并评价。

(三)洞悉天才灵魂的窗口——眼睛

此文前几段不仅从正面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还通过描写拜访者的心理落差从侧面凸显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平庸,但是茨威格唯独没有写他的眼睛。鲁迅曾说:

(屏显)

“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那么茨威格接下来要透过眼睛带领我们认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呢?

1.自由读第6—9自然段,画出描写眼睛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写下你读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哪些特点。把读不懂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明确:

预设1:目光犀利:①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②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③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预设2:富有洞察力: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预设3:情感丰富:满含粲然笑意;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神秘莫测;冷酷锐利;意趣盎然;“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预设4:看得广阔而深刻: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预设5:有信念,有勇气: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预设6:善于洞察真相,揭露黑暗: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预设7:善于剖析自我: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师:这双眼睛是探照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窗口。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上的托尔斯泰肖像插图,注视他的眼睛五秒钟,感受他的眼睛传递给我们的力量。

师生合作朗读第6—8自然段,注意读出句子的力量感。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师:为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作传,一般的做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体现其伟大人格,然而茨威格没有这样做,他几乎用了大半的笔墨来描写托尔斯泰那平庸的外表,然后再特写他的眼睛,从他的眼睛里我们读出托尔斯泰的犀利、决绝、勇敢……他这样写前后矛盾吗?目的何在呢?

生思考,再发言。

明确:

(1)不矛盾。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贬抑托尔斯泰的外貌,再褒扬其灵魂和才华,两相对比,更能震撼人心。

(2)表达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难

1.归纳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1)为什么托尔斯泰“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进行苛刻、残酷的剖析?

(2)为什么最后一段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始终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却会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3)前文提到的“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应该如何理解?

2.孟子曾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我们解读作品的一个好办法,下面下发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后展开五分钟的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看法,稍后派小组代表发言。

生阅读、讨论交流、发言。

托尔思泰出身贵族家庭,不满十岁父母先后亡故。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一年后转法律系学习,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学期间,他受到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產生不满。1847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设法改善农民的处境,但农民和地主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归于破灭。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起,他到高加索的沙皇军队中当下级军官,曾亲身参加1854—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活使他进一步看到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托尔斯泰于五十年代初开始文学活动,抓住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进行了一些揭露和批判。1864年至1869年,托尔斯泰写成著名的《战争与和平》,对远离人民、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而对接近人民的庄园贵族给予满腔热情的赞颂。1873年至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对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俄国黑暗现实揭露得更为猛烈和深刻。八九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这期间,社会的急速变革和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主观上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思想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促成托尔斯泰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制农民的激变。他辞去县贵族长的职务,拒绝担任法庭陪审员,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决心和本阶级决裂。

托尔斯泰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引起统治阶级的极度恐慌。1901年,托尔斯泰被俄国最高教会机关开除教籍。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经过长期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因而与妻子意见冲突,后来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生病,病逝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明确:

(1)托尔斯泰年轻时也曾任性妄为,但是他的思想在后期渐渐转变,他反思自己的贵族身份、精神世界,最终做出了放弃一切、离家出走的决定,这种自我反省和剖析是十分深刻的。

(2)托尔斯泰用锐利的眼睛洞察社会,审视自己,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根源,晚年实现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他看到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尽管做了很多努力然而还是事与愿违。为此,他遭受夫妻决裂、被开除教籍的痛苦,以致于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3)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托尔思泰晚年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

四、走出文本,仰观天才灵魂

1.直抒胸臆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才理解茨威格对这位天才伟人平庸、丑陋面容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他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俄国劳苦民众的代表。这样一位贵族家庭出身的伯爵,却推翻了自己的阶级,深入到劳苦大众的世界去。他去世后,埋葬在家乡的小树林中。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PPT展示托尔斯泰墓。)

他是这样描绘的:

(屏显、齐读)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这样朴素至极的坟墓,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我相信今天的我们对托尔斯泰怀有的敬意仍然丝毫不减。假设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点评。

2.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河南洪水泛滥之际,涌现出很多其貌不扬却作出很多突出贡献的人,我们甚至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站成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或事迹你知道哪些?

3.小结课文

茨威格另辟蹊径,以托尔斯泰那平庸、丑陋的外表为切入点,用精妙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其内心世界。不管天才的灵魂是寓居“低矮的陋屋”还是树林中的土丘,其人格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景仰。

五、作业布置

1.以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为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写一段肖像描写,注意突出其肖像特点。

2.课后阅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推荐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以及托爾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自读课”姓“自”,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该单元阅读目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课文,以落实语文要素,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其阅读能力。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试图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性,以激发其生命潜能。主要做法是:以想象托尔斯泰的外貌为导入,激发其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出托尔斯泰外貌的突出特点;为了落实“品味语言”这一语文要素,借助“阅读提示”和课后知识锦囊来明晰阅读重点,再在默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写下批注,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惑之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后,教师要把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通过补充相关的材料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3]学习这篇人物传记就是要感受、沐浴传主的人物光辉,以获得持久而深厚的生命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精妙的语言中把握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在了解其生平经历与思想主张后,创设情境使学生直接抒发自己内心对伟人的仰慕、崇敬之情。最后回到现实,从生活实际去寻找榜样人物及事迹,进一步领会生命的价值。

注释: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第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茨威格托尔斯泰外貌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七颗钻石
奇特的蛇鹫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
国籍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