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生命,高贵的心灵

2021-01-22 11:13万国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不幸者杨绛课文

万国平

【教材、文本分析】

《老王》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杨绛散文集》,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此文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现如今的中学生距离这个特殊时期年代久远,且物质生活普遍优渥,很难真正把握文章思想情感。对于现实中的“老王”他们可能会心生同情,但对文中的老王,却很难明白,作者为什么既关爱有加又心怀愧怍?因此,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学习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教学中要从老王的“苦”“善”两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意味深长的语句,同时,在品味中领悟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快速提取课文信息,把握老王的“苦”和“善”。

2.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4.通过分析体会“老王”和作者的善良,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不幸者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揣摩鉴赏文本,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理解老王身上折射出的高贵的人性之美。

2.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善良的感悟,对人性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导入新课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积累一组字音。

屏显:

伛着(yǔ)惶恐(huáng)攥着(zuàn)杨绛(jiàng)侮辱(wǔ)

眼翳(yì)取缔(dì)骷髅(kūlóu)愧怍(zuò)镶嵌(qiàn)

2.結识一位作者。

屏显:

杨绛(1911—2016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等,有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

3.知晓一段背景。

屏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蔑视领袖著作,钱锺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老王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初读课文,认识老王

(屏幕展示老王画像。)

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幅画的主人公就是老王。从画像上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1]

明确:(1)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2)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3)从他的表情来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4)从弯曲背的样子看,他是一个病人。

2.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我们一起听课文朗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

(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学生听读。)

3.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明确:不幸,善良。

4.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明确:“老王只有一辆赖以活命的三轮车”可见其“穷”;“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小院,几间塌败的小屋”足见其“苦”;“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可显其“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可见其“孤”;被人耻笑为老光棍,生病去世无人过问,足显其“卑”。(教师板书:穷、苦、残、孤、卑。)

5.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极写老王艰难的生活境遇?

明确: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却那么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衬托出老王的善良和高贵。

四、再读课文,品析老王

1.面对艰苦的生活,老王是怎么做的?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品质?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答案。

明确:(1)为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表现了老王老实厚道的品质。

(2)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表现了老王善良仁义的品质。

(3)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送香油、鸡蛋,表现了老王知恩图报的品质。

(教师点拨:在老王与作者交往的几件小事中,已足见其善良的本性。这些事即使是发生在平常的年代里,那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更何况是在“文革”时期。)

2.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老王送鸡蛋、香油”最感人。

屏显:

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2.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敲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3.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爬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4.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5.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6.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

明确:

(1)“‘强笑’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王将‘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2]“我不吃”并没有直接说这些都给你们,因为他不想让作者心生愧疚,表现了他对我们家人般的关爱。简短的话语也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读来让人心酸。

(2)“鑲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老王瘦弱无力、身体僵硬、毫无生气的病态,暗示老王离大去之期不远了。描写以往的外貌与现在的外貌作对比,真切地表现了老王身体的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3)运用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因受病痛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更加突出了老王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行。

(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老王不是为钱,只为答谢。

(5)“攥”“滞笨”“直着脚”写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6)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分珍重与这家人的情谊,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不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五、细读课文,评说作者

1.自读课文第3段,看看别人是如何对待老王的?

明确:

2.作者又是怎么对待老王的?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明确:

3.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样去世了,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文章最能表明作者情感的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追问:这句话中的“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明确:

(1)“不幸的人”——老王。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一是他“不仅老”,他还贫(物质上)、病(身体上)、孤(精神上),可以说是“不该有的全都有”。老王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作为标准的劳动人民,贫穷、病痛、孤独依旧,也就是“本该有的却没有”,他一生又是没有组织的人,没人关爱他,这是老王更深的“不幸”。

“幸运的人”——“我”。

幸和不幸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作者与老王比起来是幸运的。原因有二:一是与老王的“老、贫、病、孤”对比,同为老年的“我”自是“幸运的人”;二是虽然“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承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但与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贫病致死相比,“我”的存活让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2)“面对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表示谢意,作者没能完全领会老王的临终告别之意,而我仍然坚持用金钱对待他,使这场告别成为一场冷漠的经济交易,由此可见,虽然双方都是善良的人,但彼此的心灵是相隔的,因此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3]作者反思自己只充当给予者的角色,没能接受老王无偿的馈赠,因此感到懊悔……

(3)作者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和解剖;能从他人角度考量事情;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5.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示例:

(1)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2)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明确:

(1)老王给“我”提供了帮助,不肯拿钱,说明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

(2)“我”执意付钱给他,体现了“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3)钱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成了传递爱心的载体,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明确:从文章内容来看,首先要有平等观念。在作者看来,人生而平等,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只有有平等意识,才能平等对话。

其次,还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为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儿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7.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尊重及愧怍之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六、迁移延伸,感悟升华

1.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不幸者,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像文中的“老王”那样的人呢?

2.当你面对身边的“老王”时,你会怎样对待他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周围,说出自己的感悟、做法,真正落实情感教育。)

七、布置作业

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后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并把这份爱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传递下去。)

【板书设计】

【教學反思】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在授课过程中将“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作为教学重点,将“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作为教学难点。为此,我设计了“认识老王;品析老王;评说作者;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等几个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

第一,教师把握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很重要。作为70后,对于“文革”那段历史,通过父辈的讲解,我们会有所了解,童年时期的生活艰辛也使我们更为容易理解这类沧桑文字,但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物质生活很富裕的1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要理解文革时期人的生存状态很难。淡如水的文字和遥远的历史背景很难激起孩子们心中的波澜,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帮助,这篇课文很难进入孩子们心中的审美世界。所以在教学之初我引导学生了解文革那段历史,了解杨绛夫妇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那段艰难的岁月。在他们所处的那段岁月里,有一个人帮助了他们,从而顺势引出老王这个人物,这个时候,孩子们在心中就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容易理解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然后对老王进行品析,带领学生理解老王的所作所为,体会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品行,孩子们就容易理解卑微的小人物也可能有高贵的心灵,这也体现了语文的生命教育意识。

第二,意料之外的难点——理解杨绛的愧怍心情,这是我刚开始设计这堂课时没有想到的,本以为学生容易理解,但在上课提到这个问题时,学生们表示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愧怍,并且他们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每次老王送他们时,杨绛都给了钱,就连最后一次送鸡蛋和香油时也给了钱,所以作者没有必要愧怍。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多年后回忆写下这篇文章时的愧怍心情。所以在教授这课时必须讲清楚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的是平等的尊重,他一直把杨绛一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但杨绛只是把老王当作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以至于老王发生的很多事情,杨绛都是通过别人才知道的,甚至连他什么时候死的都是别人告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让作者多年后回忆起这些事时满心愧疚。如果这些事情讲清楚了,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所以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要在文本细读之后进行再读和再创造。

第三,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我在这篇文章教学中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中概括性词语去读;抓住作者写的有关老王的主要事件去读;从老王和我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去读。通过对文本的这些层次的阅读,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成老师预设的学习任务,认识和了解老王,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主题,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老王”,关心关爱身边的弱小人物,是本课主题的一次升华,也是践行生命教育理念的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注释:

[1]任志鸿:《同课异构——课堂创新教学设计》,南方出版社,2018年,第86页。

[2]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1页。

[3]罗晓晖:《方法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40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不幸者杨绛课文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不幸者、拯救者、反抗者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