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关键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依次探究“立足实际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分层教学理念”五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数学关键能力中发挥出的突出作用与价值,旨在优化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关键能力;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6-0052-03
作者简介:钱晓丹(1990.12—),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实验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引 言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能支撑他们获得长远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素养[1]。每一学科都有能够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关键能力体系,而小学数学学科中,数学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理解与表征能力、建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推理与论证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这六大关键能力能够为学生们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性[2]。由此,笔者仅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对有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及方式方法进行简单总结、阐述与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一、立足实际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人们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积极分析与探索,并尝试找出答案的一种基本素养[3]。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学好知识,还能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就当前社会实践来看,社会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也是其最终的归宿。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点较为浅显、易懂,且广泛存在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出发,合理挖掘与利用可用的数学资源,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关键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向学生讲解了具体的数学内容,笔者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活动,即鼓励学生开展“超市买卖”的模拟现实活动,让学生利用人民币模拟实际购物过程中的支付环节。在这一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中,学生既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其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
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相关的数学知识时,在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数学概念形成了认知与理解后,笔者引入生活中学生常接触到的事物,然后将其单位空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填写对应的“千克”或者“克”。这一数学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所以快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将“千克”和“克”这两个数学单位正确填写到对应的空格中,既巩固了新学的数学知识,切实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也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更灵活的运用“千克”和“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师立足实际生活开展数学知识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论证能力
推理与论证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及知识积累进行数学分析、思考、推理与解释的能力。良好的推理与论证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更有层次地学习数学知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4]。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仅将总结好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此推动学生数学推理与论证能力这一数学关键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5]。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节知识时,笔者并不是只将“平移”与“旋转”两者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有意識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与分析去学习平移与旋转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在积极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迸发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有的学生从平移和旋转两者的概念中发现,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在做运动,并且物体的大小、形状等都没有发生变化,变化了的只是其所处的位置。有的学生发现平移与旋转有些许的不同,即平移的运动方向不变,只是位置上的变化;旋转运动是围绕着一个点做圆周运动。这样,学生在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对“平移和旋转”这一节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了锻炼。这便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培养学生推理与论证能力这一数学关键能力的突出价值所在。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节知识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将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性质告知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利用小木棍等教具拼接平行四边形。学生将小木棍固定好后再轻轻拉动拼接好的图形,看其形状是否容易发生变化。学生看到原本固定好的平行四边形在拉动后改变了原有的形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性质的理解,还懂得了如何对实际现象展开探究,而这对其推理与论证能力这一关键能力的锻炼与发展显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
当前社会是交流合作型的社会,需要人们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因此,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人们具备较高水平的交流与表达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高质量的沟通[6]。小学数学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合作与交流素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挖掘素材,合理利用资源,培养与锻炼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7]。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数学知识时,笔者鼓励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使其以小组为单位对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等进行探讨,并指出相关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及合作探究,形成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有的小组以具体的数学式子为例,表达对知识点的认知:“14÷4=3……2”这一式子中,“14”是被除数,“4”是除数,“÷”是除号,“3”是商,“2”是余数。同时,该小组学生还正确地读出了这个式子:“14除以4等于3余2”。还有的小组在沟通与交流中发现“无论是哪个数学式子,其余数都要比它的除数要小”。在小组沟通与交流中,学生们积极发言,有序表达与阐述各自的认识与观点,不仅对“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还在积极探究与表达的过程中实现了交流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发展。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教学效果充分表明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和价值。
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
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是指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用可视化的形式及手段表达所理解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基本能力。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强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8]。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如果教师仅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授课,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及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认知与理解的同时,知道如何用可视化的形式及手段表达与阐述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点[9]。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这一数学关键能力的有效培养与锻炼。
例如,在教学“1~5的初步认识”这节数学知识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刚刚接触数学,并未形成良好的数感,因此,他们对具体数字的含义并未形成深刻的认知。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有意识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们呈现了直观的画面。笔者通过多媒体先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再给他们呈现了两个大大的西瓜,依次类推,呈现了三个橙子、四个香蕉、五个梨子等鲜明画面。在这直观化、形象化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对1~5有了初步认识,还意识到能够用具体实物数量表示数字,从而有效培养了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
又如,在教学“负数”这一数学概念时,不少学生对于刚接触到的这一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更有学生会错误地认为“0也是负数”。这表明学生未能建立起对负数这一数学概念的深刻认知。基于此,笔者有意识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而生动地呈现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中,学生可以明确看到“0”所处的位置,“0”向右可以进行无限延伸,这些延伸出来的数字统称为“正数”;“0”向左也可以进行无限延伸,这些延伸出来的数字被称作是“负数”;而“0”处于正数和负数之间,并不隶属于两者其一。这样,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0”与正负数的相关概念便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也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10]。学生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能抓住正负数与“0”的本质关系去理解知识,以此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五、实施分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数学关键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知识基础,也有着不同的实际学习需求,基于此,要想实施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对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需求,立足其基础,尊重其数学学习差异,实施有针对化的数学教学活动[11]。可以说,实施分层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例如,有的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较弱,不能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定理所对应的实际生活现象,也不会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一类学生,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成浅显、易懂的生活表达,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同时促进他们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还有的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针对这类学生,笔者在教學实践中便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对所学数学知识不再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认知上,而是会依据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深刻理解与掌握[12]。
结 语
关键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其他科目学习乃至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13]。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分析与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而努力,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长期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洪亮.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研究:内涵、要素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1):59-63.
喻平.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J].教育视界,2018(04):4-7.
兰赠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J].辽宁教育,2019(07):24-27.
刘晓萍.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研究[J].江苏教育,2019(01):39-43.
蔡静.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9(30):60.
潘云霞.论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摄取数学信息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7(06):20-22.
朱强.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2021(11):1-2.
孙俊勇.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评价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21(10):63-67.
蒋玉国.数学课堂培养关键能力的“四个关键”[J].四川教育,2021(Z4):59-60.
陈惠芳.问题驱动:提升数学关键能力的有效路径[J].小学数学教育,2021(Z4):6-7.
彭倩梅. 指向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王柳华.关键能力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实践分析[J].求学,2021(20):53-54.
高雅.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挖掘与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