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2021-01-22 11:13周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9期

周佳

【教材、文本分析】

1.教材单元分析

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所选的文章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上至杰出人物、下至平民百姓身上的中华美德。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阶段,他们追求向上却缺乏生活经验和理性思维。这一单元主题正好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提升。阅读学习这些文章重在讓学生“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从他们的身上来汲取营养,加强自身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境界”[1]。

其次,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略读”。不同于精读,略读重在“观其大略”,根据阅读需要确定阅读重点,采用略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掌握略读方法,便可举一反三,略读其他同类的文章。然而,“略读”不是不讲方法的粗略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言:“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2]通过教读课文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归纳掌握略读方法,为自读课文的略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文本分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著名学者张中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叶老待人宽厚、正心修身、严格自律的高尚品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叶老高尚品德的景仰追思之情。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引用《左传》《论语》的语句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在立德上“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是“单一的儒”。这里要提一下,文章在选入课本时编者做了删改,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单一的儒”的含义。原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因此所谓“单一的儒”,是指叶圣陶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其他学派思想的掺杂与影响,是纯粹由儒家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文人,其思想和行为完全合乎儒家思想的准则。作者又提出“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就连孔老夫子也无法企及,可见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仰慕之深。作者在文章第6段还运用了“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高度概括叶老的“律己”。通过这些评价性的语句,作为文学大儒的张中行高度肯定叶圣陶先生的德行高远及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景仰及追思之情。从文章内容上说,此文完全契合单元的阅读主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嘉言懿德,明白“修身正己”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提升道德修养与情操。

在写法上,此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张中行先生不从大事落笔,而是从与他有亲身经历的且有感悟的小事来回忆。文章先简单记叙了吕叔湘先生受了叶圣陶先生替他执笔描标点的教育,此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了事;再详细记叙自己受先生之托,帮助修润课本,从中感受到先生的谦虚恳切、一以贯之的态度。在日常交往中,选取先生远送客人,再三道谢,甚至晚年不能起床也还是对来探望的客人举手打拱等细节来表现他待人真诚宽厚;20世纪70年代作者看望叶圣陶先生不遇,却收到他真诚回信,不仅为自己不得见表示懊悔,更为作者工作十多年却颠沛流离而感到悲伤。接下来作者由叶老的“待人厚”过渡到叶老的“律于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方面。文中主要记叙了叶老坚持写话风格和重视文风“简洁”两件事,甚至于在零碎的标点、抄稿的格式上都一丝不苟。这种将人物崇高的品德修养通过生活琐事来展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不能不说是对人物高度的肯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叶圣陶先生一言一行都契合真正的君子行为准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身正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从文体上说,回忆性散文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体,表达作者强烈主观情感是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张中行先生以深厚的学识让文本从容冷静、平实质朴的语言下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文章开篇交代叶老在旧历丁卯年除夕逝世,让作者的心里“罩上双层的悲哀”,这不仅为全文奠定了沉痛哀思的感情基调,而且不经意间设下了悬念,为什么是“双层”的?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叶圣陶逝世恰在除夕夜,“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全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了解这种“双层的悲哀”,第一层直接来源于作为前辈和友人的叶老突然逝世,更深层次的“悲哀”则是由于叶老这种宽厚待人、谦和真诚、在学术上力求完美且以身作则的君子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少。这是中国儒家文化孕育出的一位道德楷模的逝去。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作者不仅敬重他,更是牢记他的教诲,学习写话风格。无论是叶圣陶还是张中行,他们的身体力行表现出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也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

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既要考虑单元“修身正己”的育人目标和“略读”法的学习,也要兼顾到回忆性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特征,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采用相应的略读方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叶圣陶待人宽厚、严谨自律的人物形象。

3.品读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

4.领悟人物的高尚德行,帮助学生认识“修身正己”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品读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

2.领悟人物的高尚德行,帮助学生认识“修身正己”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品读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略读法、细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阶段你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爬山虎的脚》,还记得作者是谁吗?(生答)对啦,他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角——叶圣陶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随着作者的叙述走近叶圣陶先生。

我们的课文题目叫做“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这个题目你读到了哪些信息?(生答)

明确:读到了主人公——叶圣陶先生;从“先生”这个词读到了作者对他的尊敬;还读到了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回忆性散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若干事件。通过读题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这是一种快速掌握文本信息的常见方法。

二、略读课文,明确“二三事”

1.请同学们快速略读课文,找一找文章都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请先确定好段落再简要地概括出来。

明确:第3段描写文章标点、修润课本文字;第4段礼貌远送客人;第5段给“我”真诚回信;第6段主张写话风格;第7段重视文风“简洁”;第8段对于写作“零碎”方面力求完美,明确“做”和“作”分工。

板书:

描写文章标点修润课本文字

礼貌远送客人给“我”真诚回信

主张写话风格重视文风简洁

重语文求完美,明确“做”“作”分工

2.同学们,这么多的事件你们是如何准确概括出来的?

