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明
摘要:外出务工是我们高寒山区近年来的一股风气,很多家长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而山区孩子没有上幼儿园的条件,大多由爷爷奶奶带,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于是让孩子或多或少养成一些不良习性。到了入学年龄才能就近入学,很多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难以一时养成,于是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甚至有的会因缺少父母的爱和家庭良好的教育而出现心理疾病,
关键词:家庭教育;隔代抚养;健康呵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这就说明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生长中排第一位,学校和老师教育次之。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这足以看出家庭环境和教育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孩子每天在家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其他环境度过的时间总和。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做好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首先,予环境以影响。环境因素有着多样性特点,诸如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等。尤其是自发性特點,它虽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可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也有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因此说孩子在家庭环境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如古代的“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就说明父母或其营造的环境对孩子发展的作用。我们学校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交通相对闭塞,孩子视野狭小,单出的学校教育难以一时满足孩子的成长,这就需要家长给予积极配合,营造良好学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一个能静心学习的学习氛围。
其次,予榜样以示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虽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却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真正的“启蒙教师”是父母,在父母的影响下,其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将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后天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在孩子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认识世界的时候,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因此,任何父母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以榜样予示范,做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就要时时给予孩子相伴,处处做好孩子的表率,消除不利于孩子发展的陋习,做好孩子的第一盏明灯。
再次,予教育以指引。现在的父母大多对孩子教育倾心关注,都想把孩子送到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优质的学校就读。然后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忙于挣钱。于是背井离乡,成年累月在外,片面认为假期有老人看管,学期有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就能得到较好成长和发展。有的父母简单甚至错误的认为孩子在最好的学校就读,自己挣更多的钱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物质投入,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之所以说父母的爱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主要在于,一是隔代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中孩子需求;二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感到心理孤独;三是孩子受到委屈没人诉说,也没人给予较好的指引;四是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落实;五是放养式的孩子容易被一些坏的风气感染。
第四,予家校以合力。关注孩子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优秀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共同发力的结果。如果父母只是一味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只是学校的事,那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一是家长在外缺少对孩子心理、社交的监管;二是学生出现问题需要家长配合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三是老人不会更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对教育有更全面的认识,只要孩子不饿着、冻着就是最好的照顾。这样一来,家校共育只停留在表层,狮子上处于脱节状态,即便有时电话访谈,也就是过问孩子的学习怎样,听不听话,需要多少钱等,实质性的问题涉及不多,即便有了也解决不及时。家校合力得不到较好落实,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沾上一些坏习气,养成一些坏习惯,最终让孩子学习无趣甚至厌学。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和老师的教育管理来完成。在孩子成长的一生中,好习惯的养成终身受益,而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儿童期,这个时候虽然需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然则最为重要要的是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