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倩倩
摘要: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思想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古诗词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古诗词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有其困境与痛点。本篇文章基于教者的教学实践,初探提高高职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现状;策略
一、高职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
由于古诗词本身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完成背诵任务,以致于古诗词的学习多流于形式;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师者更愿意把重点放在现代文教学上,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异常无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同时,古诗词学习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如前所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最后都以学生是否流利背诵下来作为评价标准。诚然,高职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的持续性学习。
二、提高高职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改变教学态度,端正学习心态
语文教材里选取的都是经典古诗词作品,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李煜的《虞美人》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各种情感的结晶,教师在教授诗词时不应仅仅只是把诗词里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应该是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优美的风景等这些因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词,去用心感受品味鉴赏作品,要达到这一目标,那教师就要对自身有更大的要求,你想要学生更好的关注诗词,那自身不能是“半桶水”。例如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对一篇诗文的情感因素要集中关注、深入挖掘,去细致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只有教师成足在胸,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才能使学生被作品所感染熏陶,进入作品中与主人公一起分担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渗透古诗词教育
要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例如上课时,老师积极引导,多让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再如讲诗词作品时,可以试着让学生就某个片段发挥想象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将自身置入作品中,使自身成为主人公,說主人公的语言,做主人公的动作,以我身置换他身,以我心换他心,通过表演,可让学生真切细腻感受作者内心情感。也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古诗词的教学,结合微课把古诗词分为几个小结,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完之后,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后续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既高效又生动的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了解古诗词的魅力。
同时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首先要精心设计新颖、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诗词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一开始就形成一种意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状态。其次是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电影、电视等方式来创设情境,通过这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是直观立体的图像,表现人们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让他们在意境中感受诗词的变化,在心中引起共鸣,从而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最后是通过朗读,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教师通过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位诗词中深厚情感。
(三)完善古诗词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完古诗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从诗词中学习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对古诗词能否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朗读诗词、诗词分享等微视频的录制,达到一个持续性学习,甚至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创作诗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重点就会从背诵自然转移到理解和学习中。学生学习完之后,能背诵下来,但是不会引用,这就导致知识的输入少了很大价值,学生对于别的引经据典能够理解,但是到自己表达的时候语言又非常苍白和平淡古诗词的学习应该为学生的日常表达和情感抒发锦上添花,有输入有输出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有价值。完善古诗词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教师互动,让古诗词的学习更加顺利高效。
三、结束语
要做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古诗词教学,以上提到的方法教师都要积极尝试,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相应调整,让最后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的心态,为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持续性古诗词学习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庄玉凤. 试论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J]. 课外语文, 2019, 000(011):19-20.
[2]马红霞. 妙趣无穷·提升审美——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策略[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19, 000(008):P.1-1.
[3]刘洁, 韩晓清. 重视古典诗词背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古典诗词背诵过级考试"为例[J]. 文教资料, 2019(20):67-68.
[4]吴晓艳.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以《山居秋暝》为例[J]. 语文教学之友, 2019(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