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
本期刊登的《大藤峡瑶民起义烽烟二百年》,揭示出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因由及其历史教训。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悲壮无比的历史剧。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坚韧性和持久性,斗争时间延续之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农民革命史上所罕见,而斗争之悲壮惨烈,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明朝初年,官军进入广西之后,对境内的僮(壮)、瑶少数民族,极端歧视和不信任,强摊伕役,又肆意入山劫掠财物、强伐木材等,逐渐激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如火如荼的“反夺田”斗争就发生在浔州府城官员的眼皮底下,明朝派往广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军政头目,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这些领兵大员为了获得皇帝的恩宠,竞相采取形形色色的对策或“剿”或“抚”或滥杀平民以邀功,以此捞取升官发财的资本。朝廷还设置了专门对付大藤峡瑶民起义的“武靖州”,对此伏彼起的“瑶乱”加以“痛剿”,但武靖州的设置,并没有达到明王朝预期的目的,瑶民们压而不服,屡平屡叛,武装起义依然接连不断。此后,尽管他们不断变换手法,却始终没能达到消灭义军的目的。以侯大狗为首的瑶民起义军,趁着官军无暇顾及,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将数千义军的大部分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向四周各州县分头出击,官军顾此失彼,手足失措。不到半年时间,起义军先后攻下广西浔州、梧州、郁林、桂林、柳州五府,广东六府(雷州、廉州、高州、肇庆、韶关、广州),以及赣南、湘南的二三十个州县,声势浩大,“广东十府,被瑶民攻陷者六”,使明朝大为震惊,以致“两广守臣皆待罪”。两广督抚在哀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终难靖乱”中,宣告“剿乱”的失败。
现实迫使封建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单靠“武力绥靖”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曾有一段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让步政策,“瑶乱”趋于缓和。嘉靖十八年(1539年),广西按察副使翁万达在镇压侯公丁起义后上奏《藤峡善后议》,请求朝廷改“剿”为“抚”,给少数民族人民以一定的生存权利,他一方面请求“改州治以建屯所”,充分发挥武力绥靖的作用;另一方面请求在加强武力绥靖的同时,对瑶民采取怀柔政策,让瑶民们离开深山峡谷,迁居平原,“垦作便田”,给予出路,生活上有了保障,便不会聚众闹事了。明王朝采纳了这一奏议。于是,绝大部分起义瑶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解甲归田,他们走出瑶山,在平原地区开垦耕种,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之后,金田平原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壮村、瑶寨与稻菽百里香飘的“金田”。
中国农民以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称著于世,是一个最本分也最没有激情的一个群体,即使不堪重负也绝不会无故犯上作乱,只有当他们的最基本权利——生命权受到威胁时,才会铤而走险走上反抗之路。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因由及其“剿”与“抚”政策的教训和得失,是颇有教育意义的;而《藤峡善后议》的建议,虽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在客观上也得到了瑶民们的认可,起义斗争才逐渐趋于缓和。试想:耕者有其田,生活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谁还会去动干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