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当中十分常见甚至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文言文不仅代表了我国重要的文化与历史,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文言文兴趣进行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还能够让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因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进行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之所以有着大量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思想,更是为了让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与发展。但在教学当中不难发现,部分的初中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学习的态度相对较为消极,认为文言文不仅难以理解且枯燥,更缺乏应用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这种负面的思想进行针对性地调整。
一、结合历史背景,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内容多数与我国的历史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想要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需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展开教学,完成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高。【1】历史的背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過程当中得到知识面的提高与拓展。
比如在《木兰诗》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时就可以适当地通过历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古诗之前先形成良好的故事兴趣以推动学生进行文言文内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谈表现能够更加积极,教师也可以预留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阅读当中去发现和解决。在学生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这一阅读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自自护结合注释去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还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知。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在总结的环节当中带领学生去感受文化背景的魅力和意义并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对国家、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提高学生对文章当中内容的理解以及消化的程度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不仅仅是在古代进行运用,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以及思想在如今的社会当中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尤其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地将文言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获得思想、道德层面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比如在《《论语》十二章》这节课的教学当中,其中大量的思想性内容对如今社会当中的学生而言也同样有着极大的引导与培养的意义。在《论语》的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关注到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培养价值并积极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理解如何借助他人的优秀事迹督促自身成长、如何以他人为榜样去完善自身、如何去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提高等。以这种视角去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当中的文言文内容,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在实际生活当中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发展。
三、借助现代设备,提高学习兴趣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与时俱进,应用更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素材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高效的提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也要注意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现代设备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结合当时的战争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到群众对于和平的渴望。在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除了展示民众的生活之外还要注意从家国、思想性以及理想抱负等层面结合文章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展示。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能够十分主动,教师带动学生的情绪并将情绪引导到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当中也能够让学生更愿意对内容深邃的文言文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探究,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还能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家国情怀与思想。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关注到对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借助文言文当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能够对事件进行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提高与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正确意识到文言文在教学安排当中的重要意义,文言文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人民思想与智慧的精华,更是宝贵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底蕴,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教学安排中教师也要注意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增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探讨[J].学周刊,2017,14(14):160-161.
[2]陈越霞.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