明确:(1)找出文本当中的关键句,如段首句、过渡句以及文中的重点句。本篇文章的第三、四、六、七、八段都有总起句。(2)根据这些句子先划分好文章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3)根据文章的过渡句和关键句,提炼关键词,以此来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略读的基本方法。

3.题目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却写了这么多事件,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为什么?

明确:不会自相矛盾,根据文章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不同角度去叙述叶圣陶先生的,一是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文字方面、日常交往方面写了两件事,二是从叶圣陶先生“律于己”的方面写了不同的事件。所谓的“二三事”,其实就是二三个方面的事情。

此文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作者在选材上经过精心挑选。原文中曾说“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可见作者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取材,选取了自己有感悟的生活中的小事,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切,从而更好地表达对叶圣陶先生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写那些“真实”的且让自己有感悟的事情,才能真情流露,打动人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归纳出略读方法,也为下文关于人物的分析做好阅读准备。)

三、走近人物,感受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第3到第5段,说说在这些事件的记叙和描写中,叶圣陶的哪一个细节打动了你,为什么?(学生细读文本,结合事件中具体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感受人物形象。老师可以先示范,引导学生赏析。)

句1: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明确:通过动作描写,用“伏案执笔”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描吕叔湘先生文章标点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描”字写出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也表现出他作为前辈不责备后辈的宽厚大度。

句2: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明确: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我”的谦虚,更加衬托出叶老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不耻下问,态度谦和而严谨,没有架子,展现了谦谦君子的风范。

句3: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说谢谢。

明确:通过“才”“已经”“还”“不断”等词语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晚年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谦和有礼,待人周到。

句4: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明确:这里运用了朴实的语言叙述叶老得知“我”凄惨境遇后回信,通过“非常悔恨”“真不该”这样的词语表现出他对身为后辈的“我”真切的关怀之情。

(板书: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大度、谦和严谨、真诚周到。)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细致的品读,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文字和日常交往方面待人宽厚大度、谦和严谨、真诚周到的品德,这些品德透过一个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正是一位儒家君子在思想与行动上一致的表现,他不愧为“躬行君子”,令人敬仰。

2.叶圣陶先生待人如此宽厚,那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第6到第8段,说说从文中的哪些描写或用词中,你还看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哪些可贵的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细读文本,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句1: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念,要让那間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明确:从“不止一次”可见叶圣陶先生强调写话风格次数之多,态度之重视;从“才算”可见他对写话风格要求之严格、坚定。这句话写出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追求明白如话、质朴通俗、读者易于接受的风格。与当时不少人“宣扬朦胧”或是“顺势朦胧”的写作风格不同,他始终把读者摆在第一位,可见他正心修身,严格自律。

句2: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明确:叶圣陶先生强调写文章应当力求“简洁”,落实在具体用字上面要删繁就简,不要累赘拖沓。这实际上批判了现实中常常“应简而偏偏要繁”的不良文风,体现出叶圣陶先生在语文上重视用语规范、妥帖,力求完美。

3.拓展延伸:同学们,这是节选自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根据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我们看看有没有用语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分享一下。

屏显:

原文:

母亲身体不好,早些时候患了重病,后来虽然差不多治好了,但还是留下了病根——骨头疼。这病根影响着母亲的行动,以至于使她的脚步声变得十分特别:“嗒……嗒嗒”的脚步声,第一声稍短,第二、三声又显得极为拖沓,好似中午在地上被拖行。加上母亲又虚弱,不能走得快,所以每一天,我都得忍受着母亲拖沓的脚步声,心中十分烦闷,甚至于连带母亲都有一些厌烦了。

修改后范文:

母亲身体不好,早年患过重病,后来虽然治好了,但留下了病根——骨头疼。这病根影响着母亲的行动,使她的脚步声变得特别:“嗒……嗒嗒”的脚步声,第一声稍短,第二、三声又极为拖沓,好似在地上被拖行。加上母亲虚弱,不能走得快,所以每天我都得忍受着母亲拖沓的脚步声,心中十分烦闷,甚至连母亲都厌烦了。

小结:从作文修改的情况看,我们发现在原文中存在多处语言累赘的问题,删去了这些累赘的语言,丝毫不影响作文表达的意思,反而使文章更加精炼、简洁。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细细揣摩,舍得删去不必要的文字,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点上,叶圣陶先生就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这同样是正心修身、一丝不苟的表现。

