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革命经典美文 扬红军长征精神

2021-01-22 11:13刘浩军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乐观主义长征战士

刘浩军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经典革命阅读美文。该单元所选5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老山界》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全过程,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为准确表达这一主题,按照时空顺序具体写了翻山途中与瑶民交往、露宿山路、半夜观景听声、翻越雷公岩等主要事情。文中“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的“难”字,内涵广泛,充分体现了翻越老山界的千辛万苦。

如今的学生“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他们生活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活在幸福之中,但不知道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读《老山界》,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优秀品质,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在小学时学过几篇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章,对红军长征有初步的了解,对长征精神有初浅的理解,有这些知识和阅读经历作为基础,学生学习《老山界》能够找到较好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满望”“攀谈”“苛捐杂税”“骨碌”“酣然入梦”“细切”“不可捉摸”等常用词语,让学生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此文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即移步换景)进行叙述的方法,掌握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合理表情达意的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掌握此文使用多种修辭手法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文章内容、领会主题的基础上理解文本表现的长征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了解一首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诗——《七律?长征》。

屏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

明确: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和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写的一篇记叙红军翻越《七律?长征》中“五岭”之一越城岭——土名老山界的文章:《老山界》。

二、常识介绍

屏显: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他写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被选进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2.时代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初读课文,读懂文意

1.生字、词的音形义过关(特别熟悉下列字词,便于深刻理解此文的中心思想)。

屏显:

攀(pān)谈:找些话题与人交谈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

呜咽(yè):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捉摸(zhuōmō):猜测、预料矗(chù)立:高耸地立着。

峭(qiào)壁骨碌(gūlu)咀嚼(jǔjué)灌输(guàn shū)

苛(kē)捐杂税点缀(zhuì)落(là)下蜷(quán)曲

2.概括此文的主要内容及层次。

(1)此文主要内容。

明确:记述中国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并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经过,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线索及层次。

明确:线索: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层次:以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32自然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第2自然段—第10自然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第11自然段—第32自然段):红军翻越老山界。

第三部分(第33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四、详读课文,掌握内容

1.此文以时间为序叙写事情,请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理清红军行军的进展。

明确:

第一天:下午——天色晚了——天黑——半夜里。

第二天: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2.此文以地点转移叙写事情,请找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理清故事发生的场所。

明确:

第一天:山沟——瑶民家——山脚下——山腰——山路。

第二天:雷公岩——山顶——宿营地。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难”的句子,并概括是哪方面的“难”,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的,找原句并概括。克服困难体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明确:

(1)“难”体现在:

①原句:“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概括: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原句:“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概括: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睡觉难。

③原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概括: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

④“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攙扶着。”“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概括: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2)如何克服困难:

①走路难:原句“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概括: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②睡觉难:原句“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概括: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③吃饭难:原句:“鼓着勇气前进。”

概括: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④处境难:原句:认为敌人“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概括: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3)精神体现:

红军战士克服翻越老山界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出了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小结

本课时,我们理清全文写作的思路、顺序和写作内容,懂得红军长征的千难万苦,进而从红军身上汲取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力量。

六、拓展延伸

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的方法写一篇你参观学校的小作文,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935年11月6日,红一军团抵达甘泉象鼻子湾,与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毛主席站在雪地里,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说:‘我们用双脚用了一年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这才是真正的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1]试从《老山界》中找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例子

二、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长征是宣言书”?

明确:“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团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向红军队伍、广大群众及世人证明,红军革命信念坚定,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长征是宣传队”?

明确:我们刚进瑶民家想歇一下时,瑶民大嫂虽然说“请到里边坐”,但神情惊惶。我们与她“攀谈”,“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地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让瑶民明白红军是穷人的军队,长征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是人民军队,长征成了宣传队。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长征是播种机”?

明确:(1)瑶民大嫂明白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然后积极帮助我们,这在瑶民心里扎下红军是人民军队的根,长征起到播种机的作用。

(2)“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长征让红军队伍形成新的生活习惯,在他们心中播种新生活习惯的种子。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一)找出文中几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学生自己查找并自由分析其作用,然后老师点评)。

1.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作用:“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奇观”。这些景物描写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2.睡觉:“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作用:“颤”和“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寒气刺骨让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情景。战士们在这种情况下仿佛看见“宝石”“巨人”“井”,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寫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3.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用:绿的树林、白色的泉水,色彩鲜明、赏心悦目,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翻越山峰的喜悦心情。

(二)分析下列画横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作用: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照着习惯”“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作用——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引人注目。这两个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明确:“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伤员病员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

4.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作用:“紧张”在这里不是害怕,而是指红军战士集中精力翻山,“前呼后喊”是指红军战士相互鼓励,团结合作翻山。体现红军战士团结一致,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团队精神。

5.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作用:“抢”字用于此处,表明红军战士在抢时间,想早一点儿翻越老山界,体现红军战士的责任担当。

(三)分析“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三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作用:这三句是红军为了快一些翻越老山界而相互鼓励的话语,表现红军战士团结一致、勇于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作用:“横着心躺下去”,“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同时表现出红军战士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2.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用:“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写山泉声时断时续;“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此句运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衬托等修辞,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豪迈情怀。

4.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作用:运用拟人、反问及讽刺手法,反映了红军战士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衬托出红军不怕困难北上抗日的革命情怀。

四、朗读练习

老师挑选一些重要段落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感情。

五、小结

此文是一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时间为顺序并通过地点转移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来突出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希望大家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并内化为我们日常学习的动力,战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我们与瑶民大嫂“攀谈”,“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请你结合时代背景,设计具体问话提纲和答话内容。

2.课后多读红军长征故事,学习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老山界》是一篇经典课文,写了作者亲身参与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现在的初中生对于长征都比较陌生,若非教材安排学习,他们很难知道那段历史事件。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显示毛泽东《七律?长征》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明白红军长征的艰难及长征胜利后的豪迈,激起学生感情共鸣,顺势引出学习《老山界》。教学此文,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学习:初读课文,读懂文意;详读课文,掌握内容;精读课文,体悟情感。内容由浅入深,逻辑性强。第一环节要求生字、词的音形义过关及了解文章的大意。第二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文章以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叙写事情的方法,理解红军遇到和克服的艰难险阻。第三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中通过具体的词句感悟红军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拓展延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巩固上课获得的知识。学习此文,学生的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注释:

[1]耿学清:《长征的胜利与再出发》,《中国青年报》,2019年8月12日,第6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湖坪中学)

猜你喜欢
乐观主义长征战士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乐观主义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国际主义战士
单独中的洞见
二则(1)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