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习惯与阅读

2021-01-20 23:20陈玉舒
格言 2021年8期
关键词:幼小陪伴识字

陈玉舒

一说到“幼小衔接”,家长们的态度无外乎两种。一是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的部分课程,用拼音班、数学班、写字班等培训课程填满孩子的周末和暑假,家长们把自己对幼小衔接的焦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疏解。另一种则是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其实幼小衔接并不是家长们想得那么简单,也不是那么无足轻重。

首先,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要让孩子能对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能有条理,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其次,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的”。进入小学,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断节的问题。因此能否在关键节点进行指引,那就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经过这几年与幼儿园家长的交流,结合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经验,笔者初步梳理出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的有效路径:陪伴、习惯与阅读。

一、基础:积极正面陪伴

1.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切忌灌输错误思想。每个孩子其实都很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向往新的生活和环境,进入小学一直是他们所期盼的事情,这是证明他们长大的最好事实,但是家长无意中却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思想,用负面的语言吓唬孩子。如“等你以后读书就苦了!”“你动作这么慢,到了小学作业那么多,你可怎么办?”“你不听话,以后让小学老师管你,小学老师可凶了!”“你光玩吧,你玩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其实这些话很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开玩笑的、调侃的方式说出来的,但在孩子听来,就会形成对小学的反感和恐惧。

没有对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向往,就很难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建议家长这样做:

首先,换一种方式,用正面的阳光的话语去引导孩子。平常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现在已经是幼儿园的大哥哥了,再过一个学期就是小学生啦!真了不起!”“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以后肯定比爸爸妈妈懂的还多!”当孩子拿着书请家长讲故事时,可以乘机激励:“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给我们讲故事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

其次,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周边转一转,乘机引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读书的事情,让孩子和已经上小学的小朋友交流,获取更多有关学校的信息,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想象。

最后,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购买学习用品,一起布置学习小天地,让他们知道上学前所要做的准备,创造出升学仪式感。

2.家长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完成角色上的转变。上了小学,孩子每天回家都要预习、复习、练习,巩固这一天学到的知识。家长要做督促和辅导的工作,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容易因压力而失去耐心,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也应该有意识的向小学过渡,比如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晚上都安排一定的训练内容,陪伴孩子一起完成。

二、重点:良好习惯养成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老师有这样的共识:入学一个月后,孩子之间的差距会渐渐拉开,这个差距主要是由习惯决定的。因此,提前学习小学课本知识是一种短视性行为,而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比直接灌输知识给孩子更为有效。

1.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大人的过分包办,会使孩子过分依赖大人,尤其是精神上依赖,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家长总是怪孩子做不好,却没有去寻找根本的原因——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家长们都知道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但切记首先得教给他们方法,然后严格地贯彻执行,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比如,书桌、书架、书包等新事物一到家,可以让孩子自己先试着整理,如何摆放让孩子自己做主,然后听孩子说说为什么这么放,家长再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其中不太合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每天回来后就让孩子自己去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放哪里自己清楚,也就不容易丢三落四了,或者偶尔有忘带东西也没有将责任推给家长的借口了。

2.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有些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时间观念差,别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一边写一边吃东西、玩玩具,拖拉兩个小时也做不完,然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央求拖拉到明后天。通过让孩子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可以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减少“拖延症”。

比如学琴的孩子,每天至少要练琴半小时,在练琴开始前,让孩子先做好准备,一旦开始练琴,就不能以喝水、上厕所等各种借口来回走动。再比如每天练习写名字二十遍,开始之后就不能离开座位,必须坚持完成任务后才能做别的事情。如果孩子提早圆满完成任务,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孩子自由安排,让他们感到珍惜时间的快乐。

3.养成做事专心的习惯。做事专心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一个良好体现,但家长们却经常无意中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如孩子正在专注于拼图,家长却硬是递给孩子一个苹果,结果孩子放下手中的拼图吃起了苹果。又如有些老人心疼孩子,怕孩子饿了渴了,总是在孩子做作业时嘘寒问暖,这样地打断看似好意,其实是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很难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孩子专注于某一件事时,家长千万不要去打断,鼓励孩子坚持完成,不要轻言放弃,这样有助于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间。

三、突破口:坚持亲子共读

家长每天安排固定的10—15分钟时间,专注而热情地与孩子共读,并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孩子会更加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第一,识字量大,词汇更丰富。2019年启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学期就要求孩子会认300个字、写100个字。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文字的复现率,阅读时文字不断复现,也就不断巩固识字。入学前通过亲子共读,让孩子在温馨的家长陪伴氛围中识字,在听故事中识字,比起培训班里枯燥的识字教学更加实效。

第二,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强。入学时孩子的词汇量,关系到对老师的话理解多少,关系到能否将自己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理解了老师的话的孩子与不理解老师的话的孩子,哪个听课效率更高呢?这是可想而知的,不理解听不懂自然不愿意再听,不愿意听不专心更听不懂,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集中注意力时间更长。孩子阅读书籍时为了读懂文字、了解故事内容,需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因此经常阅读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专注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更能静下心来专心地听课,做题或者完成任何事情。

第四,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更高。写作和说话都是一种模仿的经验,耳朵听到和眼睛看到的文字,会变成我们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如果没有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又怎么能写出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呢?

第五,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有竞争力。学校中几乎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比如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应用题,才能了解题意并准确解题。再如生活中任何物品的使用手册、说明书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阅读使孩子识字量大,而且理解力好,不仅语文学得轻松,其他学科也学得好,未来社会不阅读就没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以积极正面的陪伴为基础,良好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坚持亲子共读为突破口,在这个关键节点对孩子进行有效指引,必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幼小陪伴识字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