(板书: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略读快速地掌握了文章的主要事件,通过品读语言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细读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也就是作者回忆叶圣陶先生,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二、品读语言,读懂作者情感

1.对于像叶圣陶先生这样一位待人宽厚而又正心修身的前辈,张中行在与他交往中怀着怎样的深厚感情呢?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老师可先示范找,学生品读,进行讨论。)

示范: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赏析:这个句子写到连孔老夫子都想做而做不了的事,但叶圣陶做到了,句中“偏偏”一词虽平淡质朴,却体现出作者的的惊叹与钦佩之情。

2.学生品读并讨论。

示例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赏析:“凡是”“有些”和“无不”突出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深入人心,体现出作者对叶老由衷的赞叹之情。

示例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明确:“我”的悲伤不是因为自己的境遇凄惨,而是因为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宽厚、诚恳善良的人越来越少,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3.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张中行对叶圣陶先生品德上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当得知叶圣陶突然辞世,作者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悲伤的。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1段。

句子: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追问:这里的“双层的悲哀”应如何理解呢?(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的内涵,思考讨论。)

明确: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令人深刻感受到他对叶圣陶那宽厚待人、一以贯之及正心修身品质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因此,第一层悲哀是因为作为亦师亦友的叶圣陶先生突然逝世。

屏显: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张中行先生以《左传》和《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来高度评价叶圣陶先生,赞颂他是中国儒者的典范,真正地以自己的言行践行儒家的行为准则与道德修养,表达了对他无限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因此,更深层次的“悲哀”是因为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三、感悟文本,传承君子美德

有人曾说张中行“在叙写人物的同时,他其实也是在记录着自己的心声,写人也是在写自己”[3]。张中行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季羡林曾在《我眼中的张中行》中这样写道——

屏显:

“中行先生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以八十七岁的高龄,每周还到工作单位去上几天班。难怪英文《中国日报》发表了一篇长文,颂赞中行先生。通过英文这个实为世界语的媒介,他已扬名寰宇了。我认为,他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的风貌,为我们扬了眉,吐了气。我们知识分子都应该感谢他。”

可见,无论是叶圣陶,还是张中行,中国优秀知识分子都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操守传承中国传统的美德与思想,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扬眉吐气。

提问:爱默生曾说:“一个人的品格不应由他的特殊行动来衡量,而应由他的日常行為来衡量。”阅读这篇回忆性散文,你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学生思考并讨论。)

可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以下仅供参考。

首先,平时学习应保持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家,连小小的标点也没有忽略,也没有因此责备后辈,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后辈,不仅体现出对后辈的宽厚大度,更体现出他以身作则的道德操守。

其次,做事要像叶老一样待人宽厚,谦和严谨。叶老不耻下问,向晚辈请教,虚怀若谷,对待客人彬彬有礼,至真至诚。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停留于语言上的礼貌周到,更体现在行动上的一致。

再者,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关注细节,细节见真情,细节见人品,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提升自身修养和情操的最好途径。

文章结尾说“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这是张中行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自我勉励。希望同学们不负前辈们的期望,认真学习,踏实做人,谦虚有礼,严以律己,将君子美德代代传承下去。

四、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怀念圣陶先生》《我眼中的张中行》,采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全文,想一想这两篇文章各写了哪些事,你看出了两位人物哪些精神品质?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教學反思】

此文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贴合单元主题和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笔者设计“略读课文,明确‘二三事’”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明确略读的具体方法——先确定相关段落,再根据段落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快速地掌握主要内容。其次,对于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通过细读文本,品味此文平实的语言,理解作者在文本中真实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缺少品读的主动性,因此需要老师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确作者的语言特点及情感,提高对这类文体的阅读能力。最后在“感悟文本,传承君子美德”一环节中,通过分析张中行先生的“双层的悲哀”来引出当代社会宽厚仁慈、正心修身、严谨自律的儒家精神在不断消失,鼓励同学学习前辈的嘉言懿行,传承君子言行。不可否认的是,笔者力求面面俱到,导致在略读方法教学及此文语言特点分析上不到位,如何更好达成此文育人目标的设计上还存在问题,今后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探究。

【参考书目】

1.毛宇卿:《以平淡现深情——〈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细探》,《大众文艺》,2017年第21期。

2.周丽、王佑军:《从略读方法入手:文已传,道亦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Z2期。

3.孙玉成:《扣住主旨析事、品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课例评析兼主旨辨析》,《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7期。

4.梁小平:《浅读二三事,深品先生心》,《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Z2期。

注释:

[1][2]见《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71页,第179页。

[3]马琼:《当代的“世说新语”——论张中行先生的“品人”散文》,《名作欣赏》,2015年第12期,第107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